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时间:2022-02-22 09:12:29

导语:“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效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从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到2015年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一带一路”战略获得了全球的关注和肯定。“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产物,涉及经济、科技、外交、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党的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在教育领域,教育部于2016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机制与模式,增进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携手推动教育发展,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高等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于2015年在西安成立,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先后加入,旨在促进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等。2017年,国家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一带一路”也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一带一路”不仅能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创新,有助于转移我国产能过剩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也有利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新模式的出现[23]。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观念、新技术,促使经济、技术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科技合作提供人才输送和技术支撑,有利于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和科技创新一体化,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深度合作的必然趋势[4]。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剂,其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产业承接转移、转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5]。结构科学而又沟通活跃的协同创新模式,有利于区域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破除有形无形的束缚,实现配置效率的最大化[6]。因此,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应抓好机遇实现高位突破、率先发展,在整个战略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各组织间的科技创新协同作用,增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效应,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78]。

1研究设计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构建两阶段评价指标体系[9]。第一阶段评价知识创新产出效率,投入指标包括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研究与发展经费、固定资产购置费,产出指标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数、专利授权数、出版科技著作数。第二阶段评价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投入指标为上一阶段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包括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专利出售实际收入、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根据组合模型,评价考察期“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效率(TE,也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综合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即TE=PTE×SE;纯技术效率反映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水平,衡量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是否处于生产前沿面上;规模效率衡量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是否达到了最优规模。可以同时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方面来评价效率的高低。效率值等于1,表示该省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技术和规模都实现了DEA有效;效率值小于1,则表示科技创新产出为非DEA有效,科技投入存在冗余现象[10]。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5—2015年)、各省(市/区)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涉及经费的指标用价格指数进行可比化平减。“一带一路”战略沿线重点涉及18个省份,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东南沿海5省,内陆地区的重庆[1]。本研究以此1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

