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
时间:2022-04-04 03:26:36
导语: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收集日益全面化、准确化与便捷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渐渐成熟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必不可少的查阅和收集信息的途径。然而,计算机网络信息在现实运用中风险性较高,追究其原因在于计算机系统自身则存在难以避免的网络漏洞,一旦被利用则会侵犯或泄露个人重要信息,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身心损失,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在学习与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了解与认识,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并提出几点有效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信息时代中,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随处可见,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因其自身开放性特征较为显著,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一旦被攻击则会泄露计算机使用者的隐私,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探寻有效、可操作的防护对策尤为必要。
一、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网络安全风险。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并越来越成熟,为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更加便捷,计算机网络无屏蔽性和公开性特征较为明显,同时计算机安全防护方法较差,大多数计算机网络只需要简单的认证便可随意登陆[1]。这一发展模式下,虽然人们使用起来很便捷,同时也为网络攻击者创造了便利条件,网络安全风险较大,难以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1.2计算机网络中病毒的广泛传播。计算机编程人员在程序编写过程中,因人为恶意或失误将一些具有破坏性、侵略性的程序编入其中,这便是我们常讲到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数据信息安全,甚至破坏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值得注意的是,病毒普遍性传播特征较为显著,再加上其能够自动复制代码和指令,不断繁殖,严重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有效对策
2.1对访问数据的入侵予以检测。检测访问数据的入侵是防火墙、数据加密等常见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一种最新的安全保障方式。入侵检测分析解码计算机网络中关键点所收集到的信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进行过滤筛选出,只要被检查出威胁,系统则会迅速进行处理。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异常检测系统、误入检测系统、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等。2.2增强对硬软件的安全管理。在对硬件予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安全性,相关用户要增强对计算机硬件的有效管理,第一时间对出现问题的硬件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以此来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维持平稳运行的状态。同时,还需要增强对信息存储以及相关硬盘的管理,防止病毒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入侵,进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在对软件予以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用户要注重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软件的更新,保证安全防护系统当中的相关软件可以满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需要,进而防止其对网络信息安全产生不良影响[2]。另外,用户还需要提升对安全防护软件的认识,掌握正确运用安全防护软件的方式,不能对安全防护软件所具有的保护与限制功能予以随意的开放。并且,用户也需要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予以检查以及对病毒予以查杀,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2.3加强计算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用户不仅仅要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安全意识,这样在对计算机予以使用时就不出做出一些错误的操作,进而有效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户要仔细、认真的去辨别网站的正规性,具体方向可以根据网站域名、网站页面以及搜索引擎网页中的网站标识进行正确判断,并且对于网站当中植入的广告也需要随时保持警惕,若是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在对其予以点击时,也需要关注计算机的下载进程,如果存在自动下载的程序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其予以清除,防止木马病毒以及一些顽固的插件侵害计算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其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对网络信息予以严格的规范管理,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稳固性,还需要计算机用户不断提升防护意识,以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波,王韬,代兵.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7(5):117-117.
[2]刘国娜.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的探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12).
作者:李熙 单位:昆明市第十中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
- 下一篇:油田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