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04 09:12:40
导语:新形势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文从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出发,分析了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意义,提出了构筑高校网络舆论主阵地、增强网络舆情防治意识、建立多元参与和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意义;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自媒体的蓬勃兴起,在意识形态领域,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中国发挥制度优势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积累了有效经验,但网络舆情也出现了“比尔盖茨阴谋论”等声音,这印证了党的报告中关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论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交织融合,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青年学生又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最关键的人群。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主阵地,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意义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可助力高校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1.1高校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社会舆情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在知识储备、学识见解、思维方式、人生阅历等方面均体现了精英社群的特征;大学生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高校师生对各种社会舆论信息更加敏感,高校师生的发声在社会舆论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它能激发和引导新的社会舆情;社会对高校事件的关注度较高,高校危机事件很容易被各类媒体推到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
1.2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更倾向在网络平台上对某些社会事件发声,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高校师生的言论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在疫情影响下,网络变成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平台,大学生搜索信息、学习新知识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丰富、开放、多元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且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思潮的影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的聚变效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抢占网络舆情主阵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3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健全,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还不高,面对突发事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或非理性行为。有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利用网络平台极端片面、异化泛化的言论,部分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事件的真相,轻信甚至助其传播;加上部分人士在网络上倡导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极大地损害了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积极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1.4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传播效率快、开放程度高的自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一流大学对高校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处于新媒体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利用网络新阵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是新形势下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网络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开放的信息资源,高校师生是社会网络舆情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通过引导,高校师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公共舆论。
2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每个个体都能成为舆论的传播源和舆论的接收者。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经历舆情事件的发生、刺激性信息的传播、学生个人意见和情绪的酝酿、大学生人际或群体的互动、舆情的形成等几个阶段,网络舆情形成之后一般要遵循涨落、序变、冲突和衰变的基本规律[1]。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主题特殊、扩散迅速、非理性表达、活跃度高、聚集现象显著等特点。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存在更大的困难。现阶段,国内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2.1网络舆情防范意识不强
某些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只是偶然突发,没有“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一般是在网络舆情形成后,才根据其危及的对象和范围进行防控和处置,此时已经跟不上舆情传播、变化衍生的节奏。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初期阶段,它的影响力、复杂性是较低的,但如果我们的防范意识不够、理念落后、思想僵化,就可能错过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待舆情升级或者次生新的危机事件后,处理的难度和代价都会大大增加。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防控工作没有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配备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和建立舆情监控系统等工作上,学校经费和专职人员的配备不能满足网络舆情防范工作需要。
2.2对网络舆情造成的风险研判不够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也容易使一些缺乏正能量的行为、网络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在学生群体中大量传播和快速扩散,引发舆情信息的蝴蝶效应,从而出现网络舆情风险,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2]。有些高校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上缺乏理性科学的指导,忽视了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的教育价值,想通过堵、删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以消除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常常会加剧舆情传播主体的不满情绪。2018年,河北某高校食堂员工用脚洗餐盘的事件引起大量网民注意,在形成舆论初期,校方对该事件风险的研判不够,试图封锁消息、息事宁人,这越发引起网民的不满,最终形成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对高校和教育行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事实上,一些只为赚取流量、博取眼球的不良媒体或敌对势力喜欢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师风师德、学术不端、师生安全等领域事件制造新闻舆情。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对相关舆论抓早抓小、见微知著。
2.3没有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有些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上存在主体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没有明确主要责任人,网络舆情的监管、预警、研判、引导等管理的机制还不完善;有些高校缺乏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队伍,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心无力。一旦面临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高校在应对时常因职能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不够,工作队伍缺乏专业素养、阅历不深、能力不够等导致效果不理想。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有些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依靠辅导员,但辅导员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获取网络信息渠道窄、对网络舆论反应慢、媒介素养水平低、网络舆论应对时单兵作战[3]。
