移动网络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7:21: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产与营销下的移动网络论文
一移动网络的快速崛起
相对于物—物相连的“物联网”,互联网则是人—人相连的“人联网”。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教授提出: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的演进就是“连接”的演进;在Web1.0时代,连接构成“内容网络”,Web2.0时代,连接走向“关系网络”[3]。这里所说的移动网络,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1.移动网络的概念界定
对移动互联网的界定,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补充与延伸;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持后一种观点,并认为移动网络将逐渐成为互联网运营的主流与骨干。从对移动网与互联网各自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的简要比较中,大致可以看出移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移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比较不难看出,所谓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端口的互联网及相关服务。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乃移动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移动”与“互联网”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5]。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的便捷性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色,成为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不妨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或者称为互联网3.0。细分起来,移动互联这一概念,由“移动”与“互联”两个关键词组合而成。其中,互联乃数据基础,构成内容与应用源;移动作为终端,则属于接入方式,侧重于无线数据网络技术的创新与用户体验。这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终端、移动无线网络和应用服务三大要素。因此,移动互联网可以简单定义为:一种采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无线通信方式推送业务和获取服务的信息服务业态。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之活动的总称。举例来说,移动视频业务,就是通过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内容的新型通信服务,其主要特征在于其所传送的内容系比普通文本、语音更加高级的视频图像(Video),并可以伴有音频(Audio)信息。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将会创造相当惊人的经济神话。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可以从不同层面定义:首先,从技术层面定义,移动互联网指以宽带网络互联协议(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其次,从终端定义,移动互联网则指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本、电子书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与互联网服务[6]。移动互联网的实质,在于以多元化终端实时访问“数据宇宙”(DataUniverse),即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为技术基础,旨在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需求的一种新型业态。从新世纪伊始,移动互联一直都是产业瞩目的创新热点。
2.移动网络的发展历程
美国知名数字媒体创业公司BusinessInsider首席执行官亨利•布洛吉特(HenryBlodget)在题为《2013:数字产业的未来》的报告中称,已有25年历史的移动媒体,是所有媒体中唯一连续五年消费时间保持增长的类型,而电视、传统互联网、广播、印刷等媒体形态,均呈现消费时间不断下滑或驻步不前的状态[7]。第一,移动网络的技术代际更替从技术视角分析,以手机代际更替为标志的移动网络,经历了大致如下的发展历程[8]。从模拟到数字,从TACS制式到TD-LTE制式,从单纯的语音功能、通话应用到广带、超高速、高清的主要功能与典型应用,移动网络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一种技术。第二,移动网络的内容与服务阶段从内容与服务提供的角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互联网移动化阶段”“内容增值服务阶段”和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阶段”[9]。在“互联网移动化阶段”,主要通过对互联网内容进行适当的包装,使其适合手机阅读和访问。这一阶段,实现了传统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但跟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营利模式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收入主要依赖“眼球经济”或曰“注意力经济”,也就是依靠提升用户浏览量来拉动广告收入。进入“内容增值服务阶段”,则致力于将移动即时通讯(IM)、移动视频、手机搜索等增值服务内容引入移动互联网,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从而开创移动内容和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在当前的“个性化服务阶段”,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服务提供者首要满足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构建出集合软件服务、硬件平台的服务生态,并初步形成以服务生态为基础、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手机终端为载体、内容服务为先导的新型商业模式。第三,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人说,10年前中国步入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今天,中国正跨进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社会,世界是手持的。作为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0]。(1)2000年左右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显露雏形。(2)2001—2006年随着移动梦网的发展,许多独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直接提供者(SP)开始出现。(3)2007—2009年越来越多的硬件制造商、互联网厂商、运营商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移动互联网关键产业链接点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2009年1月,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正式发放3G牌照。因此,2009年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4)从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基本格局逐渐展开,通信运营商的应用体系大致形成,互联网厂商全面介入,硬件厂商也基于苹果公司官方iPhone、iPodTouch和iPad应用程序在线平台(APPStore)等模式,开始快速介入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其后,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和风投资本的集中催熟,移动互联网行业迎来爆发时代。各种个人电脑(PC)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和移动终端所特有的应用模式,纷纷涌入移动互联网,以至于有人预言,移动互联将成为继房地产、固定互联网之后,中国又一波财富浪潮。
设备隐含故障下移动网络论文
1隐含故障对移动网络接入性能的影响
