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民办高校心理辅导整合研究
时间:2022-07-12 09:50:24
导语:信息技术与民办高校心理辅导整合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传统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民办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条件,让学生正确了解心理困惑和问题,并能够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较多的一个群体,在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时具有角色优势,且因心理辅导机制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学生心理困惑普遍存在但缺乏有意识的心理咨询目前,大学生在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学生普遍地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对个人的成长不构成明显影响。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观念中,只有那些“心理有疾病、精神有问题”的学生,才会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与指导。而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也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要使学生转变这种观念还需要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因此,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教师不能只是坐等学生来咨询,而是需要主动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二)学校空间开放性不能满足心理辅导私密性要求心理咨询是民办高校辅导员日常心理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心理咨询对时间、空间以及咨询内容的隐秘性等要求决定了教室、宿舍或辅导员办公室这样的场所[1],无论是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都不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与困境
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有如下优势:一是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构轻松的交流情境,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让他们抛开重重顾虑,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最终在营造轻松的心理疏导氛围的同时消除学生的紧张、反感和害怕,促进学生积极看待心理困扰并采取适当的调节行为。二是便于应用信息技术的实时交互功能和反馈功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反思和自我调节行为。三是有利于实现心理辅导工作过程的最优化。四是网络或信息技术拓展辅导员工作时间、空间,丰富工作内容方式,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为民办高校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目前,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都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分析和研究改善辅导、疏导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辅导员正在尝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多个工作环节,如新生入学的信息化心理测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辅导的模式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宣传与现实引导等,以期达到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仍然有很多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初步构想阶段,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研究也十分少见。根据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辅导方面的技术或资源利用不足
目前,专门用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测量等方面的资源与技术,都没有充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在: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类心理辅导产品,但是商业宣传过于夸大,其实际应用与高校心理辅导的结合程度不高;可用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社交软件、网站平台等虽然可以为辅导员所用,但其应用方式存在较大局限。
(二)信息技术与辅导员心理辅导整合仅是表层结合
许多信息技术与辅导员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没有真正地达到深层次的“整合”,而仅仅是达到了技术和心理辅导工作环节简单相加的表层的“结合”。很多研究者和辅导员认为只要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引入了即时通信软件、网站资源等信息技术就是技术与心理辅导的结合,就能达到设定的目标,发挥技术应有的优势。也因此,辅导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较为关注信息技术的插入使用,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辅导员心理辅导整合模式与应用策略的作用,忽视了辅导员主导作用的发挥。整个咨询过程从表面上看,辅导员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但实质上这样的“整合”丝毫没有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任何价值,甚至影响了正常的辅导效果。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策略研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整合的研究都是理论性或者思辨性的阐述,没有放到辅导员日常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这就需要后续研究者进行更进一步的实践和行动研究,使研究从实践出发,根据心理辅导的特殊情景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和方法。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辅导的策略及效果分析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突破了现有心理辅导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障碍,弥补了原有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和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过程中交流方式的不足。以笔者所处的民办院校为例,我院开设了心理论坛、QQ群、微信群、微博,学生可以以较为隐秘的方式倾诉自己遭遇的心理困扰和真实想法,辅导员则会在网络上对学生提出的困扰进行疏导和解答,或是参与到学生论坛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方式还可以变换为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与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交流,减少其出于主客观原因不愿当面咨询的顾虑。
(一)信息技术与心理辅导整合的策略
1.围绕班级构建网络心理辅导机制
构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机制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例如,我院辅导员借助心理论坛、QQ群、微信群、微博、电子邮件等方式创建网络心理辅导机制以扩大辅导员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覆盖面。一方面,辅导员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在学生简短地叙述事件过程后,保持与学生联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其处境,然后提供事情解决办法和自我状态的调整策略,提供长期的后续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辅导员利用QQ群、微信群或其他社交软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实时辅导与咨询[2]。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环境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防备大大降低,自我暴露倾向较强,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互相交流,使网络成为学生倾诉心理困惑、表达自我观点的新场所,使之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心理辅导的新渠道和新路径。
2.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以团体辅导咨询为主导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个性化、保密性特点,为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学生团体辅导的覆盖面比较大,同时学生利用网络和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交流已经形成社区化的趋势,网络社区的交流不再受到现实因素限制,信息交流在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特点,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则需要采取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辅导员不仅可以进行一对一咨询辅导,还可以使不同班级但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在同一网络社交平台,伴随网络用语的交流语境下,实现更大范围内进行心理问题的咨询与疏导工作。同时,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相互的交流和疏导。
3.通过校内资源共享,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信息技术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仅是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信息技术在预防、筛查和管理的环节也对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近年来,民办高校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和分析也成为民办高校入学阶段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和分析,目的是对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都起到帮助作用。以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为例,多数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轻微的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不断叠加积累可能演化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以往,笔者所在的院校与大多数民办高校一样采用纸制量表,不仅在调查准备和实施阶段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而且在存档与管理环节也经常出现丢失、缺页和调取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所在的院校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统一心理测量并实现有效统计和管理,不但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也为后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和必要时刻的心理咨询活动积累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笔者所在的院校采用心理测量软件系统,学生大一入学时要求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试题,提醒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心理测评,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类,并做出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学校的其他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报告大致了解所带班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根据其心理特征因材施教。笔者所在的院校还基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机制,并把它作为信息技术与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整合的重要环节。学校辅导员开办了心理健康互助的公众号和微博,分享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网络资源,共享内容是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资源,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大学生心理问题互动交流等多个板块。
(二)信息技术与心理辅导整合的效果分析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表明,利用网站或者相关网络技术可普及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与疏导的能力,使问题被消除在萌芽状态[3]。但是,在民办高校辅导员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咨询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在隐匿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时候,有一部分人出现了价值观和态度不端正、言辞观点过于偏激等不良倾向,这需要民办高校辅导员及时监督并积极引导,把握好意识形态主流导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心理辅导,将学生的心理测量及档案管理工作做到信息化,不仅为辅导员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也使其心理辅导及管理工作更加有效。这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与咨询作用的同时,也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范畴向前延伸至预防阶段,通过软件测量能较为快速发现那些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及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心理咨询,尽可能地将民办高校学生所遇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在萌芽状态解决,减少由于心理困惑因未及时得到疏导而演变成为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心理辅导的实施建议
(一)利用软件测量心理状态,划分心理辅导小组
民办高校辅导员首先通过软件等信息技术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筛查,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同时通过在与学生相处等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加深对所辅导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征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分组仅仅是强调学生心理特征的相似性以便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展团体辅导,而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二)辅导和预防相结合,利用网络将心理辅导常态化
无论是学生还是辅导员都有这样一个误区,通常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理辅导往往被局限在事情发生后。这不仅使民办高校辅导员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处理方式稍有不当就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同时也利用社交软件等工具推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心理辅导融入日常交流,进而常态化[4]。
(三)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的伦理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辅导员通过多重渠道为学生提供关于学校或社会事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咨询与开展辅导工作前,对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能力或者资格的审查,保证学生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其次,民办高校辅导员应当严格保密学生的个人信息,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维护学生的隐私,包括告知学生利用网络接受心理辅导的安全性措施等[5]。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新兴且快速发展的心理咨询服务形式,民办高校辅导员可以尝试利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也应采取必要措施尽量避免一些负面影响的产生。
作者:智瑀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研究
-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