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05:43: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舆情论文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论文

1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策略

1.1内容分析法

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使其所带来的庞杂信息能够激增。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内容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对于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信息需求而言,网络环境信息泛滥,更应当加强对网络舆情需求质量的重视。应当对信息进行更加深层次、高质量的挖掘。在监测和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识别,以及对传递中信息的分析等。而对于网络舆情中的文本、数据、知识等内容进行挖掘,又需要网络内容分析法作为基础和支持。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监管当中,内容分析法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在网络时代下,内容分析法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网上交流信息的本质及其的思考和认识。在网络舆情监管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与传统媒体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对象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网络信息的类型十分复杂,具有很多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同时网络舆情的信息是非线性结构,存在着很多超媒体连接、交互功能等,因此,还需加强对内容分析法的完善程度。

1.2聚类分析法

聚类就是按照网络舆情的相似程度,将其分为多个类型,在每一个类型当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而不同类别中各个对象的差异性较大。目前,聚类分析法在网络舆情监管当中已经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聚类分析法可将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信息资源聚在一起进行分类。对于网络舆情,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人们对于事件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及不同人群、地区等,这样就能够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聚类分析法通常需要首先进行数据搜集,然后对其进行预处理,使其能够适用于聚类算法。之后对已有数据进行观察,对聚类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其中的自然类别趋势。随后对聚类算法及初始参数进行选择。最后,采用人工检查或可视化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确认。相比于其它的方法来说,聚类分析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能够提供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结果,对于实施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很大的帮助。

1.3Web日志分析法

查看全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危机管理论文

1.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的唤起

互联网技术带给传播介质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见,因而被称为“第四媒体”。在缺乏针对性监测与管控的情况下,网络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舆论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这就使得面向网络的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变得极其迫切。目前,我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是30.7%。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学生约1.19亿人,占学生网民的75.31%”。相较于其他网民而言,高校在校生是对社会生活领域各类信息最为敏感的一群,他们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又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的介入既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批判精神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以其虚拟性、隐匿性为大学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发创设了空间。网络舆情的兴起,对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不过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其兴起亦是一种契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可见在战略层面已有双向部署,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实施就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研究唤起的必然理由。

2.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面临的“三个困局”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更要有必要的投入,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设施的投入。从前者的角度来说,受限于编制,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升级代表着公共管理危机的涌现。在管理学领域里,危机管理也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由此,破解认知困局,把握高校舆情监测管理的合理“限度”,亦应以沟通管理为抓手,与诉求对象进行多渠道沟通。“围、堵、截”是一种监管方法,但常态化的监管并非拘泥于“堵”“疏”与“导”也是一种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管控思路,这种以疏代堵,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之间的“度”,使监管手段与监管效用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平衡。张弛有度,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对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来加以保障实施。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分别针对舆情发生、发酵、发展、高涨、回落、反馈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构建“预警—引导—应急—重塑”四级联动的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发酵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敏感源的解析与筛除,做出预见性的舆情预警;在舆情发展期,通过主动性的信息与释疑,进行集中的舆情引导,为远期的舆情重塑创设有利环境;在舆情应急期,针对已触发的恶性事件,启动网上和网下联动机制,捕获并整合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舆情回落期、反馈期,积极进行舆情重塑,消解衍生谣言触发新的网络舆情的风险。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舆情预警模型与案例研究

[摘要]高校舆情事件发展有着阶段性的特点,利用Logistic曲线分析高校舆情的发展趋势对于提升高校网络舆情预警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通过Logistic曲线模型,将高校舆情事件发展阶段分为特定的几个阶段。基于阶段划分的结果,提出并阐述高校舆情事件的舆情预警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ogistic曲线模型能够有效预测高校舆情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和发展阶段。同时高校舆情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为相关部门的舆情分析和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舆情;Logistic曲线;舆情预警;机理