隐含故障对移动网络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接入性能方面,网管监控系统显示所有设备运行正常,但是话务统计指标和用户投诉却出现异常反应,此时就需要对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找到异常的原因并加以排除,恢复网络正常的性能。
1.1载频隐含故障使得手机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无法接入网络
某日接到用户投诉单反馈,在某基站3小区方向手机信号正常,但是经常接入网络失败,拨打电话后无任何反应自动返回待机状态。通过查看网管,该基站及周围基站无任何告警,近期话务量等日常指标也无异常波动,后到达现场在基站附近反复实地拨打测试,也很正常。与用户沟通确认,反映拨打电话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深入分析该小区关键性能指标,发现该小区上下行平衡性能测量结果异常,统计结果显示该小区下行平均电平在-70dbm,而上行平均电平却接近-100dbm,因此出现用户反映的手机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因上行损耗大信号弱,无法正常接入网络,后更换该小区载频硬件后,故障现象消除。
1.2合路器隐含故障使得某小区话务量异常降低、覆盖变差
在日常话务统计分析时,发现某小区话务量出现大幅降低,而其他指标都很正常,设备没有任何告警。到基站现场检查,天线角度正常,但是在基站下面占用的却是周边其他小区信号,锁定该小区信号后发现,信号强度比正常小区信号电平值弱近30db。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首先怀疑是主BCCH载频有问题,更换后测试,发现现象依旧;其次怀疑主发射天馈存在问题,在CDU上倒换天馈线测试,现象依旧,排除天馈系统问题;最后对合路器进行仔细检查,前面板上没有任何告警指示,检查DUP到COMB口的钢跳,没有发现破损,拧下钢跳后发现内部已经大部变黑,严重氧化,怀疑是钢跳原因造成的衰耗增大,更换新钢跳后,在铁塔下面测试,该小区信号从之前的-75dbm恢复到-46dbm,故障现象消失。
2G3G4G移动网络论文
12G网络的硬件与软件优化
硬件优化一般由设备排障与天线与天馈系统优化组成,一个优良的硬件环境是实现网络优化的前提。一个移动网络的好坏,常常和初期规划和中期建设有密切关系。现将硬件优化的常见问题列出如下:
1.1基站天线系统收到高大建筑物等阻挡,造成移动信号覆盖上的弱区、盲区。该类问题常常出现在城市建设基础建设变化较快的地区。其原因包括初期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中期城市建设变更的影响,解决方法包括通过OMC报表统计分析具体话务量,采用DT测试。因站点已固定,一般采用调整覆盖较差地区临近的基站的天线俯仰角、水平角、提高天线高度等手段,必要时也可采取迁移站点的方法。
1.2设备故障。根据厂商不同,设备故障类型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如天线馈线、基站模块故障等,可简单地通过OMC警报找到。当主副载频功率不平衡或某载频时隙有问题时,这类较为隐蔽的问题则需采用实地CQT测试、在Abis接口接信令检测仪的方法来诊断。
1.3天线错接、天线方位角、俯仰角不合适等。天线错接的问题易检出,但在现今的移动网络中,天线俯仰角不合适、方位角不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GSM网络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所以天线方位角的变化会造成覆盖区域的变化,进而导致基站服务区关系混乱的状况,且造成本该消除的干扰,继而影响网络运行指标。天线俯仰角设置的不合适则极易导致越区覆盖和服务区不明显等问题。软件优化包括确认配置参数、调配无线参数和频率优化。配置参数出错的概率不大,可在Abis接口与A接口分别接信令测试仪诊断。频率优化是网优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无线传播环境复杂且时变,同时GSM网络的频率资源极为有限与珍贵,应该设计符合实情的频率规划方案,尽量降低整网频率干扰。最常用的频率规划是4*3等复用模式,还有动态配频MRP、多重复用等方法。受频带有限与客观环境的局限,频率规划不可能完全避免频率干扰的问题出现,在解决干扰的方法上,可以使用不连续发射、FP(跳频)、功率控制等功能。
23G网络优化
4G移动网络论文
1、4G网络标准
目前,4G网络标准还比较混乱,尚未完全统一,因其是从3G网络发展而来的,具备3G网络的大部分功能,故4G网络在不同国家及不同领域都能够有较好适应并获得推广使用,其具体开发技术的发展演变极为复杂。简单来说,4G标准总共有两条线路,分别为Wimax和LTE线路,其各自进行升级成功后分别为无线城域网和LTE-Advanced,后两种已经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表面看上,4G网络标准有很多地方不能够有效统一,但是,实际上这些与我们用户关系不大,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国选择了LTE-Advanced的标准中的TDD和FDD就行了。移动选择的是TDD,而电信及联通选择的是FDD,但是,在通信方面,二者差别并不大,其大部分的芯片及设备均属于多模兼容的。2013年12月4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得到工信部颁发的4G牌照,此三家运营商均能够正常运营TD-LTE技术。工信部称,未来将依据相关法定标准并参考运营商的申请明细,对LTEFDD网络技术进行正式的批准,并将由系统对LTEFDD和TD-LTE组网结合的发展形势进行验证,并将在验证成功后颁发LTEFDD牌照。
2、4G网络发展优势及劣势
2.14G网络发展优势
1)4G网络通信速率高。
因4G网络开发的主要目的便是提升通信速率,以此获得更流畅的上网体验,故高速率是4G网络给我们留下的最主要特征。
高校思想课下的移动网络论文
一、移动网络及其特征
(一)互主体性———信息传播结构从树状变为网状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信息的传播模式以“主客体”传播为主,是“一对多”的单向线性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流动结构为“树状”结构,传统媒介(报纸、电视、广播等)是这种传播的典型代表。媒介机构(或者国家媒介管理机构)为“树根”,媒介分支机构(以及地方媒介管理机构)为“树干”和大的“树枝”,而每一个受众个体为“枝叶”。“枝叶”那里能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基本由“树根”决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便利,最初的互联网技术虽然还依赖于主要的服务器,但是信息的传播是以非直观的方式出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媒介管理机构的职能,信息开始以网状的方式呈现。当P2P等新技术的进步,以“互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状”传播开始取代“树状”传播的特征,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而“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状”结构凸显出来,成为当前信息传播中的主要结构模式。在“网状”结构的传播模式下,社会信息是以网状为结构的多元主体模式来传播的。每一个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都是庞大的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数以十亿计的全球网民,共同“织”成了一个信息不断流动的网络。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自下而上、从一到多的信息传递机制,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辐射的力量,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结束了少数机构、媒介垄断信息的局面,传统媒介“树状”传播模式中的主客体关系不再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信息传播过程,每个人都享有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
(二)即时性———信息传播方式从录播向直播转变
在移动网络时代,信息从此前的制作后传播转变为即时性传播。在移动网络时代,媒介的随身性和网络的便利性为即时的而且是体验性的传播提供条件。首先,在信号传递技术上,以光纤传输和卫星通信等为技术支撑的信号传输手段,基本覆盖了人类可以到达的所有区域,在人类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就更加便捷。尤其是智能手机中wifi技术的接入,在资费上大大减轻了使用者的压力,使多数智能手机终端持有者具备了接受或者自己制作“现场报道”的能力。其次,从体验性传播设备来看,智能手机已经基本完成了主要功能的集成,一个曾经只能够接打电话的移动电话把人们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功能和网络软件的主要功能基本囊括其中。同时兼有了照相机、录像机、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电子图书和主要电脑软件的运行功能,甚至在有些功能的使用上远远超出了电子计算机。这些功能的集成,为个人的体验性信息传播提供了硬件手段。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持有智能手机的个人可以随时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传递到网络空间与他人共享,这在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播社会信息,也成为常见的手段。因此,现在所看到的移动网络比较发达地区的社会新闻,几乎全部都有现场目击的视频资料,这是原有媒介手段不可能实现的。即时性、体验性的信息以生动、多元的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要。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多数使用人群离不开的随身品,随时浏览更新的信息成为智能手机使用者基本的生活状态。
