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3-06 02:30:31
导语: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查阅工作资料、面对面座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铜仁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内部及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专题调研。本文介绍了基层为农气象服务业务现状,结合农业农村局各扶贫产业气象服务需求,剖析铜仁市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推动铜仁气象为农服务全面提质升级,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调研;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铜仁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方针指导,同时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明确要求。贵州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对标乡村振兴战0各总要求与气象职能作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先后下发了《贵州省气象局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打赢脱贫攻坚战气象保障方案(2016—2020年)》《做好农村产业革命气象服务工作的实方案(2019—2022年)》文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中国气象局、贵州省气象局文件精神,切实做好铜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对铜仁市气象局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内部及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满足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题调研,针对铜仁市基层为农服务工作薄弱环节,提出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思路。
1铜仁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历来是铜仁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然而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铜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1.1为农服务从业人员现状。铜仁仅市级设置有为农气象服务岗位,区县局均未设置为农气象服务岗位。从事气象为农服务的人员均为兼职,共计39人,市级2人,区县最筒为8人,最低为1人。就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所学专业)情况看,全市仅5人为农学及其相关专业毕业,其余均为非农专业。1.2技术支撑。目前,业务支撑平台有贵州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贵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支撑平台、贵小I侬田实景及小气候观测信息管理系统、农经查;服务平台有贵州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建有自动气象观测站400余个,其中国家级新型自动气象站有10个,其余为七要素、六要素、两要素、单要素观测站点;土壤水分观测站11个,雷电监测站4个,农情实景观测站13个,人影炮站12个。1.3市、县两级主要业务。在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铜仁气象局紧跟关键农事季节,深入开展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及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主动为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区划、气候特征分析等科学决策依据;区县以“一县一品”气象为农服务为抓手,在特色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上积极探索,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直通式”服务,重点面向油茶、花生、草莓、烤烟、黄桃、茶叶、花椒、食用菌8种经济特色作物种植大户进行农情、灾情调查,开展针对性服务。1.4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12121声讯电话、网络(门户网站、QQ)、微信、微博、报纸等11种媒介[1],向各级党政领导、分管农业领导、涉农部门、气象信息员、种养殖大户、农业园区、新型农业主体及时及传播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农业气象信息。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科研和科普宣传。1.5农业农村局对气象需求情况。通过与农业农村局各产业负责人座谈发现,不同产业对气象服务的关注点不同,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需求,如精缩服务材料,加强年、季、月等中长期天气预报指导,提供基于位置、基于作物的精准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关键生育期影响因子预警提醒服务。实现观测数据共享共用,提供历史资料统计查询、局地小气候特征咨询服务,协助相关产业经营主体选准选好产业布局气候适宜地。尝试开展生态遥感气象为农务,监测坝区农业优势品种种植分布结构、长势(病虫害)、土壤墒情、估产、结构调整等信息。开展小区域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服务,提供对设施农业大风、渔业气压、植保相对湿度、中药材光照时长等的监测预报服务。联合面向园区、面向经营主体开展有偿气象咨询服务,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宣传。建立联合会商、长效联系、定期回访等机制。
2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人才队伍薄弱。铜仁市气象局作为铜仁行政区域内气象服务唯一实施主体,承担行政区域内1.8万km2、427万人口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基层气象部门人少事杂、任务重。多岗位复合性人才的职能定位导致基层业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很难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工作。市、县级业务体系中农业气象专职化服务不均衡,专业人才匮乏,兼职人员农业服务技术能力薄弱,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的开展和深入。2.2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定位不准,低质且供需不平衡。铜仁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自给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转化,种植结构也由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生产转变为生态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现有的气象为农服务还未突破传统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不充分。基层单一、粗糙、“僵尸化”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产品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种植大户中长期“少、精、专”的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同时直接面向作物、面向农业生产者本身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的产品则因部门内动力不足而研发滞后。现有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供给既没有“质”的保障也没有“量”的保障,供需严重不平衡。2.3科技支撑疲软,核心业务技术欠缺。月艮务领域基础研究不足,利技支撑疲软,严重制约了气象服务的发展。铜仁至今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的气象服务团队,缺乏一体化的气象服务平台,产品加工制作完全由人工手动完成,一份产品的制作所需数据资料经常从不同小软件上零散获取,服务技术和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随制作人波动起伏较大。面对气象服务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明显差距,5开发团队储备不足,导致专业服务核心业务技术攻坚、服务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此外,山地气候预报准确率波动性大、预报空间网格尺度粗、精准预报提前量有限等预报技术难点,也成为铜仁气象服务提质升级的短板。