2实证研究与分析

2.1评价指标情况表1反映了考察期“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指标的年平均情况。根据表1可知,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从高到低排序为上海、辽宁、广东、黑龙江、吉林、浙江、广西、陕西、重庆、福建、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海南、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4881.5人年的省份有上海、辽宁、广东、黑龙江、吉林、浙江、广西,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西藏的近6倍。从区域来看,总体上东南沿海、东北地区高于西北、西南、内陆地区。研究与发展经费从高到低排序为广东、辽宁、上海、浙江、陕西、黑龙江、广西、云南、吉林、重庆、福建、内蒙古、甘肃、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49531.0万元的省份有广东、辽宁、上海、浙江,可见经济发达省份的经费投入力度是其他省份无法相比的。固定资产购置费从高到低排序为上海、广东、浙江、陕西、辽宁、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广西、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宁夏、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29429.8万元的省份有上海、广东、浙江、陕西、辽宁、黑龙江、重庆。发表学术论文数从高到低排序为广东、辽宁、陕西、浙江、广西、黑龙江、吉林、上海、重庆、云南、福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海南、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10479.0篇的省份有广东、辽宁、陕西、浙江、广西、黑龙江、吉林。专利授权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浙江、广东、上海、陕西、黑龙江、辽宁、云南、福建、广西、重庆、吉林、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569.4项的省份有浙江、广东、上海、陕西、黑龙江、辽宁。出版科技著作数从高到低排序为辽宁、广东、陕西、黑龙江、浙江、上海、吉林、重庆、甘肃、云南、内蒙古、广西、福建、新疆、海南、青海、宁夏、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206.1部的省份有辽宁、广东、陕西、黑龙江、浙江、上海、吉林。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从高到低排序为上海、陕西、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吉林、重庆、黑龙江、甘肃、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3786.0万元的省份有上海、陕西、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吉林、重庆。专利出售实际收入从高到低排序为福建、广东、浙江、辽宁、云南、重庆、上海、吉林、广西、黑龙江、陕西、甘肃、内蒙古、海南、新疆、宁夏、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499.3万元的省份有福建、广东、浙江,可见专利出售实际收入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很大。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从高到低排序为上海、辽宁、陕西、浙江、黑龙江、广东、吉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高于各省平均值63868.0万元的省份有上海、辽宁、陕西、浙江、黑龙江、广东。2.2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结果根据研究设计构建两阶段DEA模型,将创新投入作为第一阶段投入指标,知识创新产出为第一阶段产出指标和第二阶段投入指标,技术创新转化产出为第二阶段产出指标,第一、第二阶段的时滞均为1年,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见参考文献,在此不再赘述[912]。评价结果见表2。根据评价模型的数据科学性要求,青海、宁夏、西藏3个省份无法作出评价。从表2的DEA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陕西、甘肃、广西、上海、广东等5个省份高校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较高,第一、第二阶段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说明这些省份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技术和规模都实现了有效性,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过程发展得当,科技创新绩效达到了DEA有效。福建、海南2个省份高校第一阶段知识创新产出效率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说明其知识创新投入都相对比较低,但技术和规模都实现了有效性。第二阶段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方面,福建的值均小于1,说明其效率为非DEA有效,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冗余现象;海南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1和0.77,且规模效率低于各省平均水平,说明海南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纯技术效率实现了有效性,规模效率存在冗余现象。黑龙江、重庆2个省份高校第二阶段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值均为1,说明其在技术和规模中都实现了有效性。第一阶段知识创新产出效率方面,黑龙江的值均小于1,说明其效率为非DEA有效,还存在知识创新投入产出冗余现象;重庆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1和0.764,且规模效率低于各省平均水平,说明重庆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纯技术效率实现了有效性,规模效率存在冗余现象。云南高校第二阶段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其第二阶段的技术效率实现了有效性,规模效率值为0.757,且低于各省平均水平,说明其规模效率存在冗余现象。第一阶段知识创新产出效率方面,云南的效率值均小于1,说明其效率为非DEA有效,还存在知识创新投入产出冗余现象。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浙江等5个省份的第一、第二阶段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省份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技术和规模都没有实现有效利用,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过程存在冗余现象,科技创新绩效没有达到DEA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阶段知识创新投入相对较多的浙江高校,两个阶段的纯技术效率值均低于各省平均水平,说明技术效率冗余现象比较严重。辽宁、吉林2个省份高校,第一阶段知识创新投入也相对较多,但两个阶段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均低于各省平均水平,说明在技术和规模方面冗余现象均比较严重。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综合效率平均值可以看出,西北地区陕西和甘肃、西南地区广西、东南沿海上海和广东等省份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平均值为1,实现了DEA有效。西北地区新疆和内蒙古,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地区云南,东南沿海浙江和海南,内陆重庆等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平均值小于1,说明这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为非DEA有效,还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冗余现象。特别是内蒙古、辽宁和吉林3个省份的高校,平均综合效率值仅为0.363、0.375和0.383,冗余现象比较突出。

3结论与启示

第一阶段知识创新产出效率方面,陕西、甘肃、广西、上海、广东、福建和海南等7个省份高校在技术和规模上实现了DEA有效。其他省份高校效率值小于1,存在知识创新投入冗余现象。第二阶段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方面,陕西、甘肃、广西、上海、广东、黑龙江和重庆等7个省份高校在技术和规模都实现了DEA有效。其他省份高校效率值小于1,存在技术创新投入冗余现象。从两个阶段综合效率平均值看,陕西、甘肃、广西、上海和广东等省份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平均值为1,实现了DEA有效。其他省份高校效率值小于1,存在科技创新投入冗余现象。从评价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非DEA有效省份的高校,多数是由于纯技术无效率、规模无效率两方面双重作用的结果,且规模效率低是造成综合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从区域来看,并非经济发达地区的效率就高,如西北的甘肃、陕西和西南的广西,虽然经济水平不高,但却使投入的科技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利用,实现了DEA有效。这与科学有效的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构建针对性强、体系完整、富有实效的创新政策,有利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内涵发展和效率提升。如陕西,在基础研究方面,2011年出台的《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提出,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高等学校的,须有重点学科的支撑,优先发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重点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4年出台的《陕西省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要推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服务区域经济提供支撑。在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2012年出台的《陕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省内科技计划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建立科技合作机制,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以提高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另外,政府和高校在投入过程中也要有所侧重,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自身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平。“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省份之间可以增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在各省份高校之间流动并实现效率最大化。当然,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同时也受经济、政策、地理区位、市场导向、创新人力和国际交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析“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协同作用机理、时空特征、协同模式等[13]。

作者:李文辉 易路洋 赵贺典 陈升密 符文颖 陈忠暖 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3.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