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创新的优势、困境及路径

时间:2022-04-11 11:10:28

导语:城市科技创新的优势、困境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科技创新的优势、困境及路径

摘要: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院校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科研内涵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大幅提升,在科技人才、科研平台、“四技”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力支撑了扬州科技创新发展。当前,面对扬州新兴科创名城建设,高职院校在融入和助推城市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着政府认同与投入不够、高层次人才引培困难、成果转化水平亟待提升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和融入科创名城建设,明确重点方向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投入,纳入城市科技创新建设体系;要依托专业优势、错位发展来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以有为争有位;要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校地创新合作品牌。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科创名城

关于科技创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创新型城市依靠科技、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1],扬州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动力,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相关学者在建设模式[2]、创新效率[3]、评估问题[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了有益探索,但在高职院校助推城市科技创新的定位和作用研究相对较少。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是“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生力军”[6]。在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随着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科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一、扬州科技创新发展与新兴科创名城建设

(一)扬州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根据2020年1月的《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扬州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科创名城建设,“高新技术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7]。发明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019年扬州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7件。“双创”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国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以绩效评价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个”[8]。区域层面形成了江广融合区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板块、国家级开发区、国家高新区、扬子津科教园区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板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板块等“三大创新板块”,创新特色明显。2019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扬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新兴科创名城”,引领高质量发展。(二)以扬州作为科创名城建设研究范例的价值分析。扬州作为非一线、非省会城市,其科创名城建设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有其经济产业基础方面的代表性,例如扬州GPD总量已经超过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也有高职院校在助推城市创新创业发展的成功示范,如扬州高职院校双创工作与扬州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城市示范建设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因此,扬州的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对于其他城市开展科技创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1.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呼唤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扬州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优,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6.1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达到5:48:47,工业门类齐全,千亿、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百亿级集群,为扬州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产业基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扬州需要“依靠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9]。2.高职院校科研与双创优势为科创名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扬州现有高校8所,其中高职院校5所。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深化科研内涵建设,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平。“十三五”以来,连续获得省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高层次科研项目,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发明专利授权数跃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显著,是全国唯一一所蝉联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高职院校,2019年应邀参加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并作典型交流发言。3.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科创名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扬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自古就有“天下玉、扬州工”,诠释了悠久的扬州工匠精神。截止到2019年,“扬州籍‘两院’院士增至42名,加上曾在扬州学习、工作的院士,总数已增至78名”[10]。进入新时代,扬州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并取得了喜人成绩,是全省第一个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2019年又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充分展示了扬州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扬州科技创新发展成绩显著,但也要看到其与国内外科创名城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是产业布局还需优化,产业龙头领军企业缺乏;二是科创载体发展不均衡,科技综合体入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凸显可持续能力不足;三是科研投入不够、高职院校科技经费不足。这些问题凸显了扬州科创名城建设面临的科技人才、科技平台、科技经费等方面的不足,驻扬高职院校则理应发挥办学特长和产教融合优势,融入并助推科创名城建设。

