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作用
时间:2022-04-09 03:24:15
导语: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开展可以对干旱、低温冷害、暴雨洪涝、冰雹等各类灾害性天气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定期对各类农业气象(土壤信息、气候信息、水文信息等)进行监测,以科学合理地对各类农作物的状况(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等信息)进行准确预测[1]。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观测,可以帮助农民及农业相关部门提前根据气象状况而对农作物采取保护措施、对生产计划作出一定的调整,从而保障农业生产不受影响。
2.1干旱。干旱主要是指因长期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导致农作物枯死以及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干旱是漯河市经常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能会发生,尤其是春季与夏季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春季为大多数农作物播种时节,一旦出现春旱,势必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播种出苗;夏季为大部分农作物旺长阶段,一般需水量较大,若夏旱出现的同时伴随着高温天气,不但无法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还可能会引发各类作物病虫害,进而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例如,2014年夏季,漯河遭遇罕见重旱,旱情从6月持续至9月,导致全市受旱农作物面积达15.33万hm2,造成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2.2低温冷害。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秋冬与初春时节,漯河市常常会出现低温冷害天气,导致抗旱性较差的农作物受冻而停止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2.3暴雨。农作物的生长通常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若经常出现暴雨天气,则势必会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漯河市属于暖湿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降水比较集中,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轻则导致农田内积水严重、农作物倒伏并出现机械损伤,还会因为湿度较高而引发各种病虫害,最终造成农作物的品质下降和产量大幅减少;严重时还会导致河水泛滥,部分低洼地段作物被水冲击,农作物被淹死,部分作物绝收。2.4冰雹。漯河市冰雹灾害大多发生在夏季。雹灾具备出现时间短、来势猛、机械损伤重,并伴有狂风、强降雨等特点。一旦出现冰雹灾害,势必会导致农作物叶片破碎、断头断枝、瓜果脱落,若冰雹灾害出现在农作物即将成熟以及收割的季节,将会导致作物直接绝收,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3地面气象观测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3.1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落实,能够获取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以及所获取的产量进行有效预测[2]。此外,可以将所预测获取的气象数据资料及时报告给上级单位。在上级部门的合理安排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给予广大农户科学有效的指导,不断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更科学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发展农业,促使农作物实现优质高产,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3.2为农户提供及时精确的预报。通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对气象灾害进行及时、精确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关键阶段,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干旱、低温冷害、暴雨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涵盖长期、中期、短期以及短时、临近的天气预报资料信息,并且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微信等方式将这些监测预报信息对外进行,确保气象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农户手中,确保农户能够在农业气象灾害到来以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性天气给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3]。3.3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供参考指导。人工增雨与人工防雹作业是抗旱减灾以及防雹减灾的有效措施。通过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开展,可以掌握天气实况以及发展趋势。若农作物遭遇干旱灾害,相关部门凭借气象观测信息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农作物旱情;若预测出现冰雹灾害,通过观测信息可以寻找合适的气候条件,实施人工干预降雹作业,减轻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4]。
4结语
总之,农业生产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大,有利的气候条件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而气象灾害则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开展,为气象预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等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指导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素萍.地面气象观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4(6):103.
[2]田莉华.浅析地面气象观测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5(24):233-234.
[3]许鹏飞.地面观测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分析[J].江西农业,2016(15):69.
[4]顾建兵,姚淑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209.
作者:黄宾宾 单位:漯河市郾城区气象局
- 上一篇:农业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下一篇: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