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服务调查与对策
时间:2022-04-09 09:47:42
导语:气象信息服务调查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调查方法
本次摸底调查主要通过线上数据挖掘分析,对北京市气象信息服务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摸底普查,掌握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的名单、法人代表、注册地址以及相关经营注册等基本信息,建立初步的样本库,为气象部门实施精准管理奠定一定基础。1.1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网数据挖掘匹配。以所有在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网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为样本库,进行挖掘匹配分析,在经营范围、年报中,对包含“预报传播、气候论证、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开发、气象、天气、气候、气温、降水、降雪、地震、台风、雾霾、雷电、高温、气压场、温度场、风场、云图、气象预警等”的企业进行筛选,得到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地址、经营范围、其他重要注册信息等基本信息,建立可能符合经营范围的样本库一。1.2应用商店数据挖掘匹配。以所有在应用商店出售服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为样本库,通过抓取和数据匹配,找到提供“天气、气象、气压、气温、风场、云图”等服务的企业,并与样本库一、样本库二进行交叉去重分析,建立符合经营范围的样本库二。1.3网络舆情监测数据挖掘匹配以所有传播性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为样本库,包括电台、报社、门户网站等,通过抓取和数据匹配,找到提供“天气预报、天气播报、实时天气、气象预报、气象播报、风向、风力、云图、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的企业,与样本库一、样本库二进行交叉去重分析,建立符合经营范围的样本库三。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北京地区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企业的总数情况。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线上数据挖掘,去除经营范围明显非气象信息服务的单位,可以初步判断出全市所有可能涉及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内的单位名录库,共计504家①。2.2企业分类及分析。第一,根据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从业特点,将其分为三大类七小类。第一大类是气象信息传播类单位。其经营范围不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但有一部分气象信息服务业务。这类单位按照其从业深度不同,又可以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仅提供简单气象信息服务,传播1-2条气象预报信息的单位,以hao123为例,其网页仅有1条气象预报信息,共计122家;第二小类是综合类单位建立专门的天气网页,传播的气象信息种类较多,以新浪为例,专门设置了新浪天气网页,其信息包括了预报信息、云图、气象预警等,此类单位共计160家。第二大类是专门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单位。其经营范围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按照业务种类不同又可以分为四小类。第一小类是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以彩云天气为主,提供定时定点的精细化降雨信息,共计24家;第二小类是气候类,提供城市规划可行性论证、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共计6家;第三小类是技术开发和信息咨询类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开发气象软件、开展气象信息咨询等,共计79家;第四小类是气象设备类企业,主要从事气象设备研发、销售等,共计4家。第三大类是其他类,此类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即有一部分单位在通过关键词进行网络舆情抓取过程中进入样本框,然而后期在进行统计时,从经营范围和知识产权角度暂未发现这些单位与气象信息服务的直接相关信息,此类单位需要后续开展入户调查进行确认,共计109家。从图1数据可看出,北京传播类企业数量为282家,占比达56%,结合管理需要和市场特点,应将气象信息传播管理作为当下管理的重点领域。另外,随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从事精细化气象服务、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开发和气象信息咨询类等专业气象服务企业已达109家,占比达22%左右。对于专业气象服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的从业领域梳理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应依法进行引导和规范管理。第二,按照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所属情况,分为系统内企业和系统外企业,见图2。从图2数据可看出,系统内企业为气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所辖企业,共计26家,占比5%;系统外企业是由个人或其他组织依法成立的企业,或者是气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成立的企业,共计478家,占比达95%。②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国家“双创”政策落地实施,以及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激发了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活力,民间资本踊跃进入气象服务领域,气象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深,也显示出在气象服务领域内政府、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得到同时发挥。从图3数据可看出,目前,在北京市气象局依法进行备案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共计44家,仅占9%,未备案单位多达460家。这表明了91%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未纳入气象部门的管理范围,无法有效对其进行管理。由于未备案单位对相关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知晓度和依存度较低,在气象信息服务活动中,极易出现不规范经营现象,甚至可能出现违法行为,从而对北京地区气象服务行业的有序规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管理对策及建议
3.1建立管理“一本账”。实现有效的管理,首先应在掌握行业内所有单位的进入、生存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建立初步的管理台账。一是要进一步摸清存量。针对本次线上调查的结果,通过入户调查、现场执法检查等方式,取得精确的存量数据;二是要精准掌握气象服务企业的增量情况。应积极融入全市企业“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在企业注册登记时增设与“气象服务”相关的经营范围,建立与工商部门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在源头上精准掌握全市气象服务企业的增量情况。其次要在管理过程中,逐步丰富台账内容,依据动态更新的管理台账,形成对企业信用判断的指标体系。3.2严格依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国家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市气象局在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方面,应严格遵守“法无授权不可为”,梳理出明确的气象法律法规作为管理依据。另外,气象服务企业在从业类别、从业深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适应的管理依据也不完全相同。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对不同类企业,建立分类监管措施,对气象服务企业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对于信用好、守法经营的企业采取激励机制,减少随机抽查次数,降低管理成本;对于信用差、违法次数多的企业采取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加随机抽查次数,从而做到管理“随机不随意”。3.3明晰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的职责界限。调查发现,气象系统内企业和市场化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些市场竞争和公平公正竞争的问题。气象部门作为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明晰系统内企业与市场化主体之间的格局、分工、地位、关系,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使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内强化作用,相互支持,从而增加北京气象服务的有效供给。随着气象事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通过市场回馈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资金缺口;气象法中明确规定,“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建立商业性气象服务收益回馈公益性气象事业的机制。3.4推进融入式管理模式。由于气象部门缺乏信息支撑、执法能力弱、气象服务市场管理经验不足,推进单位备案、传播管理、执法监管、培训宣贯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困难。市气象局应进一步深化与网信、工商等综合监管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深化与中国局、市委市政府等宣传部门的舆论引导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全市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征信体系建设等,加强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等,从而形成对气象服务市场管理的合力。3.5加大气象普法和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从调查中可以反映出很多单位对气象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气象普法的受众面还不够广。下一步,市气象局应多措并举加强气象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气象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对于在气象信息服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市气象局应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引导各单位依法开展气象信息服务活动。
作者:韩丽琴 刘海红 单位:1.北京市气象局 2.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上一篇:气象综合服务工作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交通气象服务进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