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时间:2022-11-16 10:52:18
导语: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在国内外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舆情补救,开发决策参考、监督抽检、专项整治、协查处置等舆情信息应用场景化服务,实现高并发情形下对热点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自动跟踪和分析。为探明该系统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比较了欧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状况,分析了不同社会主体应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领域,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制定相应措施,提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食品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升政府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引领媒体、网民公正地发表观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社会主体;应用;措施
1引言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科学有效的舆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做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规划,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提供监测预警服务,旨在掌握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诉求、提高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能力[1]。自国外爆发了“二噁英”、“疯牛病”和“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管理体系,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在国内,近年来“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塑化剂”和“毒胶囊”等突发事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为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有效管理,我国监管部门自2009年起,依法陆续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文件,要求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和早处置[4]。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技术架构开展讨论,鲜少有对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系统性、全面性的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发展进程,结合我国现况和特点,分析不同社会主体对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提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食品风险管控措施,形成舆情预警和补救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升政府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引领媒体、网民公正地发表观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环境,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5],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及其监测的定义
现今国际上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6]的定义并未统一,也未见我国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概念的阐述。业界、学界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定义。马雨萌等[7]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指的是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爆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产生的情绪、意见及态度等的总和,体现了老百姓对食品危害事件的愤懑情绪,是引起社会食品安全恐慌的风险要素。刘文等[4]认为:食品安全舆情是网民通过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舆情渠道,传播对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的见解、意见和情绪。因此,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与食品安全进行多因素、多环节、多层面联系之后的结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以及关联性的特点[8]。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概念和食品风险交流原理相结合,就得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定义,即借助食品安全专业知识,通过人工或智能的采集方法,获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的舆情分析结果,从而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和危机应对策略,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9]。
3欧盟、美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进展
3.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展。2002年,欧盟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制定了《欧盟食品安全总法(EC178/2002)》,建立有关食品追溯、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危机应对等防范机制和若干法律法规,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10]。随后,欧盟正式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SafetyAgency,EFSA),为欧共体各成员国提供有关食品安全的科学意见,汇集和研究潜在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实现对早期风险的鉴别和预警,以控制和管理“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11]。2009年,EFSA了《交流战略:2010-2013》[12],建立起从农场到最终消费者贯穿整个食物链的舆情快速监测和预警系统,要求成员国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通过舆情快速预警系统及时通报欧盟委员会,由欧盟委员经核查和评估来确定食品风险等级,并在第一时间结合相关建议协助成员国采取适当的措施[13]。2013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题为《2050年欧盟食品安全和营养:未来变化的情景和政策应对》[14]的研究,这项工作主要是为欧盟委员会制定未来的政策提供指导和分析,确定一些可能对欧盟食品安全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以保持欧盟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高水平[15]。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食品监管体系并不断优化升级是美国成功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16]。其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是美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最有效的措施,它能精确挖掘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舆情处置方案来阻止风险的爆发,尽可能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17]。200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食品安全现代风险交流战略》[18],通过实时监测网络媒体报道,上传舆情数据,确保群众对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全面获取,指导自身消费,并根据网民意见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稳定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19]。2019年,FDA提出“智慧食品安全新时代”这一倡议,旨在继续实施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DA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FSMA),智慧食品安全作为一种新的食品安全方法,纳入区块链、传感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建立一个对食品安全风险更智能的预防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免受食源性疾病侵害[20]。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领域起步早,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集中体现了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3.2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应用进展。网络新媒体时代,发达国家借助大数据技术研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无形中推动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发展进程。