一、引言

教育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针对有关教育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兴起和大面积普及,网络教育舆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借助于互联网发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看法,包括互联网上曝光和呈现的教育事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等方面,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观点和态度。高校网络教育舆情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力大,是教育舆情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舆事件的预警变得极为关键,其研究也成为网络舆情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者在高校事件的舆情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储节旺、朱玲玲结合学者的研究经验,以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从事前、事中、善后处理三个阶段入手,强调情报支撑作用,最后提出解决当前高校网络事件应急管理困境的基本举措;李纲也曾指出当前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理论与实践有待进一步融合,缺乏量化分析的体系与框架,微观层面分析有待深入,缺少网民社会结构和群体行为研究。阶段划分是舆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舆情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和关注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目前学术界针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阶段的研究,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三至六阶段等,具体内容和代表性成果如表1所示。虽然学术界对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和命名各有见解,但网络舆情遵循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发展规律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整体而言,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的研究很丰富,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缺乏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定量化描述和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发展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Lo-gistic生长曲线能较好的捕捉和预测高校舆情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构建高校舆情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阶段预测模型,对模型通过实证进行拟合验证,划分舆情传播的阶段,进而针对舆情传播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舆情预警,提出预警模型,为应对高校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提供新视角。

二、理论和方法模型

(一)Logistic生长曲线。比利时数学家发现社会人口增长速度一开始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加快,高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后趋于稳定。之后美国人口统计学家通过对生物繁殖和各国人口增长的大量研究分析,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并把这个规律命名为Logistic曲线,曲线见图1。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舆情在来源、主题、主体、民意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态势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舆情分析面临挑战。但高校教育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有其自身的规律。综合上述学者对网络舆情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虽然阶段划分、命名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认同前期的网络舆情规模是按照“产生—爆发—平稳”的模式发展,形成了“S”形的发展形态。因此,可以利用Logistic曲线来模拟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二)基于Logistic曲线的高校舆情事件网络舆情预测模型。高校舆情事件发生后,在前期一段时间内,相关网络舆情的数量开始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增速在逐渐变大;到达顶峰后,舆情规模不断放缓,并趋于稳定。基于以上走势特征,利用Logistic曲线来模拟高校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Logistic曲线的数学模型为:yt=K1+me-at(K,a>0)(1)其中:t表示时间;yt表示t时刻被统计变量的值,其变化范围为0<y<K;K是yt的饱和水平。

查看全文

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是一门集舆情学与舆论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大数据处理甚至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基于新文科理念与“文工交叉”的教学设计思路,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研究热点内容的学习。构建了一种“学习-实践”闭环系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文科;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所表达的公共情绪,它与国家信息、机构形象、地区形象和个人形象息息相关,对整个社会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1]。一方面社情民意与社会心理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走向与效果,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反映了当下的社情民意与社会心理,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政府决策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与研判,对舆情的快速预警与正确引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开始《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课程很有必要。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为应用的技术革命,将人类推向了“智能时代”的产业革命。现代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促使传统的文科教育也必须使用这些工具对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新的领域[2]。因此,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课程中,基于社会科学的传统舆情分析类课程中引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理工科技术的应用学习,从而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构建一种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一、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信息设备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促使人们可以在网络“随意”信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可以便捷地参与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讨论,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与诸多风险问题。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成为当下各级政府亟须开展的工作。而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综合性较强,必须结合新闻传播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大数据处理甚至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3-4]。现阶段网络舆情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首先课堂教学以单向讲授为主。虽可结合当下网络舆情事件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清晰的思路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分析的过程。其次文科专业学生缺乏对技术的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要求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据获取与处理等技术知识进行了解,而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恰好是文科学生的“短板”。第三学生对舆情事件分析与研判方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网络舆情的种类繁杂,很多舆情事件的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工作经历以及专业知识,这对于本科层次学生要求很高,学生并非能对所有的网络舆情事件都能进行正确细致的分析。

