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3 03:19:01

导语: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摘要:在提质培优背景下,课程思政“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文章以专业基础课程——数据分析基础课程为例,研究如何贴合课程特色,对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思政成效,从而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实践成效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培养数智化人才”。[2]随着大数据行业的发展,企业的数据能力、构建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企业在不断引进专业数据人才。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职业教育要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数据人才的稀缺,一方面是职教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数据分析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本文按照提质培优的要求,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对数据分析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讨。

1数据分析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

数据分析基础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根据行业需求和“00后”学生特点,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按照岗位能力分析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课程教学目标,并细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数据分析在各行业的应用为主线,对金融大数据、电商大数据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实用技能,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深入挖掘数据分析基础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育人价值,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培养“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课程思政的必备内容。[3]课程紧紧围绕经济类学科专业,结合专有的课程特色,梳理教学内容,找准数据分析知识体系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4]例如,从国家大数据战略及数据人才稀缺的角度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通过疫情数据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合理合法的数据采集角度谈法律意识、规范意识,从细致的数据整理角度谈专业人士的职业素养,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谈辩证唯物主义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将这些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2夯实课程基础知识,服务专业知识(智)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的“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学习专业知识仍然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数据类型、数据分析流程、数据调查、数据整理、数据一致性、统计表统计图、描述性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等。教师将各个理论知识点融入不同的项目中,项目设计从易到难、迭代进阶。

1.3对接产业升级,提升数据分析技能(技)

促进“1”与“X”的有机衔接,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初级证书等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实用技能。

2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2.1两大核心思政模块(面设计)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大数据国家战略、数据分析人才稀缺现状及行业法律法规,主要围绕爱国、责任、敬业三大元素,在家国情怀层面提升学生对于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使学生懂责任、勇担当,在个人品格层面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明晰做人之理。第二,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结合课程特色,将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有效融入。如在动态数列分析中融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在相关与回归分析中融入科学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在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分析中融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思维。

2.2课程思政的知识和任务构建(点设计)

2.2.1课程内容项目化数据分析基础课程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如金融管理专业的股市小数据收集与应用项目、市场营销专业的零售数据挖掘项目。其他通识项目的设置也紧扣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引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经济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如通识项目可设定为“彰显数据力量,守护人民生命——疫情防控数据分析”“厉害了,我的国——GDP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和动态分析”“合理消费,理性选择——相关与回归带你看房价”(具体见图1、表1)。2.2.2项目内容模块化,模块思政内容差异化按照数据分析的规范流程(采集、处理、分析、报告撰写)设置模块,每个模块注重内容不同的思政教育,如数据收集模块注重专业伦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数据分析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法思维以及利用客观数据进行缘事析理的能力。

2.3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作为辅助。2.3.1教学方法和思政融入方式两线并进、协同发力课程教学坚持遵循教学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模式(设疑定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创新—多元评价—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主动学习探索(行),体验获得知识、运用实践的成就感(情),力求做到教学过程中“知、行、情”的统一。此外,课程教学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规律,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四种思政融入方式(开宗明义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画龙点睛式),将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例如:采用专题嵌入式思政融入方式,把数据分析流程的专业知识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疫情防控情境中;采用隐形渗透式思政融入方式,在课堂中播放宣传先进人物事迹的相关视频,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劳动精神。2.3.2升级教材,采用颗粒化、动态化教学资源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5]因此,课程组升级并出版了新教材。新教材基于高职学生特点,融入海澜之家、苏宁易购等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数据案例,充分体现了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除了开发纸质教材外,课程组群策群力,使电子教学资源颗粒化、动态化,共同制作电子教学资源,每学期结合时事热点优化、更新资源内容,将教学资源统一在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颗粒化、动态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提供完善的资源保障。

2.4课程思政的实施评价

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在教师方面,主要考核课程思政过程是否符合教学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师在广泛听取督导、同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不再把对学生的知识准确率与技能熟练度的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破除课堂教学“唯分数”的单一性评价,突出对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动态性评价,突出对立德树人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与结果的整体性评价(改进结果评价);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将思政元素纳入过程考核,如检验学生的项目报告中是否体现了家国情怀、做人之理、辩证思维等思政元素(强化过程评价);对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发展性评价,如引导学生在任务引领下主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探索、完成数据分析社团的项目任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横向课题任务),通过社团思政的模式检验课程思政成效(探索增值评价)。

3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成效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即是否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否符合教书育人规律以及是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经过课程组近年来的努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良好。

3.1科学融入思政元素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告诉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课程组没有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方法,而是采用四种思政融入方式将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例如,讲解数据分析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时,采用画龙点睛式的思政融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力量,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地激励学生,渗透隐性育人元素。

3.2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同时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6]例如:在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授课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八爪鱼采集器从淘宝、京东等热门电商平台爬取相关产品的销售、性能、评价、对比指标等数据;在为金融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引导学生爬取股市相关数据(某板块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涨跌幅、市盈率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其他数据场景问题。如我校学生在参加“泰迪杯”数据分析技能比赛中活学活用,能够有效分析疫情数据、在线课程数据、零售数据,并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3.3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00后”学生的特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具雏形,但还未定型。[7]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课程教学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从易到难地设计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真实数据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坚持理实一体,加重技能考核,整合与课程相关的新媒体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教学平台上的互动性明显提升。

4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思政特色

4.1将课堂思政与社团思政有效融合,双轮驱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三大课堂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实现教、学、用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8]“第一课堂”的教学主要在校内常规教室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在我校苏信海澜人才孵化基地进行,“第三课堂”的教学在数据分析工作室及财经社团进行。坚持三大课堂一体化,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提升学生数据分析的实战能力,实现育训并举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如我校学生完成了商学院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钱桥街道2.8万人次的人口普查工作以及财经社团的数据分析任务。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践行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思政教育观念,学做人、学做事,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有效检验了课程思政的课外延伸效果。

4.2系统性、过程性、动态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定性与定量

兼顾的立体评价机制,实现课程思政的精细化系统性评价强调从知识、技能、素养多方面考虑,过程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在多种平台的学习过程,动态性评价强调关注个体的发展。定性评价主要是深挖思政考核的评价点,如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变化,并将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横向课题任务中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行为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定量评价主要依托教学平台的活动记录数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另外,课程组还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自身的数据分析优势,对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思政工作考核的参考指标。

5结语

在提质培优背景下,课程思政能力已然成为专业教师的软实力。我校结合专业要求、课程特色,通过教师团队的通力协作、集思广益,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打造多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孙强.论总书记网络空间治理新战略[EB/OL].(2016-11-28).

[2]“政产学研用”多元融合培养数智化人才[EB/OL].(2021-03-30).

[3]杨辉煌.浅论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8(12):168-170.

[4]赵浚,高宝珠.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8):47-51.

[5]张诺,焦晶晶.造型基础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研究[J].教书育人,2014(8):245-246.

[6]吕长生.教书育人中教师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J].教书育人,2012(12):32-34.

[7]李睿.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2015(2):118-119.

[8]沈永昌,付云云.“三个课堂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下的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9(11):108-109.

作者:王琼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会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