人影指挥调度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人影作业站点布局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市、区、县人影管理和作业调度人员变化较大,作业条件精细化分析能力不高,1/3的炮站仍位于原有的传统农业保护区内,作业保护效益发挥不充分。2.4气象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当前气象数据共享共用途径不通畅,贵州气象部门内部、气象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间基础数据尚未实现共享;通过QQ、微信、手机APP等方式面向政府决策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的“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面有限,覆盖率远远未达到气象趋利避害的农业服务要求;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坝区以及重点产业园区多要素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欠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标资料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均亟待解决和完善。2.5机制体制保障力建设不足。基层服务队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岗多用、专业人员紧缺、产品研发受业务所困等问题长期存在,市、县两级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制度尚未建立,岗位职责尚不明确。服务队伍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仍在初步阶段。超负荷、待遇低的工作形式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不利于部门内部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也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市场潜力的挖掘。
3未来气象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借外力补短板,提升服务效益。深化部门合作,促进“两个体系”融入式发展'借外力补短板。加强人才融合,以成立专家联盟的形式,联合开展188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3期生态茶、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牧业等特色支柱产业服务。依靠农业农村局为农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弥补自身人才与技术的短板,壮大基层气象为农服务骨干队伍,将服务延伸到农户,扩展专业为农服务信息覆盖面,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职能作用,助力产业脱贫;加强业务融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共用,联合编制一线生产指导类服务产品;畅通效益反馈渠道,建立涉农部门、气象部门、经营主体的信息反馈链条,及时掌握服务需求、产销信息、服务效益,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2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产品供给打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农业气象服务局限,以契合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市场挖掘一需求收集一产品加工一服务应用一效益收集的“订单式流水线”标准化气象服务流程。结合部门内市级技术优势与县级服务优势,联合开发服务产品。在适度扩大预报要素范围、丰富中长期预报类产品的同时梳理业务,清理多余的低端“僵尸’产品内容,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服务的效益。突破传统的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服务分类方式,建立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分类制度,如实况监测类、预报预测类、生产指导类、气象技术应用类等,重视行业深化和产品包装,进一步区分业务广品和服务广品,改变对象不同、广品雷同的现状,逐步实现产品的提质升级[3]。3.3强化业务技能,加大科技支撑。强化重点区域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冰雹大风、低温凝冻、连阴雨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和关键农时影响因子预警预报。积极开展33.33hm2以上坝区、6.67hm2以上连片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评估,开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作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铜仁立体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利技支撑。配合贵州省气象局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智慧气象为目标,推动气象服务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提高气象服务科技能力,以科技增进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业务支持与技术指导。加强预报、雷达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支撑,提高气象预报情报的精准性、针对性、适用性和稳定性;充实和稳定人影业务队伍,提高人影作业条件分析研判能力和作业指挥调度能力,进一步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人影布局,构建精干高效、布局科学的人影作业体系[4]。3.4突出重点,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坚持把面向政府决策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的“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重点,针对主打支柱产业有针对性地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完善本地农业气象指标体系,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点布局,监测收集生长期气象基础资料;针对支柱产业形成“六个一”标准化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3.5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供给动力。合理配置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岗位,鼓励发展多元结构的气象为农服务队伍,积极探索内部有偿激励机制、社会化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气象服务队伍多元化相适应的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将不同身份的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纳入规范管理并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与涉农部门有关的学习培训机制,强化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队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联合会商、定期回访、应急联动等机制,加强部门合作与交流,形成合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增产增收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付瑞滢.铜仁市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76-177.
[2]邓见英,胡国强,王艳青,等.娄底市气象为农M务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技,2014,42(23):7924-7926.
[3]刘英春,李宗参,冯成虎,等.贵阳市乌当区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〇18(23):38.
[4]于泽华南昌市气象为农M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8,38(20):220-221.
作者:付瑞滢 茅海祥 杨秀勋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气象局
- 上一篇:气象为农服务经验总结
- 下一篇:气象短信特点及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