1996年,疯牛病从英国爆发致使欧盟畜牧业面临重大损失,欧共体迅速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alertsystemforfoodandfeed,RASFF)[21],为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欧盟利用快速预警系统进行食品和饲料的风险交流,制定了事前干预、事中跟踪分析和事后决策处置的预警机制[22]。20世纪以来,EFSA颁布了食品安全信息与舆情干预措施,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加强各监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媒体之间的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协作[4]。美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信息机制、媒体沟通机制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指导等多部分协作运行。2006年美国发生一起大肠杆菌污染事件,美国FDA立即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CDC)协作并进行调查,在识别出该食源性疾病是与一种预包装菠菜有关系时,FDA立即采取行动,通过FDA网站和网络媒体及时食品风险信息,指导公众购买消费,科学了解食品安全,掌握最新的发展时态[23]。同时,2012年FDA风险沟通战略提出修正,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建立数据快速采集机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有关消费者情绪、意见和态度的反应信息。国外研究学者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领域也取得众多显著成果,Yuan等[24]建立了在线分类监测系统对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预警分级,早期预警信息平台;Li等[25]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的食品安全互联网热点识别和收集方法,有效实现了食品安全舆情的发现与跟踪;AlSumait等[26]引入了一种在线主题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动捕捉并识别主题模式。国外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优势在于:数据来源广泛,采集了包括产品投诉、论坛、消费者评论、社交媒体、行业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同时善于利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分析食品安全信息,提升了发现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加强了对现代网络收集系统的重视,通过运用媒体优势完善信息机制,确保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提前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指导公众科学认识风险危害;实现了国家治理、媒体良性监督、消费者积极参与,各个社会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的效果。如何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建设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政策,还有待解决。
4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进展
4.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进展。我国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暴露,开展舆情监测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7]。1995年《食品安全法》颁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卫生进入法制化管理新阶段[28]。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主要是由《中国食品报》等权威报纸媒体报道相关食品安全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2010年我国有调查发现,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公共卫生类舆情事件在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位列第一[29]。我国创建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决策评测等,通过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及时将风险信息借助网络公布给公众,以防范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爆发[30]。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上线,表明我国食品产业高速发展,备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曝光率越来越高,成为高敏感性的公共卫生舆情事件[31]。2015年,“互联网+”时代到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融入了物联网、智能运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由食品安全数据库、食品安全公共检测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用户使用平台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登录平台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32]。初步建立起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研发推广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超市食品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舆情监测平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用户提供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33]。从我国整个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来看,尽管研究众多,但都较为零散,缺乏对一个健全监管机制的开发,需要更加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建设。4.2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应用状况。1988年上海被爆出因食用被污染毛蚶而引发甲肝的重大疫情,该事件在当时引起全国热议,被早期的《人民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行业媒体争相报道[27]。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2015年,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上成为了热点话题,虽然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一片向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失实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网络舆论,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34]。例如,2004年安徽发生的“阜阳劣质奶事件”,由于当时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正确的舆情干预措施,阻滞了事件的处理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网络舆论危机,使该事件直接成为了我国《食品卫生法》向《食品安全法》演变的导火索[35]。以及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2012年“皮革奶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2015年“僵尸肉事件”、2017年“海底捞事件”等,都是由于食品安全舆情危机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爆发网络舆论危机,不仅阻滞了食品行业发展,也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损害了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良好形象。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由于非业界媒体不具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容易形成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的网络信息,引起矛盾升级[36]。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研发和应用总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但是我国积极在重点领域、重点风险防控方面开展探索和尝试。例如:Song等[37]针对当下社会火热话题“外卖食品舆情分析”展开了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15~2018年新浪微博上与外卖食品相关的评论,识别关注的话题,运用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情感趋势,帮助政府和食品行业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况,并为未来更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建议。为了及早发现食品安全风险,保持质量和安全,Wang等[38]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该系统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将食品生产、加工和运输的数据作为处理对象,整理成信息源、预警分析、反应和应急反馈的4个模块。但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使用方面,我国仍然存在应用面狭窄,应用场景化不强等许多问题。在借鉴学习国外的同时,需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生产需求的政策以及调整舆情监测技术的运用范围,将监管技术与不同社会共治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并获取辖区内的舆情动态,针对风险指标进行重点监测;企业加强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普及化应用,并获取同行业同类别的舆情动态,不断完善自身问题,增强规范化管理;消费者通过提升参与能力,借助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指导自身消费、规避问题和风险。
