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意义
时间:2022-08-04 09:28:25
导语: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速度加快,使得社会思潮冲突进一步加剧,高校学生对社会多样化的认识更加深入,由此,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级分类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前提,维护高校教育教学稳定。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高校更要注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一、高校网络舆情和监测预警机制概念界定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可能或已经影响学校形象的网络信息内容,包括突发事件舆论、负面评论、社会与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其主体可能是学校,也包括师生。监测预警机制是指对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影响进行监测预警,建立警报系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采取积极举措,控制事态发展,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将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意义
在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能够稳定高校教育教学秩序,能够提升高校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其还是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稳定教育教学秩序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新媒体影响着高校师生。大学生在未完全进入社会之前仍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稳定、不成熟的阶段,容易被错误观点影响,极易被人利用。社会的风吹草动会影响高校,校园事件同样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了解师生需求,监测与学校相关的负面言论,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二)提升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
高校的舆情研判和处置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舆情研判不准确,规章制度不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尚未实现7*24小时的全程监控,还不能实现对不同舆情的科学研判和及时处置,同时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第二,网络舆情应对方式单一。在网络舆情发生后,不能通过“封、堵、删”的传统方式进行应对,需要采取更加专业的、现代化的舆情应对方式。第三,网络舆情引导比较被动。高校在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下,更容易受舆情引导,而不是主动引导舆情。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有利于提升高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和处置工作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
(三)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9年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这种网络世界的影响更为明显。高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了解师生需求及其思想动态,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注重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
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新媒体平台具有多样性、即时性、虚拟性、娱乐性等特点。多样性是指网络舆情发生在微信、微博、QQ、抖音、网站等多种平台;即时性是指平台、接收消息的快速性;虚拟性是指各大平台都不是实名制,正是因为虚拟性,网络用户可以“自由”无束缚地消息;娱乐性是指网络平台内容有娱乐倾向,不正式。新媒体是信息扩散的“催化剂”,使得信息能够扩散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2]。第二,网络大V的影响。网络舆情的发生和网络名人的转发、评论、点赞等有很大的关联。有了网络名人的关注,特别是有上百万粉丝的网络名人关注,网络舆情的影响会持续扩大。第三,大学生个人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对网络事件的反应比一般网民更加强烈[3],而且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辩证思维,思考不够全面,易冲动,容易造成舆情发酵。
(一)舆情监测
参照《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事件分级规定,根据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发展蔓延的趋势,网络舆情分为四级,即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并分别启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响应。1.一般网络舆情。对学校声誉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事态发展在可控范围内,舆情信息对学校利益、社会秩序和学生安全没有造成损害;网上学校负面信息话题不具有敏感性、发帖篇幅较短、阅读量在5000以下,无网络大V关注,瞬时增长量较慢、微博热度为0~1。一般网络舆情启动一级响应。2.较大网络舆情。对学校声誉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事态发展在各单位可控制范围内,舆情信息内容对学校利益、社会秩序、学生安全没有造成损害;话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发帖篇幅较长且配有图片、在较少平台、负面信息话题阅读量在1万以下、无网络大V关注,瞬时增长量较慢、微博话题热度为2~3。较大网络舆情启动二级响应。3.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事态发展还在学校可控制范围内,对学校利益、社会秩序、学生安全可能会造成损害的突发事件;话题敏感、发帖篇幅长并配图或视频、在多个平台、网上学校负面信息话题阅读量在1万以上、有1~2名网络大V(粉丝数达到10万)关注,瞬时阅读量增长较快或者微博话题热度为3~7。重大网络舆情启动三级响应。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严重影响学校声誉,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事态发展超出学校控制能力,需要公安、网信部门介入,对学校利益、社会秩序、学生安全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负面信息迅速发酵,有主流媒体介入报道,网上学校负面信息话题阅读量达到10万以上、多名网络大V(或有两位以上粉丝数达到100万的网络名人)关注、瞬时阅读量成倍增长或者微博话题热度在7以上。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启动四级响应。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在全面监测舆情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监测系统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本着快速反应的原则在第一时间预测舆情状况,分级响应预警,并提出解决预案。
(二)预警
高校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构建“1521”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在15分钟内上报,2小时内作出书面回应,全天24小时值守。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学校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监测到信息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科学研判可能发生的现实危机,向外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机关、响应等级、影响范围、时限要求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积极应对,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预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搜集信息,由党委宣传部、舆情专家和学生组织成员从海量信息中搜集与舆情相关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轻取重的方法搜集网民关注的帖子、热点话题、热门报道和评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生干部要搜集学生对舆情的看法,辅导员和班干部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2],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舆情事件预警机制的运行效率。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话题涉及单位负责应对,启动一级响应,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备;对于较大网络舆情,由话题涉及部门或院系负责预警信息,启动二级响应;对于重大网络舆情,由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启动三级响应;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需成立专项工作组,启动四级响应,24小时值守,跟踪事态发展、研判影响范围、即时通报情况。
(三)应急处置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分析研判后,根据不同的响应等级和信息内容,依据科学专业的判断进行回应和处理。1.一般网络舆情(一级响应)。继续关注,及时联系责任单位,做好线下疏导工作,避免更大网络舆情的发生。2.较大网络舆情(二级响应)。密切关注,第一时间联系舆情相关单位,做好线下调查工作,厘清事实真相,做好回应准备。3.重大网络舆情(三级响应)。在15分钟内上报学校,召开舆情工作会议,指定专人负责,启动预案,稳定人心,沟通协调各单位。在2小时内查清事实真相,保留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保护现场或保留证据,形成事件报告,及时回应网友。协调新闻媒体做好社会正面舆论引导,校内由网络评论员队伍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四级响应)。在15分钟内上报舆情,成立专项工作组,及时联系上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网信部门,调查清楚事实真相,保留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形成事件报告。新闻中心接待媒体记者,做好社会正面舆论引导,借助学校网站、官微、官博等信息平台或召开会,第一时间发声,事件经过及结果,牵涉法律问题可征求司法部门和律师意见。如召开新闻会,新闻发言人为学校代表,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表态。网络评论引导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四、结语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持和专业团队的支撑,这样才能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DB/OL].中国青年网.
[2]陈谦,陈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02):143-144.
[3]靳媛,阳晓艳,吴春祥,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8(07):88.
作者:张凯丽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 上一篇:网络舆情背景档案信息工作整理策略
- 下一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