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审计课程改革探究
时间:2022-11-22 11:01:13
导语:信息技术审计课程改革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的发展,高校必须结合不同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企业的需求,优化教学设计,变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给审计带来的挑战,结合高校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审计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计课程;改革探究
目前,很多行业都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生产形式和消费形式,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运用以摩尔定律速度增长,企业的内部控制、生产经营流程、营销模式、财务报告反映等各方面的内容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对“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也有了更高的期望。高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基地,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改进成绩评估体系,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以满足并超越企业期望为目标,完成审计课程改革工作。
1信息技术发展给审计带来的挑战
目前,相当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出于追求数据真实、完整、效率和决策成本控制等考虑,全面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如实施ERP),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客服、生产运作、供应链与物流等模块有机融合,生成大量原始信息。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企业如何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审计风险,防范企业舞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1.1审计线索复杂化,审计难度增加。审计线索对审计极其重要,企业经营管理使用了信息化技术,使审计线索比传统审计复杂得多,增加了审计难度。在审计线索的来源上,传统审计依赖纸质纪录,所得的审计证据大多为带有相关主体签章认证的纸质凭证,在完整性和有效性上较为可靠,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顺查和逆查的方法检查会计核算是否合理、合规。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审计中如何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采集及其转化风险,能否完整而有效地保存相关决策、交易证据也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在线索加工的过程中,传统审计一般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都是审计人员一步一步进行手工操作,每一步都有文字纪录,每一步都要经手人签字,都要保证每一环节的可靠性。在信息化时代,从业务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到报表生成及输出都由计算机按照指令程序自动完成,不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而且在追究责任人问题上也将产生极大的困难,数据缺乏可视性审计轨迹,审计线索带有隐蔽性。在审计线索保存和修改方面,传统的审计线索均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纸质纪录只能在企业内部范围保存修改,遭受外部人员非法修改的可能性较低。而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数据存储、读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逐渐被无纸化交易代替,数据信息容易遭到篡改而不留痕迹,出现严重的审计风险。1.2内部控制信息化,审计内容增加。被审单位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有必要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自动化的,或是基于自动流程的人工控制。虽然完善的内部控制具有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的可能,但依赖信息技术自动控制也会给内部控制带来风险,如未经授权改变主文档的数据或不恰当的人为干预等。从内部控制角度说,传统审计面对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从而能够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发挥。在手工操作条件下,审计人员通过职责分工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以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形成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了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面对财务信息系统或其他网络信息系统,以肉眼核查存放在计算机中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信息时,可能难以对整个会计处理流程和内控制度过程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监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市场准入条件相对放宽,有关商务法律、会计法规还不健全,加上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企业外部带来的经营风险凸显,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从而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评估时,还必须比传统审计增加一些内容,即必须单独考虑信息技术对企业风险评估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从信息技术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两方面进行测试,在系统有效的情况下,才可以信赖计算机生成的数据。1.3审计技术手段改变,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过去审计人员审计以手工为主,通过观察、询问、检查、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方法搜集证据,出于考虑审计成本,精力大多放在验证账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从而可能会忽略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控制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导致审计重点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遗漏重大错报。信息技术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审计软件、Excel软件、审计数据库等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使审计人员从大量基础、机械但必须要做的审计流程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判断重要性上面。审计信息技术也有局限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需要熟悉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结构和运行原理,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传统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审计目标,从而为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信息化背景下审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提高传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化审计课程教学改革逐步成为高校共识,均不遗余力地推动审计课程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存在各种制约条件,信息化审计课程建设出现的误区或瓶颈急待处理和解决。2.1教学设计缺乏信息化考虑。