5不同主体应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方向
5.1政府。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使用者、落实者以及公共管理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处置食品安全事件,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危机[39]。欧盟、美国的政府以积极推广的方式促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发展,例如:欧盟建立了食品安全网络快速预警系统,当某一成员国发生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时,协助成员国给出科学有效的舆情应急处置方案,使得舆情信息可以迅速上传下达[40];美国政府通过各部门协作实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根据舆情分析结果进行事后的政策优化和风险交流,例如FDA在风险沟通交流战略的修正中,建立测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反应的数据收集系统,设置及时的网络信息机制,并定期针对食品安全事件与网络媒体展开交流和沟通。我国通过对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建立了开放透明、渠道多样、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获取有关决策参考、专项整治、协查处置的舆情信息应用场景化服务,制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舆情应对策略,正确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看待突发食品安全风险,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恐慌,维护政府公信力。5.2食品企业。5.2.1参考同行食品安全经验,提升自身业务管理能力。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体,负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等重要环节,通过舆情监测系统食品企业可实现自治,获取同行业同类别的舆情动态,不断检讨自身食品安全问题,增强规范化管理,以便提前化解食品安全风险[41]。2017年,著名食品企业海底捞公司爆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北京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存在消毒记录不全、未戴工作帽及口罩等若干食品卫生问题,事件曝光后海底捞公关做出了“认错、担责、整改”的全面回应,因为企业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并快速做出响应,采。取正确有力的措施,使海底捞受损情况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化解网民的愤懑情绪,挽救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42]。5.2.2针对风险指标重点监测,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一条食品产业链包括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出现纰漏,都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应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中出现的风险指标重点关注、深度调查与跟踪,加强风险管控,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舆情监测预警能力,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发生[43]。5.3消费者。2018年,市场调查发现我国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进入了消费全面升级的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从关注食品卫生,逐渐过渡到重视营养与健康[44]。在食品安全事件舆情传播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转发、评论网络信息,表达对食品安全势态的意见、情绪,影响着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进展进程[45]。消费者不仅可以参与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管理,还可根据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指导自身消费,规避问题和风险,增强民众的社会问题监控和参与度,了解舆情事件的整个过程,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46]。
6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方案
6.1政府。政府应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督导其贯彻落实,解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全局性、系统性的应用问题[47]。政府应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传播机制,保持畅通的网络信息渠道,在监测到风险危害后,初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核查与鉴别食品安全事件,及时上报有关上级监管部门并请求指示,制定出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舆情应对方案[48]。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国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方面的效率和能力[49]。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危机本质上考验的仍是政府监管能力,只有政府部门提高信息透明度,赢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督导食品企业规范生产,才能真正避免食品安全事件谣言、噪声的传播与蔓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环境,广泛开辟新闻的渠道,加强与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的交流沟通,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速度,保障食品行业的稳步发展[50]。6.2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食品企业获取同行舆情经验,以完善自身食品安全问题,并针对重点风险指标实施自查,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进行舆情监测,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接受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检阅[48]。食品企业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平台的投入使用,达到普及化应用。此外,鉴于食品企业的多元化,不同企业用户对应的应用场景不同,舆情监测系统还可自动配置相应的重点监测网站和重点监测词,在食品企业遭遇食品安全风波时,提供及时的舆情分析报告,帮助企业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置方案,减少不必要的食品安全纠纷和事故,督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人民食品安全。6.3消费者。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意识,将使得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最大受益者[51]。同时,消费者参与度高不仅有利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推广应用,还为消费者鉴别食品品质优劣、监测舆情事件提供证据,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向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御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52]。此外,通过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舆情调研,可得出影响消费者安全消费行为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调整改进。
7结论与展望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者。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这3个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食品企业提供食品是源头;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动力;政府的监督是后盾[53]。我国已有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但推广应用上还存在数据应用价值少、成本过高、场景化不强等众多问题,导致理想用途与实际应用不统一,很难广泛普及。今后将一一攻克现阶段所存在的难题,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应用规范、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三方社会主体共同作用下,保证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顺利推广,保障食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旎 孙晓红 祁海峰 陶光 单位:1.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 3.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 4.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上一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和对策
- 下一篇:烟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