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作在电子政务中得到实惠

时间:2022-01-29 04:25:00

导语:水利工作在电子政务中得到实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利工作在电子政务中得到实惠

潜心打造水利电子政务系统

根据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启动的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起以各种水利业务管理应用为基础、综合信息处理为纽带的政务工作平台,提高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外宣传门户的构建,实现政务公开,促进社会监督。基于统一技术架构、技术标准,统筹组织建设良好的政务工作环境,实现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之间、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目标,为水行政管理、公众服务、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

访谈专家

现代水利周刊:水利系统与其他行业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相比,有哪些区别,哪些特点?

蔡阳:水利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考虑到现有条件和技术积累,在本期建设任务中重点安排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4个部机关与流域机构共有业务的应用开发,相对其他金字号工程更多涉及业务建设的情况,水利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本期建设内容仍属通用业务内容的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建设范围同时覆盖部机关和七个流域机构。

基于8个分别批复的小型基建投资项目,为确保“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办公”目标的实现,有效降低项目建设风险,部机关和各流域机构以“1+7”模式,采用“应用集中委托开发、系统分别部署、内容个性化定制”的开发技术路线。

确立了基于共用平台的应用开发原则,首次大规模采用中间件技术,“1+7”按照“平台同构搭建、单项业务应用基于统一环境开发”的技术策略。

进行了部、流域机构项目法人牵头,相关司局、业务部门协同配合,总体组、专题组相结合的项目建设组织模式,系统软硬件、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四大单项业务应用均采用“统一招标,合同分签”的方式组织实施。其中总体组侧重负责软硬件的统一采购、公共平台的选型与搭建、统一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CA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三类门户网站(即政务外网门户、政务内网门户、国办专网门户)和应用整合策略等整体技术策略的把握,各专题组分工负责相应单项业务应用的需求调研、功能梳理和开发定制的协调配合工作。

为确保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了“平台建设先行、合理控制规模、保障共性功能、有序整体推进”的技术步骤。通过运行环境、公用平台和业务应用的同构搭建,为实现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平台建设先行是指各种水利单项业务应用必须在水利电子政务公用平台的支撑下基于平台统一标准进行开发;合理控制规模是为了合理划分应用范围,避免应用间不合理的交叉和重复;保障共性功能是指在进行单项业务应用开发时,充分广泛进行水利部机关和流域机构需求调研工作,通过集中进行共性功能的集中开发,保障其核心功能实现的一致性,并尽可能通过差异化内容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序整体推进是指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在选择适宜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支撑系统软件在完成平台先行搭建的前提下,各部分同时整体推进。在平台开发初期,主要是选择适宜的体系架构和应用支撑系统软件,由总集成商负责制定平台相关的开发技术标准,同时,开展各单项业务应用需求的细化,并提出其他开发商不同的应用需求,在平台上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单项业务应用的开发部署。

现代水利周刊:如今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展如何?

蔡阳:项目建设于2004年底正式启动,在水利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项目法人单位的精心组织下,在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总体组、各专题应用工作组的共同努力和各相关单位、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项目建设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采用“统一招标,合同分签”方式组织实施的1个公用平台和4个单项业务应用已全部完成任务委托并已取得部分阶段成果。软硬件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基本完成,公用平台开发已完成首个版本,并已完成在部机关和六个流域的安装部署;综合办公应用已在部机关全面试运行并进入流域部署定制阶段;人才培训网管理系统正在进行二级部署模块的集成测试,首期的培训课件也已完成开发,正在进行调试;规划计划业务管理、人事劳动教育业务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三个单项业务应用已完成部机关和流域范围内需求调研,正在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梳理。

现代水利周刊:水利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设计需注意哪些问题?

蔡阳:水利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三要表现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业务应用相互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面向公共服务、协同监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仍旧不高,绩效评价机制亟待建立,重建设轻应用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等。

“十一五”是水利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在强化纵向业务间的互联互通的同时,推动横向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建设转变;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对各部门核心职能的支撑能力;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重点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推进电子政务系统跨密级、跨安全等级的应用;重点加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系统建设;推动各部门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按需协同互动。

现代水利周刊:今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将要达到什么标准,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蔡阳: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着力提高政府监管和提供公众服务的能力。

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下,通过对水利业务需求和功能的系统梳理,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和环境,进行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与开发,实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各类业务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和政务公开,全面支撑水利行政事务的处理,提高水利业务工作效率,提升水利政务信息化整体水平。

链接

水利电子政务内涵

狭义上的电子政务就是平常所说的政务工作电子化,即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管理,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广义上的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各级党委党务工作的信息化。

水利电子政务实际上是水利信息化的具体实现。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而水利电子政务就是水利信息的平台,同样利用数据库的网络共享和后台的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水利信息的、解释、汛期预警等功能。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可以在3个方面对水利行业公共服务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水利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有利于建立水利部门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可让公众迅速了解水利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其次,可以极大地提高水利行政部门对外提供服务的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第三,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做到一视同仁,通过信息反馈,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采纳合理建议。

从信息化的技术角度上来说,基本的技术支持都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网络保证政务的公开、及时和实时的控制,而数据库技术保证了相关的事务数据的完整、共享和安全。事实上,电子政务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其界面、人机交互需要用到基本的界面设计(大部分是网页设计)、ASP技术(当然还有与此相关的JSP、NET技术等);其中间层可能用到XML、DCOM以及数据操作系统不同的程序设计技术;其物理架构又需要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协议、网络传输技术;另外数据库的设计又可能用到不同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所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电子政务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网络实现对大型数据库数据的检索、分析、修改,从而达到多用户在线的政务管理目的。

对于水利电子政务系统而言,由于水利政务的需要,信息中必须包含汛期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汛期预警等关键信息。这样就对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以上提到的技术在可靠性上也能适应这种专业领域的需要,这就让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