现代风险导向模式,除了兼顾账项导向和内控导向模式外,还需要关注和评估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风险,衡量被审计客户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业绩衡量等战略风险的选择,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如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选定的测试地点等方式),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这些都要求学生以更开阔的视角从源头上发现和判断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行为,如通过互联网事先搜集被审计单位的公告及财务报告,自主学习战略分析、舞弊识别、持续经营评估等拓展技能的知识。从而可以看出,提高审计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审计准则。目前,教学设计还是注重理论讲授,纯课堂面授,忽视信息技术在审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没有明确规定信息化涉及的理论知识。教师只顾埋头讲准则,却忽视信息化资源在审计业务执行中的重要性,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只关注提高考试分数,但审计思路闭塞,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分析评估预警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难以把握整个审计流程,难以理解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最终只能生搬硬套,与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目标相悖。2.2教学手段缺乏信息化考虑。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电子产品成为人类社会的标配,各类网络平台、学习软件和应用软件应运而生,使教学手段更加生动、多样、丰富。但审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在各高校发展进程中却参差不齐,尤其是非理工类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还停留在“多媒体-粉笔-黑板”方式,缺乏合适的微课、视频、案例。这种多年不变的教学手段显然与当前的人类感知方式格格不入,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融入课堂,难以形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激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2.3教学资源缺乏信息化考虑。由于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没有工作阅历,对企业的实际业务没有感性的认识,从而缺乏对审计的直观感受。在讲解相应的案例时,没有审计知识信息化辅助,学生很难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虽已建立校园网络,配备多媒体教室,但缺乏实质性使用,绝大部分课室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学生无法使用该设备查询信息。同时,很多教学服务器配置过低,或划分的资源不足以承载网站运转,或存在代码循环等冲突性错误,一旦访问量过高,超出系统承载能力,系统马上崩溃。此外,仿真实模拟训练软件欠缺,缺乏审计课程特色资源库,缺乏网络课程学分互换机制,缺乏系统化微课视频等,导致学生无法结合自身实际组织进行主动学习。2.4教学评估缺乏信息化考虑。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以学生打分制为主,或者督导、院系领导和学生打分三位一体的评分体系,给教学质量评估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突然引入信息化授课体系,会对原有的教学进程产生冲击,教师需要用2~3的时间去调整,需要不断补充、增减授课进度和内容,客观上需要教学评估量化时有个保育期,增强人性化因素评分机制,但当前教学评估体系中尚没有全面考虑该参数。2.5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尽管很多高校把课程信息化改革推上日程,但是很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年龄大的教师从未接受过信息技术系统训练,缺乏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年轻教师尽管接触过信息类课程,但大多只关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案例挖掘,并没有关注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教师需要从意识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如重点关注微课与面授的授课差异、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网上作业批改和网上社区讨论等。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只能开展基本的信息化教学,开展专业的审计课程信息化教学尚待时日。
3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教学设计需符合学生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社会对学生的认同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及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应采用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先支持具有混合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应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与资源间关系,碎片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审计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审计理论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3.2教学手段需满足学生代入感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教师在授课时需加强课前预习准备,注重过程控制考核和课后巩固考查,形成立体有机且符合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一个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以知识掌握为导向,重视设计教学路径。为了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知识传授的效果,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课间提问(超过5分钟的课间提问)、随堂测验(视频添加随堂测验,也可以为整个教学单元添加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和考试的形式开展教学,是满足学生代入感和自主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3.3教学资源需承载学生多变审计应用学习的需求。高校应努力优化审计课程的信息化硬软件环境。硬件方面,高校应专门设置审计教学多功能室,配备多台审计实训电脑,拓宽审计信息资源读入通道,建立审计教学网络平台,加快审计实验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审计课程改革,实现多人进行在线学习。软件方面,高校应购买报表审计软件、迪博内控软件,加强搜集企业信息化资源的力度,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库,加快建设线上精品课程,制作碎片化的网络知识点视频,并编写特色辅助教材。3.4教学评估体系需以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高校应该调整教学考评机制,给予审计信息化改革课程两年左右的培育期,让其静下心来琢磨信息化教学与学生接受心理的最佳契合方式。高校还应鼓励教师拓展审计信息化课程,对传统审计课程嵌套信息化工具的,或开设审计信息化新课程的教师给予扶持和奖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积极应对AI时代给审计带来的现实冲击。3.5提升教师授课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高校应注重培养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热情与资源共享意识的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审计课程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使其了解网络教学规律、学生的网络学习与认知规律、MOOC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高校还应配备信息化教学助教,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并在奖金奖励或职位升迁方面给予倾斜。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需求,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使命,只有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黄浩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运用
- 下一篇:高精度空分设备设计和装配工艺研究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