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思考

时间:2022-07-18 03:07:35

导语: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思考

1汾西县脱贫攻坚总体情况

汾西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市北部,地貌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残垣沟壑区为主,国土面积880km2,耕地面积2.6万hm2(39万亩),总人口14.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97万人。建档立卡之初,汾西县有贫困人口14232户41700人,脱贫攻坚形势严峻。十三五以来,汾西县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等13项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累计减贫10413户31985人。目前,尚有贫困户3819户971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36%以下,计划2019年实现全县贫困摘帽。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山西省科技厅在汾西县圪台头村、和平村、大吉利村、后加楼村、茶房村等5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5村总人口1731户5291人,其中贫困人口495户1382人。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人才、技术、转化、信息、资源”优势,带动贫困户增收,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截至2018年底,整村脱贫2个村,实现稳定脱贫334户1021人。

2汾西县科技扶贫做法及成效

(1)实施特色产业带动,开展科技产业扶贫示范。推行产业扶贫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以肉鸡养殖、核桃经济林、玉露香梨为主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帮扶力度,通过发展生产实现稳定脱贫;对丧失劳动力或弱劳动力人口,通过入股分红等措施确保收益;统筹整合农业科技资源,解决特色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中的实用技术问题,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山西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战略,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在帮扶的5个村实施玉露香梨、食用菌、黄粉虫、中药材、木耳等5个重点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在后加楼村培育种植玉露香梨66.67hm2(1000亩),盛果期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在茶房村建成了集10座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大棚、菌料生产于一体的食用菌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可年产双孢菇10万kg;在和平村发展黄粉虫养殖8万盒,配套建设1个年处理300t干虫的加工基地;在大吉利村种植连翘400hm2(6000亩),配套建设1个连翘产地化加工基地;在圪台头村建成木耳菌棒厂1座,可年产菌棒20万棒,年生产木耳4000kg。五大产业实现了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带动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致富。在利益机制联结上,改进帮扶工作方式方法,采用生产奖补、以工代赈、保底分红等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增收。(2)建设科技信息平台,鼓励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明确科技特派员县域服务规程,帮助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与服务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安排双方就服务需求进行交流和对接。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制度,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组建科技服务组织,承包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等形式,搞好人才到户科技扶贫技术服务。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制定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山西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依托县科技部门和合作社建设县级“星创天地”,在大吉利村、后加楼村、茶房村建立星创窗口,打造一体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5个贫困村因村选派30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搭建“科技扶贫特派员服务平台”,探索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常态化机制。通过积极联系协调,帮助汾西县引入知名电商企业,争取到国家电商示范平台项目,构建现代营销模式,培育贫困户发展电商。组织支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等赴外地考察,参加各类科技博览会、展会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3)开展科普宣传,强化涉农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农村实用的种养技术、健康生活等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强化涉农技术技能培训,组织玉露香梨、黄粉虫、核桃、蜜蜂等三区人才培训会。加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培训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100余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其成为贫困户脱贫、农村致富的技术指导员,帮助部分贫困农民掌握了种养技术,提高了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本领。组织调研省内外科技型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制定汾西县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系开展玉露香梨、食用菌、中药材、黄粉虫、杂粮、电商等培训,实现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培训全覆盖、常态化,提高农户科学务农的本领,培育新农民。2018年,以合作社负责人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举办“三区”人才科技能力提升培训,让每个村有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带头人”,帮助贫困户转化为新型科技农民。

3制约汾西县科技扶贫发展的因素

(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汾西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和23.6%。长期的贫困致使老百姓缺乏良好的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素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农业生产技能低下等问题。由于农村缺乏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挣钱,农村老弱妇幼留守及空巢现象普遍,这些都制约了贫困人口对科普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他们难以迅速掌握现代化的科技生产技术,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推广。(2)扶贫产业科技含量低,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汾西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民耕地资源紧张,产业以简单重复的种养殖业为主,且发展较为粗犷,缺乏科学的农业技术作为支撑,缺少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虽经过多年的努力,肉鸡、核桃、玉露香梨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属初级产品,对深加工意识和产业链设备配套不足,科技含量较低,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难以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收。(3)产业投入不足,金融信贷困难。汾西县产业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收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致富带头人的投入往往是不足的,单靠财政资金投入带动产业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贫困地区项目本身就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扶贫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越是贫困偏远地区,越是金融的盲区,银行贷款困难,扶贫贴息贷款覆盖率不足。农村金融信贷问题已成为县域产业科技创新的巨大阻力,贷款难已成为科技产业扶贫的瓶颈。(4)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奖惩措施。目前,汾西县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尚处于建设阶段,由于涉及省、市、县科技人员和县域企业的对接,部分存在专业技术与产业错配、科技人员进村入企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人员奖惩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影响了科技人员进村入企的积极性。对选派的科技人员的考核工作主要依靠项目结题验收,没有制定系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汾西县经济较为落后、项目及服务经费缺乏,影响了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的创业发展和成果转化。

4推动科技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持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贫困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集成转化一批新技术。特别加强贫困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持续做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科技扶持,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进“科研机构+试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贫困村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优先支持一批特色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带动、整村脱贫”的科技扶贫新局面。4.2加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推进农村“星创天地”建设,为科技特派员、农村小微企业、乡土技术人员提供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创业培育孵化、成果示范推广、科技金融服务等,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支持贫困县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核心区带动示范区,形成互通互动的技术传播体系,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指导贫困地区建立技术中介市场,推动产学研合作。4.3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积极鼓励引导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技能人与致富带头人、技术成果与贫困地区需求、创业扶贫政策与扶贫项目紧密结合。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积极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带项目进入贫困村,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建立科技特派员专家信息资源库,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实现对科技特派员网络化管理。制定特派员考核管理办法,确保科技服务创业成效。4.4开展科技扶贫技能培训。一是以“三区”人才支持专项计划为抓手,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抓好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本土技术带头人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脱贫技能培训服务,增强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能力。三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通过科技活动周专题培训,日常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宣讲等形式推广科技知识,增强贫困人口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信心。4.5加强科技扶贫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网络化、常态化对接交易机制。定期适于贫困地区转化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积极推进科技扶贫信息网络建设,打通贫困村优质农产品电商推广、销售绿色通道,为贫困村和贫困户优质产品提供生产、经营信息云服务。搭建实用科学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4.6构建多层次科技扶贫投入体系。在加大财政对贫困地区重点科技扶贫产业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科技金融对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银行和金融业参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使资源资金能集中用于科技扶贫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能量。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对贫困地区科技服务的拉动作用,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对科技产业扶贫的特惠金融扶持,同时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恭礼.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8(1):23-27.

[2]范志敏.科技创新引领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思考:以宜宾市科技扶贫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7,24(12):41-42;44.

[3]刘丽,卢亚妹.河北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扶贫问题研究[J].河北企业,2017(12):72-73.

[4]张桃林.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驱动产业扶贫加快发展[J].社会治理,2017(5):22-25.

作者:穆光远 王 琳 李 刚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