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3 09:41:00

导语:制造业信息化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论文

一.引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外围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五.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六.结论

随着我国入世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价值链的各个要素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每个要素都应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最为关键的是,必须以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