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16 03:41:33
导语:通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处理与传播,信息与通信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一直是通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诸如“通信网”、“移动通信”、“数字传输理论”等专业课的基础[1],各高校的通信信息专业甚至其它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些课程,同时,这些课程也是报考通信与信息专业研究生的必考科目,因而一直倍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内容和知识点繁多、数学推导过程抽象而且复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觉得课程枯燥难懂,抓不住重点。但是专业基础课程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如何教好和学好这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信息化社会中通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还要求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搜集和妥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不断更新教学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一)互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上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前后承接性,课程的讲授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所以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开展一些合作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专业基础课程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青年教师授课专家点评会,以及邀请教学名师和专家进行“精彩一堂课”的示范或公开课观摩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持续提升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不同课程的教师也可自发组织一些交流会和调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集思广益,使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更主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关信息有了更多获取渠道,从而能及时整理这些信息。作为通信信息专业的教师,应更注重学生信息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教学思维的信息化近年来通信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教师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资源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经常从网络或期刊杂志上搜罗最新的科技信息,广泛关注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以积累自己的教学素材,能够将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或日常生活遇到的相关话题结合起来。以通信原理为例,在讲授QAM调制时,教师指出“数字电视采取的就是64QAM调制方式”,这句简单的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通信原理的学习并不是纯理论、枯燥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搜集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信息,需要教师保持信息化的思维方式,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前沿性研究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在职进修和攻读高级学位以及参加竞赛和学术交流等途径获取这些信息[2]。信息化还包括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以便真正快速做好因材施教。
(三)积极主动的教学观念高校课程的特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材授课,这样往往会导致教师教学受到局限,有一定的被动性。其实不仅学生要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提高教学兴趣。虽然教材是学校统一规定的,但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广泛搜集其他教材和参考书信息,进行整理、比较,推荐给学生相对适用的辅导材料。同时,根据规定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课时,有所侧重地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主动学习的多元化教学措施
(一)传统方法和多媒体并用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方法并不单纯运用多媒体课件而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事实上有些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动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使他们集中精力于课程重点。比如通信原理,在授课时,教师应将每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列于课件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推导,则用板书一步一步完成,写板书的时候也是学生跟教师一起动脑的时候,最后理论结果仿佛是学生们亲身发现和推导出来一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牢记,同时也培养他们进行主动学习的习惯。当然,一些需要画图的地方就要依靠多媒体动画来完成,这样节省时间,也更美观、形象生动、准确,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善于开篇和总结的教学方法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久保持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授课基础,能够抓住课程的规律,善于作出引人入胜的开篇和统揽全局的总结,使学生有系统知识和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比如在“通信原理”课程“随机过程”这一章的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的顺序是由普遍到特殊,从一般的随机过程描述,进入到其中广义平稳的随机过程,再深入其中的一种特例高斯过程,再到窄带高斯白噪声。按顺序简单介绍,学生对这章的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章节结束的时候,用图表的方法作出总结,学生能快速理解并掌握重点。开始两三章教师作出总结图表,后面几章结束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章节内在规律,作出图形或比较表格,甚至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也能将整本书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出知识点的衔接规律,方便自己进行复习。这就培养了他们主动寻求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辅助教学的实践环节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信专业基础课都有几节实验课时,辅助理论课的教学。“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目前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理论结果。“通信原理”课程利用购买的实验箱和示波器观测波形,进行硬件验证性的实验。硬件实验固然能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但其项目有限,且只能验证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还开设了通信原理的“软件课程设计”。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根据所学原理,自行搭建仿真系统,再利用分析窗口对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处理,比如分析频谱、性能评估等。课程设计过程中,只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所要得到的结果,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参数选择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提高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发挥。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网络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课很多,因而课时受限,课堂上只能讲授重要的基本知识点,其他知识的获取需要靠学生自行去完成,为了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可利用网络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学网络的好处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自学,展开课题的讨论,教师可以答疑和质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同时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也加深了,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授课中可利用较少时间进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上讲完重点知识点后,提出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由他们课后去自行推论,或通过各种渠道查资料。这些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最后的总评成绩由所有这些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共同构成。事实证明,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斗志,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开展一定范围的双语教学活动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应在一定范围内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专业术语的英文全称和缩写,其中有些是学生听说过的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有深入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和英语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向他们推荐一些外文文献,鼓励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并将阅读结果反馈回来。这些训练有利于教学与国际化接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基础;从根本上来看则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继续深入展开研究和实践:第一,要能广泛地获取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合理分配课内外学时。目前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不能过多增加他们的课外学时,要合理安排课内和课外知识点的分布。第三,课程的实践环节方面,可以考虑开展软硬件结合的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比如利用FPGA、DSP等器件,进行一些设计性、开发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承担着薪火相传的重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继续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把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 上一篇:通信服务中项目管理的运用
- 下一篇:通信类实训课程体制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