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研究
时间:2022-06-06 10:04:35
导语: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国内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不同,有些高校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逐渐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竞赛,科技竞赛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堂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科技竞赛的评选过程中,通过初选与复选,最终审核评选出优秀成果,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开设有关科技创新的实践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应加入实践实训类课程,将此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考试也要进行学分认定。实践占70%,理论占30%,在进行课程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布置需要进行科技实践的题目,并给出需要写出的课题格式,学生分成几组开展自己的课题,借助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对选题所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作为理论依据,然后通过设计、分析、试验和总结等步骤,最终完成论文并由专家进行评价。组织不同专家对几篇论文打分,计入论文评价计量表,分为自主评价和交换评价两部分内容,计算平均分,最后选出最佳论文。2.假期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布置假期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进行资料收集,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经老师指导再继续开展研究。师生之间通过QQ群、微信等建立联系,及时沟通,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锻炼专业技能,以便在学期开学答辩时有充足的信息数据进行论述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高校内部要积极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可以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会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报名参选,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关注度,拓展大学生对科技竞赛参与度。竞赛活动分为选拔、培训、竞赛,组织专家进行评价等过程,选拔过程首先从个人知识层面、团结协作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面进行初评,表现好的同学有资格进入竞赛环节,竞赛之前需要进行培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自学,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对于比赛过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不能忽略,否则直接取消参赛资格。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选定主题作品进行设计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选择指导教师进行主题创作或试验研究,完成竞赛作品,专家组进行最后的审核评定,选出最优秀的成果。这种创新竞赛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及补充,丰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内容,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指明方向,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开展科技竞赛的重要目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国家政府也要针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政策和经费支持,选拔对企事业单位有帮助的优秀人才,根据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主题进行科技创新内容的设定,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中,使社会效益与大学生创新培养实现双赢,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这种社会化和商业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总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选拔了专业技术高端人才,而且也能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砖加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王俊玲 杨闯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秋实,张丽伟,陈丹丹,滕志君.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2):7973-7974.
[2]刘星萍,肖中俊.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6(14):200-201.
[3]郑秀梅,司有宝,付丽艳,李广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28(5):77-80.
[4]肖卓宇,余波,黎妍.以竞赛为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89-92.
[5]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6):152.
[6]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2):132-134.
[7]权龙哲,张丹.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53-54.
[8]孟俊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6):31-33.
[9]云,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 上一篇: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 下一篇:科技创新券政策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