二、新闻传播专业《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查看全文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和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主要聚焦校园与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学生安全、学术不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针对其中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加以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主观代入性强,可编辑性强。与一般社会性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主观代入感强、可编辑性强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各类舆情事件往往以一段主观文字控诉或刻意修剪后的视频、图片呈现,经过互联网传播发酵后,以先入为主的姿态在网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代入,舆情共情效果显著。例如:2018年,国内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自杀引发舆论关注。此后,该学生的亲属网络控诉该学生导师长期实施精神压迫致其自杀进一步引爆舆论。此事件中,网民形成了针对导学关系极其强烈的主观负面情绪。个别话题还引发了部分研究生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关联讨论在读期间导师的各种“奇葩”行为,也进一步扩展了话题的讨论半径。直至今日,每当有研究生因学业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个体极端事件,网民也多会将其与此事对比,寻求同理共鸣。由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当下公众对高等教育领域期待值高,因而对负面舆情容忍度也就相对较低。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性骚扰等高共情、高关注舆情事件,公众舆论往往从个体受害者和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在自媒体等信息流主动加持甚至刻意编辑引导下,网民往往会依据自身现实情况形成强烈的视角代入,进一步加大了情绪“共振”。第二,事件标签化,政策影响力大。由于高校人数众多,个人及团体利益关切较为广泛,特别是关乎教育公平等热点话题,一旦某件事情或某项措施触及师生敏感神经,便极易激发出群体性行为和集体性情感意识,导致个别事件在高校内外出现非理性传播。例如:2019年,某社会公众人物在个人直播时称不知知网为何物瞬间引爆网络。有网民扒出该公众人物具有较高学历,并质疑其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据统计,该事件爆发的半个月内,相关的微博主贴超过50万个,微博转评超百万次。除关注事件本身,高校学生中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等错误声音。此后,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等通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最严查重令”。至此,每逢毕业季便有学生借由该事件讨论当前学位论文查重制度。该事件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反学术不端的标签化事件,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四大发明”事件、“正/副部长级”学生干部事件等,均因一件小事,引发关于“教师错误言论”“学生组织官僚化”等话题的讨论,并形成标签化舆情。第三,社会关注度导向明确。通过综合数据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分布发现,其还呈现社会关注度导向。这里所指的关注度包含两个层面,即事件发生(所在)客体的社会关注度以及事件本身的关注度。一方面,高校舆情呈现名校效应,知名高校舆情事件往往因其客体社会期待与关注度高而备受网民关注讨论。对比其他一般高校,在同类事件背景下的关注和炒作热度不足其万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某高校教师违反人伦道德开展基因实验、多名学生被某高校录取后又遭退档等事件,因其涉及舆论情绪关切、伦理关切和利益关切,且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后果,从而吸引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形成舆情危机。第四,舆情表达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传播技术本就具有去中心化和裂变式传播两大显著特点,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表达方式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人群“画像”明确,不同侧重的群体往往聚集在微博、知乎、抖音、豆瓣等不同平台,呈现“抱团取暖”现象,且常因不能接受相左的意见而群体性发声。另一方面,直播的兴起逐步替代了以往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进一步加强了舆情传播影响力。究其原因,在于直播视频的视觉冲击和互动性更强,在人为刻意解读下,渲染带动能力大幅增强。此外,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需求量大的大环境下,直播视频也更易被二次剪辑,迸发更大的舆论影响力。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第一,信息源庞杂,真假难辨。当前高校舆情信息源庞杂,一方面,源自于解除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求证和过滤作用,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复杂问题背后,接受信息的主体更易被错误信息引导。加之不同视角对相同事件的主观解读存在偏差,在不同言辞激烈交锋之下,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在一些所谓的网络评论家的恶意编辑评论下,致使舆情信息由校园映射至全社会,愈发真假难辨。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多由涉及评奖评优、招生就业等利益关切个案引发,此类事件往往突发性较强,且容易形成由点及面的串联。为逃避监管和责罚,相关涉事人往往会采取开小号等“换马甲”的方式隐匿个人信息,进一步加大了高校舆情处置难度。第二,学生易被煽动情绪,成为舆情爆发点。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确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途径。但网上肆意传播的不良资讯和负面信息也具有更快的传播力和更强的破坏力。当前,网络已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信息不断渗透错误意识形态,如性别论、拜金论、读书无用论等,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志,也给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因受各种负面信息侵袭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违纪违法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当前高校学生多从“校门到校门”,社会阅历和经验浅薄,不能有效分辨舆情事件背后的错误意识形态导向,易被裹挟利用。二是个别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松懈或不到位现象,对学生基本思想动态掌握不足,对学生关注什么、考虑什么不了解,致使学生只得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三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工作者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对于网络中各类错误思潮缺乏有效的甄别和教育引导措施。第三,高校舆情应对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除外界信息侵袭外,高校自身舆情应对工作意识和能力不强也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为:一是缺乏专门的舆情应对管理团队,在遇到舆情危机时不能及时有效研判,并提供有效管制措施。有的高校只是一味降热度,反倒使舆情愈发高涨,甚至出现其他次生舆情。二是宣传阵地管控有待进一步细化,随着高校各二级单位甚至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组织等纷纷建立公众号,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也屡被曝光。三是高校常态化舆情应急准备不足。近年来,舆论对高校的舆情回应要求越来越高,特别体现在舆论情绪和关切等方面。而有的高校在面对舆情危机和舆论质疑时,或是不回应,或是回应不及时、避重就轻等,致使舆情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激发舆论更大的不满。

