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云化发展评价及对策
时间:2022-04-09 03:08:57
导语:工业企业云化发展评价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企业基础云化、云化应用、管理创新三个视角,量化分析我国工业企业云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围绕顶层设计、供需对接和生态构建等方面,对影响我国企业上云的主要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企业上云;云化;数字化转型;工业APP;工业互联网
企业云化转型是指企业为了以较低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实现快速数字化转型,通过有效运用云技术、云资源和云服务,以硬件、软件、数据等基础要素迁入云端为先导,对原有运营管理流程、业务发展模式、体系架构和组织方式进行不断优化,逐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云端集成,最终促进跨企业云端协同,不断融入开放创新生态的转型变革过程。本文基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特点,从基础云化、云化应用、管理创新三个视角,量化分析企业云化转型的现状及重点趋势。其中,基础云化是指企业在上云迁移过程中软硬件、网络、数据等基础要素能够实现云化;云化应用是指企业以软硬件、数据等要素上云为基础,实现企业内部集成融云、跨企业间的云端协同、产业集群的生态共建等业务发展;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适应云化转型发展,在企业内部进行战略转型、人员激励与赋权和组织内部优化等管理变革,最终获得适应战略发展的潜能水平和能力。
一、样本企业情况
本文数据来源为“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12月底的近5万家企业样本。其中,上云企业近2万家,广泛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电子、机械、交通设备制造、轻工、食品、纺织、建材、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也兼顾了大型、中型、小微型等不同规模,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民营、集体等多种性质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有效表征我国工业企业上云的整体情况。
二、工业企业基础云化情况
1.软件云化。2018年,在企业云服务应用场景中,分别有54.9%和48.9%的上云企业租用公有云存储和计算服务;另外,从信息系统部署来看,47.7%的上云企业选择了公有云平台,且上云企业中已有26.3%企业通过SaaS服务订阅使用应用软件,33.8%的上云企业则选择通过公有云平台进行软件定制(如图1所示)。以上数据表明,以数据存储和计算为重点的企业云服务应用,已逐渐向信息系统云端迁移、云端订阅和定制的方向转移,其发展逐渐走向深入。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国工业APP普及率为19.9%,上云工业企业中已有43.5%的企业应用了工业APP。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业APP已成为其产品研制和大型制造系统运行的重要辅助手段,部分领军企业已尝试围绕工业APP进行布局。我国工业APP应用企业中仅通过外包购买工业APP的企业就有近四成;而由于工业APP自行开发难度较高,因此仅通过自行开发应用工业APP的企业比例较低,占比不足10%;同时超过30%的企业通过多种来源使用工业APP,其中80%以上的企业采用外包购买加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方式。由于我国企业工业APP应用来源以外包购买为主,因此工业APP商用公有模式发展潜力巨大,亟需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形成。2.硬件云化。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设备数字化率为45.9%,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39.4%,均未超过50%。由于这两项指标是生产设备设施上云的前提条件,这说明了我国生产设备上云基础薄弱。其次,针对企业利用云平台对已上云工业设备进行管理和应用情况,以拥有数控机床的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得出,能够实现设备运行数据自动记录并上传至云平台的企业只占26.8%;而能够利用云平台对设备开展应用和管理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相对更低,其中设备状态监测、优化调度只占20.5%,而实现远程控制和故障排除、数据维护和风险预警以及运行优化的企业的比例均不足五分之一(如图2所示)。以上数据表明,企业在工业设备数据云端采集和分析的难度较大,这些方面的能力亟需大幅度提升。3.数据云化。我国企业大数据应用水平仅为23.0,低于数据全面采集和管理水平(37.3)。我国约有五分之一的上云企业完全未开展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分析不同业务领域开展工业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除工业污染与环保检测、预警环节外,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分析和优化等主要业务领域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的企业比例均在30%~40%左右。由此可见,虽然通过在云端进行数据汇聚、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来充分挖掘企业内外部数据价值是数据云化的核心目标,但目前我国企业大数据应用的相关实践才刚刚起步,广度和深度均不足。4.网络保障。2018年,九成以上的上云企业通过应用相关产品服务、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开展了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可见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受到上云企业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上云企业在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行分析发现,67.8%的企业具备工业防火墙,主机安全防护设备的应用普及率为53.1%,但工业网闸的应用率仅为25%;在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有68.2%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57.1%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企业安全管理组织,但上云企业中能够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的企业仅占38.6%(如图3所示)。以上数据表明,上云迫使企业更加注重网络和信息安全,但在全面开展相关工作、深化安全保障方面,我国上云企业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工业企业云化应用情况