2.4引导主流舆论阵地不牢
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思维强、自主程度高等特点,他们更倾向于在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知乎、B站等网络平台表露自己的心声,这些网络平台的隐匿性好,他们借此大胆发表言论,多用调侃的语言方式发泄自身的压力和情绪,甚至有一些媒体通过发表极端失真的言论博取大学生的眼球。在这些网络舆论的初期,高校是很难发现并及时引导的。在传统舆论阵地很难发力的情况下,校报校刊、宣传栏等也要把相关内容以网络形式推送给大学生,官方网站更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发挥宣传价值,引领大学生主流舆论,让网络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教育管理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引导机制,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权、话语权、领导权。
3.1构筑高校网络舆论主阵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终端APP的快速更新迭代,大学生发表言论和参与舆论讨论的方式也在不停变化,从最开始的文字信息到图片信息,再到视频信息。高校在构建网络宣传、管理平台时,要考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师生打造方便、实用、高效、智能的校园网络平台。例如上海易班发展中心推出的“易班网”,是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高校综合性互动社区,为在校师生提供定制论坛、博客、相册、网盘、群组、交友等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广东省教育厅、学校、学院、班级四位一体,各个部门可实时掌握校园最新动向。广州医科大学为建设具有良好“宣传与互动”效果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开放了校长信箱,学生通过校长信箱可以给学校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刊发《广医好故事手册》,激励学生像优秀学生代表看齐;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线下主题班会结合线上公众号推送的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可见,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只要借助师生常用的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微博、知乎、B站、抖音等,积极建设官方的公共账号,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构筑高校网络舆论主阵地,就能让主流舆论和价值观的传播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
3.2增强网络舆情防治意识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效率快、范围广、危害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要未雨绸缪。在网络舆情工作上,应以防范为主。一方面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网络舆情应急体系。高校管理者应重视网络舆情防治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网络舆情工作者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专业人才的配备。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上,要加强资源整合和更新迭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吸引师生主动进驻校园官方网络平台。对高校频发的热点事件如涉及师风师德、校园管理与安全、重大社会安全等事件的话题,要及时在网络上进行疏导,引导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认知,引导师生做好舆情分析[4]。高校应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制订和完善网络舆情处置应急预案,预防不稳定因素,做好关键时期、重点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开展舆情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等。
3.3建立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管理机制
网络舆情一般遵循“诱发事件—关注—高涨—衰落”的发展规律,高校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论引导、舆情应急处置、强化舆情管理工作队伍等工作环节中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成立包括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形成由组长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多部门共同参与和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对舆情信息应分级处理、及时上报,优化内部流程和组织机构,构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互系统,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回应的联动机制[5]。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上,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监测和引导网络舆情,线下找到诱发网络舆情的原生事件并合理解决;在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上,要加强校内与校外之间的沟通协作,通过网信部门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掌握,利用校外影响较大的宣传媒体网络平台,引导师生传播积极正面的舆论。
3.4优化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舆情管理工作队伍,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根本保障。一支理想的舆情工作队伍应该有齐全的工作人员类型和较强的业务能力。首先,健全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分工明确,覆盖全面,应包括学校领导、部处学院、师生三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要配备网络舆情总指挥、网络技术专家、网络信息收集者、宣传通讯员、网络信息评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其次,加强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工作能力。领导者要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明确方向,敢于担责;宣传通讯员要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评论员要反应迅速,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话语做好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工作等。最后,要加强工作队伍的协同联动,形成快速反应、高效流畅的工作流程,牢牢掌握高校网络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全球遭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我国重大历史事件节点的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正面临挑战。高校要守好高校日常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洞察社会舆情走向,加强网络道德法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地发表网络言论,严惩违背历史、抹黑英雄的违法言论,用重大历史事件节点讲好中国故事,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契机,在高校内开展学习“四史”主题教育活动,严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腐蚀,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推进高校现代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贾国强.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变动规律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69-71.
[2]来永宝,吕明利.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研判及引导处置与对策研究[J].闵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91-95.
[3]孙巍.关于高校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63-65.
[4]王华峰,陶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65-67.
[5]王中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162-163.
作者:路成浩 龚超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 上一篇:农业科研单位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探讨
- 下一篇: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