提升高校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

高校作为舆情应对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从制度、队伍、阵地三方面入手,提升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基石,高校应从党管高校的高度加以重视,一是压实舆情应对管理及意识形态责任制,明确党委领导为相关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学校、学院、支部三级机构负责人及工作内容,通过制度要求、机制考评、巡查督导等形式,建立全链条式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协同管理,成立由学校党委牵头,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师工作部门、保卫保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作用的领导小组,形成舆情研判、应对、处置工作全局协同管理机制。三是建立上下游联络制度,建立同公安、网信、教育等政府部门以及各类媒体的舆情分享、交流及应急机制,面对重大舆情危机时,有助于做好解疑释惑,引导大众心理预期等。第二,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高校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保障,应在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一是搭建信息安全队伍,构筑校园各类信息平台安全屏障,防止黑客及其他不良资讯蔓延渗透。二是搭建舆情管理队伍,培养专项工作人才,从监测、研判、分析、处置入手,通过合理设置关键词、拉网式搜索、敏感词抓取等手段,加强日常监控管理。三是强化校内思政工作者舆情意识和专业素养,打造一支会用网、懂网情,善于团结学生、善于教育引导的专业化工作队伍,“线上+线下”联合发力,有效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其正确认识各类舆情及意识形态风险,降低网络舆情爆发风险。第三,加强阵地建设。阵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正确舆论氛围的重要工具,应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推动融媒体建设,强化校内宣传正能量供给。一是通过成立融媒体工作联盟等,汇聚全校宣传合力,打造积极主动的正能量舆论场,通过不断输出优质内容,提升学校官方媒体宣传公信力。二是系统化做好舆情应急准备,针对当前舆论要回应、要情绪、要细节的要求,在强化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学生突发事件等各类常见舆情危机,设置舆情处置预案及流程。三是畅通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权益网站、召开权益座谈会等形式,畅通师生权益反馈途径,将网络舆情研判阵地前移。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舆情导向研究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为打赢抗疫防控阻击战进行了总动员。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1]。医学科技期刊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密切跟踪国内外科研攻关进展,紧贴国内一线诊疗实践,快速发表优秀成果,荟萃科学抗疫中国智慧。强化国际合作共享,充分彰显了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担当。抗疫时期医学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起到了正确的舆情导向。

