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教融合策略研究

时间:2022-01-30 09:40:45

导语:信息技术产教融合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产教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条件下,受诸多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还不能完全匹配,“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需求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基于信息技术促进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行业的“二次革命”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繁荣已经和信息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当前条件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计划,实现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是紧跟时展的重要举措。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整合在一起,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打开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格局[1,2],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途径,产教融合是终极目标。实现“双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但现实中,由于校企双方的关切不同,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五者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偏面的去审视自身利益而弱化了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关注度;学校在合作中仍然处于弱势一方,没能够真正的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大多数校企合作还是采用以“订单培养”“双选会”为主的浅层次的传统合作模式,或者是利用校友资源,请校友所在企业回到母校进行宣讲招聘。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出口”,企业只是关注学生企业实践成效,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明显滞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是学校在主导,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大,甚至是仅仅停留于企方在用工时人才需求信息,校方组织学生参加筛选的阶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缺乏相互沟通的平台,经常出现企业对学校教学过程、学校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互不了解,学生对企业岗位职责不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效果不肯定等问题。校企合作资源各为其主、资源难以共享。学校与企业相互需要,却又相互没有良好的沟通平台,导致由于各自关注点的不同而形成的误解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合作成效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而挫伤了双方积极性,制约了合作发展。

二、基于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的必要性

在校企合作的双方需求、合作方式选择、人才培养、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等方面,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现象,往往是由于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这样以来,不但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度提升有限,而且职业院校的资源也不利于与企业实现共享,最终影响学校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基于互联网的优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接职业院校、共享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企业可以更多的参与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零距离”对接、资源共享,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困境,同时可以开拓出一条学校师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的新路子来;职业院校可以基于平台支持实现学生高质、高效就业,并逐步形成学校教育大数据和行业企业大数据。与此同时,大数据的积累还可以为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升级提供数据支持。校企合作平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APP等新技术手段搭建,可以促使校企合作运转更加高效,双方信息交互更加透明,双方的优势可以更加充分发挥。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信息更丰富、合作空间更广泛、合作更深入。将完全由学校难以实现的“零距离”培养推进落实,使得校企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进一步深化,使得跨国、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变为可能,[4]有效促进产教双方实现供需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逐步走向精细化和系统化,校企的互助关系更加紧密。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的实施路径

学校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侧,应深度参与到整个产业中,深化供给侧改革,将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融入产业链的切入点,将学生培养的单一性逐步多元性拓展,以适应产业链职业能力需求。一是通过整合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数据;整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实训设备数据;整合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实现多方互联互通。[3]实现企业岗位需求、工作内容与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真正对接,设计符合企业需求、学校教学、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通过“互联网+”,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将企业、学校、学生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打破专业之间、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做到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真正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基于“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各方信息的实时和共享,为校企双方开展多层次的线下校企资源实体对接活动提供可能,实现企业服务对接、人才对接、技术对接、合作对接。学校能够准确、及时的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定位做出有效的调整,[5]逐步将学校做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摇篮和培训基地,深度融合到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三是基于“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一体化考核体系。将技术标准、教学标准、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融于一体,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建立校企双方认可的一体化测评体系,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整合,实现双方信息、资源共享,从而避免各方信息滞后的问题。总之,基于信息技术打通当前校企合作中的瓶颈,有助于促进产教融合的契合度,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蔡昶文.互联网+职业教育[Z].

[2]王艳.“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16.

[3]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4]文慧.“互联网+”时代如何破解校企沟通不畅难题[N].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1-06.

[5]王启龙.职业教育如何步入“互联网+”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7-1-05.

作者:李海斌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