(三)开放性———从国家、区域到面向世界
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论文
一、“双微”对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一)“双微”环境下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
2009年,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式进入我国网民的视野。其后新浪微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发展,注册用户呈井喷式增长,逐渐趋近中国网民总数。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效应、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成为中国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截至2014年3月份,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00万,它已于2014年4月17日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如今,微博上的舆论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风向标,对我国公共事件的进程和政府决策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011年,微信的悄然亮相打破了移动互联网的平静,也打破了属于微博时代的网络狂欢。最初的微信作为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并不被人看好。但随着微信基本功能的完善与微信公众平台等一系列新功能的推出,微信获得了惊人的成长,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注册用户就超过了一亿。2013年7月,微信的注册用户已超过五亿。如今,微信已经取代了短信,成为我国民众互相沟通交流的最流行的社交通信工具,另外,微信经过不断地更新,已经兼具了强大的信息属性、媒体属性和生活属性,获得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微信正朝着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目标稳步地进化着。按照媒介环境学派的看法,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两个:自然环境和媒介环境。无疑,当前以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国大众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中国的网络媒介环境正处在深受微信与微博共同影响的“双微”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拥有了流动的实时发表平台,每个人都成为了表达意见的主体,随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成为话题事件的参与者、制造者、引导者,不断地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不断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不同阶层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网络平台上交换意见,不同人群都可以随时随地对国家政治与社会事务参与讨论,传统网络公共领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了延伸,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形成。社会民众愿意随时关注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政治与社会议题,并第一时间通过转发或评论参与到其中,形成舆论热点的一部分,不断扩大事件影响范围,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与社会议题的发展进程。如果说传统网络公共领域使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么移动网络公共领域因其媒介平台的便携性与实时性,致使我国民众的公共空间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再次得到延伸,并成为当前我国民众表达观点与参与政治民主的重要途径。
(二)“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双微”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公民话语表达的渠道,搭建了实时公开讨论的平台,加深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更为民众意识的培育、民主精神的启蒙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微博为例,微博以其自由、平等、开放、及时、交互等特质,使人人都有了发言权,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政治参与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邓飞的“免费午餐”公益计划,就是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线上积极呼吁引起全社会关注,辅以线下实施,全程公开透明,使该公益计划得到良性快速发展,影响力甚远。公众在微博上对该“免费午餐”计划展开充分讨论,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最终影响到了现实的政治运作,政府开始进行跟进,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微博的这些特性不仅可以使公众参与到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讨论,更能使民众个人的舆论汇集起来形成舆论合力,造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可以影响政府政治运作并影响社会进程。如今,微博构建的移动网络公共领域不仅成为社会动员和社会批判的强大武器,更成为民众政治参与与政府政策改良的新平台。而微信的出现,弥补了微博自媒体中人际关系较弱的劣势,这种强关系社交让微信充分掌握了移动端的用户入口。另外,微信公众账号的开放和功能附加还给微信带来了强大的信息属性与媒体属性。微信除了具有微博的一些特性外,还拥有其特有的功能,在言论表达和信息传递上优势明显。微信的粉丝质量更高,通常是自己比较亲密的好友,且信息流动也仅限于好友之间,因此受众更具针对性,信息指向性明显,用户一般不会对内容反感,且对信息的接受度较强,易引发高效率的讨论。另外,微信上的讨论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进行对话,还可以在公共平台账号及朋友圈发表看法,引发较大范围的讨论。因此微信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大大丰富了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其公共话语影响力更强、对话讨论机制更加高效、社会舆论引导更加集中。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强调三个核心因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共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与平等性。基于这一界定,“双微”平台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它要求整个空间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基于交流和辩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观点,进而维护公众的利益。另外,“双微”平台对普遍利益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利监督的推崇与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暗合,同时,“双微”平台提供了新而广的平台,民众的舆论表达影响力加大,信息传播扁平化、集中化、实时化、高效化、贴近生活,形成了移动网络公共领域新形态,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参与与政治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双微”环境下移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失范