一、舆情热点的发展脉络和当前趋势

在抗疫初期,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决定封锁武汉是非常果断的。通过封锁武汉,中国能让世界有时间来应对抗疫。这不仅仅是正确的决定,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抗疫的紧急威胁。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总编的表态形成了正确的舆情导向。防控肺炎的积极应对,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抗疫中做出的努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最近几个月在对抗两种疫情,一种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第二种是由虚假信息引起的。虚假信息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影响和病毒引起的疫情严重程度相当。提到的“病毒阴谋论”对抗击疫情是不利的,必须要了解病毒起源,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不能让这样的阴谋论扰乱公众的思考,这种阴谋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1.医学科技期刊的正向引导医学科技期刊以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严谨性,立于公布科学真理的潮头。要合理地发声,对公众有责任和担当,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欧盟有一项针对虚假信息的研究,虚假信息非常可怕。比如有些人说未来注射疫苗是危险的,或者说这种疫情是由媒体所炮制的,或者说这种病毒对人不会造成威胁。所以要重视这些谣言,要证明谣言是错的。在有些媒体报道中,这种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影响着人们,对人们造成了伤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传播的同时也要正确的舆情引导。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这关键时刻,应发表有社会责任担当、拥有社会学术价值话语权的优秀医学科技论文,进行传染病防控的舆情导向。我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于2月3日起即在中国知网CNKI陆续网络首发了26篇有关肺炎疫情进展主题的论文。首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肺炎抗疫预测分析》[2]。及时阐明湖北省COVID-19抗疫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指数平滑法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COVID-19的疫情预测。更全面地、更专业地消除公众对肺炎的恐慌。国家科技部抗疫应急专项论文《湖北省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重点报道了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肺炎抗疫,发病高峰期重点人群在举国体制支持下的有效防控。2.舆情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每天面对如潮水般良莠不齐的疫情网络信息,老百姓很困惑、不解。《Lancet》总编:并不是很有意义:比如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大暴发时,很多人都想找到艾滋病零号病人,找到在美国扩散这种病毒的超级传播者是谁,花了很多精力寻找零号病人。当时人们以为已经找到了零号病人,这个人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但是很多年之后发现这个人并不是零号病人。所以找到这个扩散了病毒的人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造成对他的污名化和歧视,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肯定不科学。但确实要了解这种病毒的起源,知道它来自于哪里,这种病毒很可能是从一种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需要了解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过程,并且了解动物身上的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还要避免造成这种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情况[4]。现在的目标是了解动物身上产生的病毒是从何而来,减少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我刊特约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论文《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污染现状调查》一文。从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血清抗体检测等工作。告知公众病毒播散的范围。为有效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对公众和外界环境的污染,对科研人员及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医务人员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舆情分析与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就把这次抗疫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谭德塞博士提到了这种病毒的传播,让大家准备好。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一种创新的舆情机制。于2005年确立,在非典抗疫暴发之后世界更加重视抗疫的影响,所以引入了预警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权威组织,需要重视世卫组织的警告。很遗憾很多国家并没有重视预警,造成数万人死亡,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一线诊疗合作,一起来了解抗疫,竭尽所能确保抗疫不会卷土重来。中国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他们为政府提建议、治疗病人,保护了中国公民的生命[5]。1.舆情事件追踪没有从2003年非典中吸取教训是人类的悲剧。2002年到2003年暴发的非典抗疫,实际上病毒已经传播到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病毒传播到多伦多时,世界卫生组织当时也发出了预警。已经了解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在17年前非典抗疫结束后,当时世界各国承诺,将会改变应对未来疫情的方式,他们承诺会非常重视抗疫的暴发,共享传染病抗疫信息、防控措施、诊疗方案及生物安全研究。但实际上2020年抗疫的暴发显示出,并没有从中得到教训,低估了病毒的危险性。舆情导向工作还处于别动、观望的状态。《柳叶刀》(Lancet)在1月的最后一周发表了5篇论文,这5篇论文描述了这种新型病毒的特征,例如:具有致命性,和SARS病毒相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增加,有些感染病例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还需要呼吸机(ECOMO)。目前并没有治疗方法,还有人传人的情况。论文提到了使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到必须要进行病毒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感染者才能够控制抗疫。同时也警告了病毒造成抗疫大暴发的风险,在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已经了解这些情况,但是大部分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就浪费了整个2月还有3月初的时间,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肺炎悲剧。对于抗疫的舆情警示毫不在意,浪费了最宝贵的防控、隔离黄金期。由于中国的医生、科学家和世界科学家进行合作,《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发表了一篇名为《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重视这些信息。2.舆情事件的正确研判认为类似于流感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的经验是快速果断的决策,中国有应对SARS病毒的经验。当时非典突然来袭,整个中国当时也是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在非典抗疫之后决心做出改变。过去20年中国在医院和卫生系统当中做出了巨大投入,在一些大学还有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投入。所以2019年12月发生抗疫的时候,我刊首发的《含氯消毒剂对肺炎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6]很好地佐证了目前我国医学界有这样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医疗资源能够应对抗疫。因为中国了解到这次抗疫和非典病毒类似,对于中国社会造成的威胁非常大,所以果断决策,果断疫情信息,舆情的导向非常及时、准确。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仍未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不关心,只观望。仍认为流感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西方国内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他们。甚至每天在各大媒体上讨论戴不戴口罩的问题,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难以实施。实际上这是严重舆情判断错误。

