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实践
时间:2022-06-23 03:57:27
导语: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广州开发区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展开的工作主要有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布局实施、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境外创新人才引进等四个方面。基于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完善专项科技管理体系、拓展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构建国际合作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广州开发区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施策参考。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十三五”开启之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开发区”)在《中共广州开发区工委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黄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开放创新,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区域创新枢纽;《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2020年)》将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作为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之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化竞争,创新国际链接,构筑开放创新格局;黄埔区人民政府在2018-2020年工作报告中均把对外开放与合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加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交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打造开放合作高地。
1广州开发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实践
“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通过项目、平台、人才等方面的引进与合作,推动由单纯引进资金项目向区域整体创新合作的转变,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形成以开放促创新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1.1布局实施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2017年,广州开发区设立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形式,每年度资助一批由区内科技企业牵头与境外机构共同合作的科技项目。专项围绕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IAB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战略,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项目,每年度引导带动40~70家企业参与申报,激发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活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下,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2018年起在专项申报指南中增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间科技合作”等专题,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布局实施专项的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完善专项管理体系构建,提升专项支撑服务水平。一是专项的项目管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定期开展项目中期考察和组织举办经费管理培训会,强化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提高专项整体实施质量。二是每年持续开展区内国际科技合作情况摸底调查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总结分析区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概况、合作意向及需求,进一步优化专项政策,助力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升级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管理体系进行顶层重构和流程梳理,上线科技创新业务一体化服务系统,促进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痕迹化与公开化。
1.2对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资源
“十三五”期间,广州开发区围绕本区重点规划及产业发展的需求,举办成果对接会、推介会、交流论坛等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合作或引进一批国际级的创新型项目,积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如广州开发区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长期合作,承办了多届中英桥开放创新项目对接会,共同打造“中英桥”品牌活动,促进中英企业达成上百个项目合作意向;先后赴以色列赫兹利亚、美国硅谷、中国香港等地举办专场推介会,吸引国际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区内集聚;举办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亚洲金融智库年会等国际交流大会,借助高端论坛的平台进一步展现广州开发区对外开放合作的积极姿态,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进默克(广东)创新中心、泛亚沙特石油化工化纤一体化、阿斯利康南部总部、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国际项目的建设,加快区内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
1.3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一是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际顶级研发机构落户广州开发区设立研发创新平台,如引进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冷泉港(广州)研究院、牛津大学科研创新中心、赛默飞精准医疗中心、广州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有助于大幅提升区内重点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二是联合共建中以生命科学平行孵化中心、中乌国际(黄埔)创新研究院、广州吉利德-瑞查森联合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依托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多层次、跨领域合作。三是在德国海德堡、美国加州以及中国香港等地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旨在就地筑巢引凤,招才引智,整合资源,搭建交互合作的坚实桥梁和有效提升区域国际形象。四是推进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的建设,为全面深化中新、穗港合作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以中新知识城为载体推动中新双方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先进制造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成果加速孵化,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和共创共享机制。五是搭建粤港澳协同创新平台,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推动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深度对接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1.4吸引境外创新人才
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尖端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广州开发区于2019年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关于集聚海外尖端人才的若干措施》,从项目支持、人才资助、荐才奖励、国民待遇、出入境便利和一对一服务等方面创新政策条例,增强对海外科技前沿尖端人才的吸引力;2020年推出“人才10条”2.0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借助区内高端人才服务机构、海外人才工作站、欧美同学会、海交会等组织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广州开发区除了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还设立广州科学城(澳门)青年创新创业部落、香港青年人创新天地两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2广州开发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未来方向及建议
2.1完善专项科技管理体系,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绩效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广州开发区后补助项目或制定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资金管理办法,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管理自主权[1],精简程序、简化手续,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对专项有序开展监督检查评估工作,掌握专项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和风险,及时改进管理、调整任务部署,并对项目相关责任主体进行科研信用管理[2],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管理体系,提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绩效。
2.2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研究[3],探索关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课题研究的服务采购机制,支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研究,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类施策,聚焦重点,支撑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多元化布局。鼓励有实力的区内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外方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主导或参与国标准制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和国际商标,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装备、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吸引境外研发机构、高校和企业在区内设立或合作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依托各类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对接等促进创新活动。在当前全球遭遇肺炎疫情形势下,充分发挥广州开发区医药制造、体外诊断、检验检测等核心产业优势,鼓励生物医药企业与境外机构积极开展在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投入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
2.3推进服务体系构建,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庭、广州版权产业服务中心、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高端人才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中介等机构的集聚效应,推进国际合作专业服务体系构建,打造良好科技服务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相关法律、知识产权、政策咨询、投融资、技术、人才等服务[4],积极引导和服务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技术成果交易和转化,高质量走出去和引进来。
3结语
“十三五”时期广州开发区经过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身的亮点和特色,但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的机遇及挑战,应总结上一时期的经验做法和存在不足,进一步完善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科技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支持力度,构建国际合作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开放创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弟,盛惠琴,唐五湘.财政科研经费柔性化管理及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32-38.
[2]邵世才,国丽娜.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科研信用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从政府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9(2):135-142.
[3]任孝平,杨云,迟婧茹,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综述[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9,34(8):66-76.
[4]任孝平,杨云,周小林,等.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演进研究及对新时期政策布局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5):611-619.
作者:郑嘉颖 单位: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 上一篇: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的应用
- 下一篇: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