二、高职院校助力扬州科技创新的基础与优势

扬州高职院校共有5所,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2所,各院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近年来,扬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省属公办院校,经过省级示范校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有效支撑了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成为扬州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一)高层次科研平台体系逐步完善。以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平台是促进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扬州公办高职院校的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层次更高、布局更合理、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夯实。需要说明的是,在省级重点实验室方面扬州高职院校均为零,有待进一步突破。(二)专利授权“量质”实现双提升发明专利是衡量一所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四所高职院校2019年度的专利授权数量如表3所示(国家专利局专利授权公布数查询)。其中,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明专利授权数跃居全省高职院校第6名,为扬州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双创育人成效全国有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市职业大学都拥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其中,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创育人方面成效显著,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最佳带动就业奖,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两项大奖的高职院校;2019年再获金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蝉联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高职院校。(四)“四技”服务有力助推企业技术创新。高职院校的技术交易到款额是衡量其社会服务能力和科技服务贡献度的主要指标,根据中国高职高专网公布的各校2019年质量报告,四所高职院校2018年度技术交易到款额如表4所示,两所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均已突破1000万元,公办高职院校在助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扬州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逐步夯实、发明专利等应用技术成果数量提升明显、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四技”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再加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这些都为融入和助推扬州科技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助推城市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助力城市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1.政府认同与投入不够。从政府层面来看,对于高职院校在科创名城建设中的作用认同度不够高,高职院校在助力扬州科技创新的定位还不明确。当前,扬州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偏重于重视引入外地“985”“双一流”等名校的科技平台和团队,对于本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重视不够,自然在科研经费投入、科技综合体等载体建设、科技人才资助等方面投入不足。《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也显示“扬州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4位、全省第7位”[11]。2.高层次人才引培困难。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急需引进博士、企业技能大师等高层次人才,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博士一般更倾向于去本科院校,此外,扬州目前“绿扬金凤”等科技人才政策更加偏向于资助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者海归博士,加之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且未通高铁,驻扬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经费与政策双重困难。高职院校单方面培育高层次人才也面临一些困难,如科研实验条件不如科研院所、在职博士招收计划逐年缩减等等。3.成果转化水平亟待提升。职院校当前的科研条件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由于科研体制的限制,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级重点研发技术以及产业前瞻技术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授权专利数量尽管增长迅速,但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成效不够明显,科技创新载体方面,如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等建设也落后于本科院校。(二)高职院校融入和助推城市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厘清科研定位、依托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科创名城建设,深化合作、多措并举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与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同向同行、同步提升。1.政府层面,要明确重点方向、加大资源投入、重视高职院校作用。(1)明确重点建设方向、集中资源促创新。一类是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一类是航空产业,凭借沈飞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入驻,依托日益完善的扬州空港新城,加快布局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无人机等产业,打造并形成有持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要明确方向、精准实施,集中资源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2)加大资源投入,支持高职院校联合重点企业共同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龙头企业,资助引导企业联合高职院校申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加大对驻扬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资助高职院校申报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对高职院校的资助力度,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扶植高职院校,进而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反哺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扬州科技创新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重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将其真正纳入扬州市科技创新体系。以扬子津科教园为例,目前入驻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3所,园区东联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接国家级高新区,但还没有一座科技产业综合体,科教园区有教无科的问题甚为突出。科教园区内的扬州工业技术学院借助校区扩容契机,2019年与扬州国家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校地共建“扬子津科创中心”,建议市级科技主管部门将“扬子津科创中心”纳入新一轮科技产业综合体的建设规划,校地合作打造扬子津科教园区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示范项目,服务园区内数万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园区周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2.高职自身,要依托品牌专业、错位发展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以有为争有位。高职院校要将自身内涵建设同科创名城建设相融合,明确科研定位、找到两者契合点,实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与扬州科创名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围绕重点产业、聚焦技术创新。驻扬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品牌专业优势,聚焦扬州重点产业凝聚研究方向,保证研究的应用价值。要围绕企业一线需求开展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工艺改进等应用研究,与扬州大学等本科高校形成错位发展,聚焦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在成果转化生产环节发挥技术技能创新的优势。高职院校之间也要按照行业背景、专业特长来准确定位科研方向,既能避免同层次院校之间科研同质化和资源重复投入,又能集中资源开展深度研究,做出特色。(2)实施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价值。扬州的企业和高职院校都面临招聘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困难,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行政部门的协调,实施高层次人才联合引进共享机制,即企业与院校联合招聘博士,博士人事关系在院校,享受事业编制待遇,日常工作可以常驻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并享受企业相关红利,以博士为纽带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技术攻关、申报高层次科技项目与科技奖项,获得的科研成果也能直接在企业进行产业化,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1+1>2”的高层次人才价值。通过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来确立高职院校在科创名城建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3.载体层面,要借助产教融合高起点高标准推动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名城建设要有大手笔、大魄力,借鉴国内外科技名城建设经验,如美国的硅谷和国内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从建设科技综合体进一步提升为打造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扬州扬子津科教园正好处于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交汇区内,本身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充足、产业基础雄厚、企业资源集聚,纵观国内外著名的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和条件,扬子津科教园完全具备上述科创名城类似的发展潜力。要借鉴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发展模式,解放思想推动校地科技融合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体、众创空间按照功能布局在扬子津科教园区加以集聚,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科研条件和优势,合作打造高层次的区域公共技术实验平台,为周边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研发、实验测试等技术服务;以高职院校科创中心等科技平台为基础,积极与第三方科技机构合作,引入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做好创新示范区科技条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深化“放管服”改革[12],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知识流动不畅、创新经济绩效不高等难题;要加强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等软环境打造,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安家置业,集中力量将扬子津科教园按照“一心、一城”、两基地(一心即产业技术协同研发中心,一城即大学生城,两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的标准打造成扬子津科教城,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使其真正成为扬州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和先行示范区。

四、结语

兴城先兴人,科技创新,高校先行。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产教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扬州应重视发挥驻扬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作用,驻扬高职院校也要紧抓城市发展机遇,围绕区域创新战略、聚焦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培育,在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贡献技术、人才和智力,校地校企合作谱写扬州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高职精彩篇章。

作者:王万川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