3G时代的移动网络论文
一、网络教学模式简介
网络教学的概念网络和教学,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网络和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改变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对多种媒体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2)网络教学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网络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自由,还对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3G技术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特点移动网络教学是结合移动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时交互性
3G技术将有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集成于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移动网络终端接入互联网,查找当中大量的资源。交互的方式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服务器教学信息,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意愿随时随地进行移动网络学习。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角色转变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学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和书本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监督。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指路人”。学生学习的步调、进度、内容的数量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对讲系统设计中的移动网络论文
1功能设计
移动网络对讲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对讲,即像传统对讲机一样,当调节到相同频道后,实现一人发送多人收听的功能。另外,移动网络对讲系统还应该包括以下辅助功能:用户管理、频道管理和对讲管理三大部分。
(1)用户管理: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和资料维护等功能。
(2)频道管理:建立频道,删除频道等功能。
(3)对讲管理:对讲内容,对讲内容收听,对讲内容重听,删除对讲内容等功能。
2系统概要设计
移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论文
1目前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相关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办公软件操作、信息产品应用及开发、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操作和需求分析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政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a.目前,国内开设电子政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各级政府部门又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电子政务的应用工作。因此,如何改革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缩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b.尽管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有较成熟的电子政务实训教学体系,但是大多数实训教学内容都是基于传统网络环境技术的,这导致了学生在传统电子政务实训平台掌握到的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移动电子政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结合电子政务专业特点,我们对原有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提出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构建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进而改革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移动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
2.1实践教学管理具有创新性
将先进技术引进到实践教学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以高效率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有利的保障机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2.2实践教学内容具有仿真性
移动网络学习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关键。其不仅能够与“互联网+开放教育”相互结合,而且还能让移动网络学习的优势全面地体现出来。移动网络学习是结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背景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现阶段,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还不够成熟。所以,对其教学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移动网络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移动网络;开放教育;教学应用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网络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不仅能够与开放教育进行全面的结合,而且与时代背景相互结合进行全面的教育。但是在移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难题,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未能做到全面的创新。所以,加强移动网络学习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程十分重要。
一、移动网络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开放教育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根据全国各地的开放教育形势发展的进程来看,开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连接多个校区,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网络教育相互融合,创建出多元素学习平台特点。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在以远程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开放教育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战略。学生们必须要领悟学习是个人的事,自己把握学习计划。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在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再进行不同的辅导,并及时回答学生们的疑问。
- 上一篇:立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
- 下一篇:经济贸易论文范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移动通信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