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时间:2022-03-06 11:33:48

导语: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文章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例,要对南京市江北新区生态斑块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进行整理,分别从斑块、廊道进行界定分析,重新规划生态廊道,规整斑块结构。

关键词:南京市江北新区;生态安全网络;空间结构

1斑块的定义

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不同生态学家对斑块的定义不同,但所有定义都强调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相似性。

2廊道宽度与功能

国内对城市绿色廊道的理论研究认为:1)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2)道路廊道60m宽,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3)绿带廊道宽600~1200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城市、野生生物生态廊道

3.1宽度的确定。1)西部与北部多为山地与湿地群,人口密度很低,开发程度很低,绿地率高,未来也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从宽度上看,西、北部地区多为绿带廊道,宽度在600~2000m。从功能上看作为野生生物廊道,可满足野生生物,主要是野生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迁徙活动,结合密集的大型斑块区域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2)东部为聚居区,重点发展高新经济,人口密度高,绿地多为农田,生态绿地相对较少。从宽度上看,东部地区多为绿道,宽度在60~300m。根据功能理论,作为城市生物廊道可满足动植物在城乡之间的迁移和传播,可将周边区域的一些鸟类引入城市。大体足够保护生物多样性。3.2通风廊道确定结果。南京市的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文章大致选定了3条夏季通风廊道,2条冬季通风廊道。通风廊道整体上均选择了“郊区生态区-农田/绿带廊道-城镇中心区”的结构。在输送优质空气方面,此5条通风廊道均从东部长江沿岸空气良好的生态区域开始,利用通往城市内部的河流廊道、绿带廊道等绿道网络作为风道的载体,利用风向,往城市内部输送冷空气。尤其利用了滁河及其周边沿河景观区,引入的空气质量最佳。在通风降温方面,此5条空气引导通道将市内的线状空间(主要河道、各分支廊道)连接起来,串联起市内局部冷空气生成区。分散的冷空气生成空间在空气引导通道的联系下更能发挥良好的整体通风降温效果[3-4]。

4踏脚石

4.1踏脚石定义。生态踏脚石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是指在大型生态斑块之间,设置一系列小型斑块构成生物做短暂栖息和迁移运动的通道,甚至是物种局部灭绝后重新定居的生境。4.2踏脚石的确立。廊道交汇处一般比廊道其他地方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更好的立地条件或生境适应性,通常可以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在重要廊道交界处设置一级踏脚石,重要廊道与次要廊道交界处设置二级踏脚石,次要廊道与次要廊道处设置三级踏脚石。廊道周围的缓冲区一些重要廊道的生态价值较大,可借助其辐射的缓冲区作为踏脚石,满足物种迁移和能量流动。重要节点和小斑块具有作为生态踏脚石的优势,能够增加生态安全网络的完整度和闭合度,防止生境破碎化和生态孤岛的出现。小斑块由于面积或者形状原因,不足以成为生态大斑块,那么可作为踏脚石,供生物做短暂停留。结合城市绿道踏脚石可结合城市绿道布置,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5生态廊道建设

5.1研究区域概况。南京位于31°14~32°37N,118°22~119°14E,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雨量1106mm,无霜期237d,最大平均湿度81%。南京城区以西、以南地貌类型主要以沿江平原为主,以北为岗地和沿江平原地貌,以东主要是低山丘陵型地貌形态。5.2候鸟迁徙路径规划。每年春、秋两季为候鸟迁徙季节,鸟类的种类、数量急骤大幅增多,呈现2个显著的高峰期。南京地区水鸟以秋冬季节迁徙最为显著,10月下旬开始,11月中旬~12月上旬为迁徙的高峰期。江北新区内有大河桥水源保护区、河王坝水源保护区、唐公水库及金牛湖水源保护区、滁河湿地、老山森林公园等14个重要候鸟栖息。与江北新区内湿地连贯的还有石臼湖等湿地保护区,根据南京市候鸟分布以及候鸟迁徙习性,于江北新区内设置以围绕长芦-玉带生态公益林、城市生态公益林、马汊河-长久生态公益林三个候鸟迁徙踏脚石为中心的西南走向迁徙廊道。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卫星遥感面临应用的新挑战[J].环境遥感,1990(1):3-10.

[2]戴波,陈本平,岳碧松,等.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及保护管理状况分析[J].四川动物,2015,34(2):174-180.

[3]丁志芹.基于多源数据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7.

[4]官卫华,何流,姚士谋,等.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51-58.

作者:施宇 王南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