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2+1人才培育方式实践

时间:2022-08-16 10:49:32

导语:通信专业2+1人才培育方式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信专业2+1人才培育方式实践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课堂理论知识为出发点,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采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所谓“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层次定位,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职业性”是指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属性。要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就必须把握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因此,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严谨求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1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件同时强调,与企业结合,相互受益。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的,专业设置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该根据千变万化的职业岗位来设置。计算机通信专业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创办的专业,本着为通信行业培养满足各种岗位人才需求的宗旨,通过专业调研,了解到该专业的学生今后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的施工维护、计算机通信工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设计施工与测试、通信产品技术支持、营销等岗位的工作。了解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设置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能了解到目前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校内的模拟实训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只有让学生进入到与通信相关的企业,安排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与单位的职工一起顶岗工作,才能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计算机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计算机通信专业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对通信企业的调研,参考广西等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建设,以及对该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通过对现今通信行业的调研发现,具有大专学历的通信类毕业生较多从事通信设备维护、工程建设、施工等工作,而提供这类工作岗位的通信代维公司,大多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一方面,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提供的通信类业务、娱乐类业务、资讯类业务、互联网业务等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因此,运营商需要更多具有通信技能的人才从事3G网络工程建设、施工和维护的工作。同时,现有的2G网络,如GSM系统、CDMA系统,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对其基站设备、传输设备、动力设备等进行巡检和维护。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希望招收到的员工经过短期的培训或不经培训就能上岗,为企业创造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代维公司缺乏具有通信技能的人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公司的需要,自己建立通信工程学校,招聘通信技术教师,并向社会各界招生,培养具有通信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人力资源,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如果我们将已经具有通信知识和较好通信技能的学生送入到代维公司进行短期培训,并且让他们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一年,甚至毕业后留在公司继续工作,就能取得为学生争取最大的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以及为学校提高就业率的三方共赢局面。

2我校计算机通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计算机通信专业教师等深入调研及反复研究,我校最终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该公司服务对象为各大通信运营商,主营业务涵盖通信网络维护、通信网络工程施工以及通信产品等,并且运用军事化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方面,以公司为主,采用公司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和技能培训方法,让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军训、通信理论学习、通信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学习等,并由公司在培训期满后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给予上岗;另一方面,以学校为辅,通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配合公司管理学生,对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及时处理和指导。培训结束后,考核通过的学生可以分配到广西各地,如南宁、柳州、梧州、河池等地区的维护站进行顶岗实习。

2.2做好“2+1”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制度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如何教育管理,使三年教育教学形成整体,是学校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员工,二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阶段并不意味着学校将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全权交给企业,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成功完成“2+1”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任务。我校实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制度,选择一批经验丰富的通信专业教师,每人分配10到15个学生对其进行管理监控。同时,制定顶岗实习生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必须满6个月以上,在工作期间,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近况,以便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在实习期满后,学生必须提交顶岗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汇报工作经历、实习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计算机通信专业教学的建议等。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所在维护站的站长沟通交流,最后根据公司反馈的信息、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以及实习报告给学生评分,作为实习期间的学习成绩。

3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尽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全面考虑与认真处理,如很多家长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对学生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想推卸教育责任甚至降低教育成本,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动员工作,让他们理解“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以起到及时教育、监督、帮助等目的。另外,对于考核不通过而无法入职的学生,以及有某些原因不符合公司要求而不能参加培训的学生,学校必须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进行有效管理,如帮助他们联系其他通信公司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实现实习、就业岗位的多元化。4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和展望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的培训实习,学生在企业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下,其职业素质、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增加了自信、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部分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生在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并且免除试用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就业率。同时,也为计算机通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了有利参考。虽然我校计算机通信专业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前进,但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和有效的。今后该专业将加大改革力度,与更多的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通信行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在自身稳步发展的同时,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