三、分享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的分析与评价

查看全文

CSSCI期刊研究热点探究

1、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

1.1数据来源。本文以2018年度CSSCI中收录的18种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CSSCI中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共有20种期刊,去掉其中两种纯档案学期刊)为统计对象,这18种期刊在2018年度共及文章4332篇,本论文将其中的“专题导言”“征文通知”“选题指南”“研讨会召开信息”等非论文性的文章剔除,共获得有效论文3763篇。关键词为一篇论文论述重点的浓缩,是一篇论文的主题和中心,因此对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如表1)。1.2高频关键词统计。本文首先对上述3763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共得到关键词8695个;其次,对所获得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即将同义不同形或同义但表述方式不同的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大学”、“高校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及同词但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同的词语(如K-Means和k-means)等进行规范化处理,最终得到有效关键词共8675个;再次,在bibexcel软件中对这8675个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及降序排列,各频次区间的关键词数量如下表2所示:由上表可知,关键词出现频次在10次及其以内的数量最多,为8528个,占关键词总数的绝大部分,出现频次在11-20次的关键词有96个,本论文认为此部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过低,构不成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将出现频次在21次及以上的5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这51个高频词中,由于出现频次为77次、34次、25次及21次的“影响因素”“研究热点”“实证研究”及“综述”等词并不能有效的表达研究主题,因而本论文将它们从研究对象中剔除,下表3为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大数据”“公共图书馆”“可视化”“阅读推广”“数字人文”“美国”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为50次以上,远高于其他关键词,说明这些主题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度较高,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2、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探究

2.1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统计。点度中心度测量的是一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直接相关的程度,表示一个关键词在网络图中所拥有的影响度。一个关键词点度中心度的值越高,表明与该关键词直接关联(共同出现)的其他关键词越多,说明其在网络图中的影响越大[1]。为探讨词频与点度中心度之间的关系及一致性,本文对表3中的出现频次在20以上的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进行统计排序,并将其与对应的词频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篇幅有限,仅将点度排名前25的关键词列出)。2.2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与词频的对应关系分析。纵观表4,各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排序与其出现频次的排序大体一致,如“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图书馆”“可视化”“公共图书馆”“网络舆情”“数字人文”“美国”“阅读推广”等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及出现频次均较高,数据的一致性较强,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关键词所表述的主题在图书情报领域关注度较高,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有个别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排名与其出现频次排名相差略大,如“数据挖掘”的点度中心度排名远高于其词频排名,对于这种现象,本文认为由于数据挖掘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取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中积累的数据,以便获取某种未知的规律和信息,即对于图书情报领域而言,主要是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因而作为关键词它一般与图书情报部门的具体工作名称同时出现,故其点度中心度会比较高。

