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时间:2022-12-17 09:50:08
导语: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较之社会网络舆情有着显著的特征。我国高校当前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疏导上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舆情监测不及时、治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可以从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组织体系、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组织体系和加强高校师生媒介素养教育三个方面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效能。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新闻媒体历经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发展历程。自媒体也称为“WeMedia”,是指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它具有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的特征。自媒体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渠道,还极大地改变群体事件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和信息发布的主要接受者和参与者,不良舆论事件所引发的网络信息洪流和负面信息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恐慌和伤害。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考和探索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冲击,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网络表达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态度、意见、情绪和价值观的总和。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网络舆情从产生到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往往会导致群体事件持续反复不断扩大,从而引发强烈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高校网络舆情基于其主体和环境的特殊性,往往较之社会网络舆情有着更加显著的特征。参与意愿更强烈。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微信、微博、QQ、博客、校园BBS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和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网络的平民化和独立化使得个性张扬和善于表达的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让他们释放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表达观点,传递情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传递,赢得公众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也有助于他们释放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和情感表达不畅所导致的心理焦虑。舆情内容更多元。高校大学生的关注点较之其他网络群体更加多元和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网络舆情较之其他网络舆情内容更加宽泛和多元。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受教育程度较高,关注的领域从新闻事件、社会热点、校园暴力到国际国内形势,不仅面广而且程度深。以今年上半年新疆棉事件为例,很多大学生都表示知道或者对该事件有深入的了解。此外,由于大学生在文化观念上更具开放性,因而也更加容易受到西方非主流思想和非传统文化的冲击。信息传播更即时。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舆情的高效、飞速传播,也因参与门槛低、话语权扩大等优势广泛吸引了全民关注和参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几乎都离不开网络,因而当一个热点出现后便会迅速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关注。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大多一致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在某一问题或者事件上达成共识,引发网络围观和强烈的关注,导致网络热点被迅速传播而引发舆情。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随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频频出现,高校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但由于对于网络舆情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加之网络舆情管控技术发展滞后于自媒体技术,我国高校目前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网络舆情治理重视不足。虽然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传播文化和思想的主要平台,但很多高校仍然缺乏对网络舆论的正确认识,对于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判断不足,采用传统老旧的传统舆论监管方式,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很多舆情监管人员都是兼职人员,网络舆情敏感性差,缺乏舆情监管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外,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者缺乏对网民应有的尊重。网络舆情发生之后,很多高校管理者仍然抱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忽略学生的合理诉求,从而使得舆情监督和被监督者的关系形成了对立,加大了舆情引导和治理的难度。网络舆论治监测不及时。网络舆情一般遵循从产生到发展、高潮和落幕的规律。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关注度极高,很多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一旦产生便迅速形成舆论高潮,呈现喷薄态势。因而,时间节点的把握往往是控制网络舆情的重要的因素。现实中,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网络舆情管控部门,而是由宣传部来承担网络舆情的监管职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和手段落后,缺乏对网络舆情及其走向的系统科学预测、分析和研判。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管理人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控制的最佳时间点,最终使得网络舆论走向无法控制的局面。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但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立法并不完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和治理尚未规范化和体系化,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协同机制。此外,舆情管控机构仍然缺位。有些高校虽然设立了相应的网络舆情管控部门,但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没有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信息沟通,难以形成网络舆情管控的合力。一旦网络舆情爆发,处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对舆情事件的后续工作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和路径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组织体系。构建健全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冲击的前提和保障。在纵向上,高校可以建立以党委领导下的网络舆情组织管理机构,强化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和管理。要通过选拔政治敏锐性强、政策理解到位、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加入到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中,配齐网络舆情监管的人员队伍,以保证网络舆情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确保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效能。在横向上,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横向治理体系,构建以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和团委为主,各二级学院协同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通过制定相应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联动机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确保舆情的收集、报送和应对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和高效。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督与管理机制。针对当前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情况,可以根据网络舆情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建立系统、科学的网络舆情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组织保障机制,确保能够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和思想动态,消除后期分析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因,降低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二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机构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研判有效地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从而能够在危机潜伏期内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将网络舆情控制在潜伏期。三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积极培养“意见领袖”,通过正向的舆论引导消除危机事件对大学生所造成的负面情绪的冲击,从而达到主动干预的目的。加强网络舆情宣传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都相对较弱,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还有待提升,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宣传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以及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认识,了解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把握网络虚拟性、便捷性以及匿名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自保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以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超然,单晓红.“微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02):119-124.
[2]陈远林.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传媒论坛,2021,4(07):14-15.
[3]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03):164-167.
[4]周子钰,胡彬.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3):94-95.
[5]羊悦,钱铮.“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舆情引导与校园新媒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9):85-87.
[6]王欢,刘晓梦.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舆情引导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6+55.
[7]黄苏芬,司雯,穆亭钰.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04):62-67+91.
作者:蔡薇
- 上一篇:课程思政教育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应用
- 下一篇: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