1.融云集成。上云企业基于统一平台,实现资源、业务等集中管控的情况,能够反映出企业在云化环境下跨部门、跨业务环节实现综合集成的程度,也是衡量企业融云集成水平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企业融云集成水平为38.3,较2017年提升了13.3%,其中能够基于云平台实现资源和业务全面集中管控的企业占我国上云企业的38.6%和42.5%,均高出未上云企业10个百分点左右;但在我国上云企业中,实现资源全局动态优化配置和业务全局协同优化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1%和21.7%;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全面协同共享和与相关方业务全面协同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1.9%和21.5%,相较于未上云企业,相应比例均大幅提高(如图4所示)。这表明实现基于云平台的资源和业务集中管控、协同优化能够较大地提高企业集成运作水平。2.云端协同。通过对各类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云平台能够凭借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复用的重构能力,以及数据传输、储存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强有力地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2018年,我国企业云端协同水平为34.3,较2017年(31.7)提升了8.2%。对目前常见的基于云端开展的协同模式进行分析发现,2018年我国上云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分别较未上云企业高出18.3、10.2、28.1和11.3个百分点,上云企业能够依托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以用户服务为核心的模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3.生态共建。2018年我国企业开放价值生态共建水平为25.6,高于2017年的24.9。上云企业中通过建立或应用互联网开放社区实现价值网络中各相关主体动态协同的企业比例达80.8%,较2017年(76.9%)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较未上云企业高出近40个百分点。依托云平台建立互联网开放社区,构建云平台运营新机制,是实现价值网络共创的主要模式。随着基于云平台的互联网开放社区模式的不断涌现和深度应用,云平台对开放价值生态的促进作用日趋显现。
四、上云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情况
1.战略转型。当前,上云企业对战略层面的保障愈加重视,已有六成左右的上云企业设置了专职信息化部门,七成左右的上云企业设置了企业级专项规划,在设置专项规划的企业中八成以上实现了规划执行的动态跟踪。战略转型是管理变革的关键所在,通过明确的战略引导、精准的战略执行和优化,上云企业战略转型逐步就绪。2.激励与赋。在上云企业中,基于全面内部业务数据的精准绩效管理和基于价值网络进行绩效管理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7.1%和13.7%,均高出未上云企业(如图5所示)。上云企业积极改进绩效管理方式,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员工自决策、自驱动、自运转、自创新,鼓励员工知识共享,支持员工内部创业,进而实现企业智力资本的战略性重构,促进企业的价值创造。3.组织优化。通过比较分析企业的组织模式,2018年上云企业中有32.2%的企业已实行流程化的组织模式,实现组织结构网络化的企业比例达到15.0%;而未上云企业中有45.6%的企业仍实行科层制,实现组织结构网络化的企业比例仅为9%(如图6所示)。相比未上云企业,上云企业更加重视组织结构柔性化、网络化变革,这已成为上云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趋势。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上云企业的发展要求,组织管理的动态协调能力亟需提升。实现柔性化的组织模式是提升管理柔性的必然要求,上云企业正不断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掣肘,向流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五、问题与发展建议我国工业企业云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包括:一是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理论标准,网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亟待加强;二是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上云需求区分不明确,缺乏相应的优秀案例;三是缺乏领军云的服务供应商,工业APP培育能力不足;四是缺乏完善的协同生态体系,产业全面升级受阻。夯实我国工业企业上云基础,助力企业云化应用创新,建立完善生态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统筹各类相关主体协同开展立法研究和标准研制等工作,尽快出台保障数据隐私安全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建设并完善云计算领域标准体系并建立应用效果评价和改进完善机制;从不同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上云路径、管控迁云过程、评估上云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格局中,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逐渐向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还需深入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提升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产业链上下游、第三方机构、行业组织等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作,进一步加快技术突破,加强解决方案研制、商业盈利模式探索和工业APP封装测试,为不同行业提供通用服务+行业定制特色应用服务。生态系统内的各相关方和推进主体应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各类技术、数据、资源,促进平台各参与方共享软件化、模块化、平台化、通用化等能力,同时反哺平台实现自我革新,推动整个云生态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九如.数字化转型为何成为新的热点?.中国信息化,2019(07).
[2]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版).中国计算机报,2018-07-23(008).
[3]马冬妍,江鸿震,付宇涵.工业企业云化指数构建及评估实证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18,v.40(06).
作者:柴雯 马冬妍 许雅丽 付宇涵 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数据网和信息机房搬迁风险管控措施
- 下一篇: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