3、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3.1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为了更直观的观察图书情报领域中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本文使用UCINET软件及其附带的Netdraw软件,对表3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其以共现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为图1,同时将该共现图谱中的具体共现频次列为表5(由于篇幅限制,仅对共现频次为5及以上的关键词进行罗列)。在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均代表其对应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中心度大小,节点越大,则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关键词之间的线段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直接联系,线段越粗,则表示关键词间联系越紧密。由图1可清晰的看出“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图书馆”等关键词在图中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较多,可见“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图书馆”等关键词在图书情报领域影响力较高,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比较密切。3.2高频关键词共现统计。在关键词共现频次表中,“高校图书馆”与“阅读推广”共同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7次,且“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两个关键词的词频及点度中心度均较高,因此可以推断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为2018年度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最大热点。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即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点度中心度及共现频次等综合判断,2018年度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还包括:大数据及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数字人文、美国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智库、人工智能及智慧图书馆等。

查看全文

传播学理论在高校舆情处理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对高校舆情处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学理论在高校舆情中的应用,能够应对高校舆情在自媒体时代出现的主体多元化、内容情绪化、方式复合化、受众市场碎片化的新特点,并更具针对性的正确引导高校舆情。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舆情;自媒体;引导

传播学的奠基人麦克卢汉教授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会在传播中改变人类的感觉,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微信群提升了我们群聊的热度,而抖音充分利用大数据搜集个人偏好培养了我们刷小视频的习惯。媒介的改变不止于此,在这些新媒体迅猛的发展势头下,我们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输端、接收端,也可以是信息的发源地,可以称之为“自媒体”时代。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查询到的数据,截止2018年底,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0亿。微博用户数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3.37亿。抖音更是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达到了8亿的用户注册量。结合高校中大学生接近100%的手机普及率,面对“新媒介”“微时代”“自媒体”等时代背景下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高校舆情特点,从传播学理论中寻找规律,加以利用和引导。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高校学生群体知识层次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上网时间自由。因此,高校学生已经在互联网群体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通讯工具发声,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数据存储的高质量和大容量特性,使受众摆脱了过去只能单向接受信息的地位,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制造者和传输者。同时,高校作为一个大型集体,一个社会圈子,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也是舆情蔓延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通过熟人传播往往更容易令人信服,更容易形成集体效应。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介中心、传播中枢的时候,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形成。(二)传播内容情绪化。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诉求,比较关注时事和社会公平,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但缺少社会经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遇事容易情绪化,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又急于发声,容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同时,青年人的热血冲动又容易被网络所误导,易受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影响,表现出煽动性的情绪和行为倾向。近年来,一些涉及国家对外交往的事件尤其容易引起高校学生的情绪,韩国萨德事件、中美贸易争端等都在高校引起了很大的波澜。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如抱怨食堂饭菜太贵、学生干部检查卫生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也很容易因为学生的情绪化,在一个小范围内演变成校内舆情事件。(三)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大学生日益提高的网络操作水平,信息的交互方式已经经历了几轮更新,从最简单的文字,到图片和音频,再到视频,内容越来越丰满,可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传播媒介也从早期的BBS论坛,到QQ、微信、微博、抖音,它们注册简单、操作简便,交互性强,传播迅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生活,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使用这些软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载体、多元的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高校舆情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四)受众市场碎片化。同样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型媒介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受众型”的局限,充分满足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和市场,例如:“今日头条”会依据用户的浏览偏好精准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各种不同的信息可以传播得更远、更广,而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找到易于接受的信息,传播受众表现得更为泛化和分散。

二、网络时代传播学理论的变化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科普定位分析

摘要:主要阐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概况及科普机遇,农业科技期刊适时宣传科普的必要性及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定位。农业科技期刊在突出主责主业的前提下,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之时,应及时发挥其媒体作用,扮演好科普角色,弥补相关媒体报道的短板或空白之处。农业科技期刊适时适量宣传科普,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扩大期刊影响力及维系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舆情;机遇;科普定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民生和农业生产,与每一位民众息息相关,同时对政府公信力及中国农产品国际形象等均有相当重要的影响[1]。公共安全事件具突发性,一旦发生,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引发恐慌,迫切需要普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普及任务一般由科普期刊承担。科普期刊以通俗易懂、简单、趣味的方式向大众传递复杂的科学信息和知识,是国家科普事业的重要组分之一[2],对培养和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意义重大[3]。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4],学术类期刊是文化、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明传承方面具有独特作用[5],相对于科普期刊,其传播内容侧重于创新性、深入性和探索性等,语言表述上强调学术性、规范性,给人更加正式、正规和权威之感,且具备宣传科普的充分条件和责任。期刊定位指明了期刊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期刊的选题范畴[6],也是期刊品牌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科技期刊不仅是发表学术成果的专业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科技期刊应承担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公众舆论的社会责任[7]。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面前,农业科技期刊应认清自我角色、准确定位,在确保和突出主责主业的前提下,适量拓大刊载范围,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公众实际心理需求出发,适时添加专栏,适量报道相应的农业科普知识,充分发挥期刊的社会效益,提升期刊影响力。

1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概况及科普机遇

1.1舆情概况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短视频的迅速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和便捷,手机成为网络平台推送信息内容、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载体,社会舆论传播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8]。但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许多信息真伪难辨。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舆论空间内容由于缺乏把关,有些用户自律性不够甚至是居心叵测,所制造的谣言、流言对农业产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科普的文章较少[],尤其是权威文章匮乏,部分网民及媒体人由于缺乏农产品安全生产、消费的基本知识,对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充满迷惑、恐慌或不知所措,有些甚至以讹传讹,散布谣言,常常给利益相关方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是提高民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应对其舆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看全文

红十字会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总结

在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上,我会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有领导分管此项工作,配备有专兼职网评人员,设有专人负责舆情监看、网络问政工作,积极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的网络信息员培训,并加强舆情收集、舆论引导和属地网站、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管理,及时落实县委宣传部、县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安排的网上宣传、网络评论、舆情信息报送等工作,加强对属地新媒体管理,配合县委宣传部做好辖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开通微博、微信,办好用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账号,认真做好网络问政部署及贴文办理。建立了网络监管处置机制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监管联动处置机制,积极参与全县重大舆情网络值班,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强化文化发展政策措施,结合工作,抓好了《中共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的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分管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项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上报学习贯彻实施意见工作信息。

我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的维护和使用,完成了年度计划,档案规范管理到位,安排专人值班,积极上报各种公共文化场所开展活动的信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做到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积极支持和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在辖区内有民间文艺团队和县文联各协会会员,组织文艺爱好者创作一批文艺新作,在文化产业上推进有思考、有举措,形成了短、中、长期规划,有专人负责,辖区内文化旅游工作进展顺利;文物开发保护有创新。

我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教育和法制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等“崇德向善·厉行法治”主题活动,以及在乡镇中心广场、商业区、车站、码头、景区、建工地围挡等投放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做好了“好人宣传”和“好人”评选推荐工作。我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并开展三月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和“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诚敬做产品”活动、寻找“最美家庭”、“最美人物”活动和“邻里守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厚德·与善同行”道德实践活动。我会关心支持乡镇中心学校以上中小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明、工作清、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支持督导学校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宣传活动;支持督导乡镇中心学校建设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站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在加强志愿服务工作上,我会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和“微文明·美丽”、“微文明·美丽”等道德实践特色活动。坚守舆论引导底线,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设有专、兼职通讯员,主动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做好了外宣工作,认真完成了媒体接待、采访服务、新闻供稿等工作。我会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大型广告牌、标语、横幅、LED屏、专栏、专刊等的造势宣传作用,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氛围营造,按照阶段工作要求,制作各类宣传标牌、专栏。辖区内“四下乡”活动丰富多彩,积极邀请、支持、参与县级各部门在辖区内开展的“四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做好了各项中心工作的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认真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对理论学习有科学全面的整体规划,坚持党委“一把手”亲自抓理论。

我会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机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并积极上报信息,使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切实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我会高度重视辖区内干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形势教育和社科普及活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和社科理论研究,完成了社科理论文章和调研文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