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探析
时间:2022-01-11 06:03:32
导语:科技创新能力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了近年来蚌埠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蚌埠市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而从打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精神、发挥政府助力创新职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为全面提升蚌埠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与城市发展方向与速度相一致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发展;蚌埠市
近年来,蚌埠市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主题,突出“主体创新、载体创新、产学研一体”建设,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主要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强化创新型企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持与支撑作用,并发扬创新机制的保障结果,勇于先行先试,取得了一批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安徽省的位次不断前移,主要科技指标稳居安徽省三甲。2010年蚌埠市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2014年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蚌埠加快发展的一大特色。
1蚌埠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008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蚌埠市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自此,蚌埠走上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开启“重振蚌埠科技创新雄风”模式。
1.1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蚌埠市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抓手,采用“双轮驱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模式,聚合创新所需的各种因素,连续激发创新的各类活力,制定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蚌埠市创设了各种基金项目,鼓励企业与个人自主创新;蚌埠市积极探索股权投入、借转补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搭建了“1+2+N”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为实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而最大限度提升了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促使支撑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同时,蚌埠市成立并完善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全市自主创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蚌埠市创新能力评价实施办法》,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县区和相关部门,明确目标与责任,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以确保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2推动科技与产业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产业发展”,所以,蚌埠市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形成创新链,积极整合共享创新资源,努力攻克各产业链关键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速度,促进产业规模的壮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蚌埠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平板显示产业链;LED照明产业链初具规模;微机电系统、高端测试仪、动漫游戏等特色企业发展速度空前。当前,在蚌埠市,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前景最好的产业,成为拉动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的重要产业。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蚌埠市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等为目标,运用先进且适用的高新技术提升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推行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科技含量。2015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1个。通过这些措施,蚌埠市创新了一批重要技术与技能,孵化了多个新兴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2)坚持企业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创新速度。蚌埠市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坚持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成立技术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全面覆盖到企业。至2015年,蚌埠市90%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坐落于企业,80%的研发投入出自企业,70%的科研结果来自企业。3)引导设立高新企业培育库。蚌埠市将高新企业标准发放到各企业,以此规范企业的创新之路。同时,蚌埠市在市级层面上设立高新企业培育库,将创新能力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相对较好的企业纳入其中。2015年新认定37家高新技术企业,至此,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为204家。4)建立完善的研究发展平台。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2015年,蚌埠市认定了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至此,蚌埠市拥有省级以上研究发展平台达149个,这些研究发展平台为蚌埠市的产业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技术支持。
1.3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蚌埠市坚持“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的理念,制定并颁布了有助于创新的人才政策,建设人才特区。全市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坚持实施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孔雀计划”,开展“蚌埠籍大学生回家看看”“蚌埠籍企业家暨创新创业人才回家过年”等系列活动;创建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2015年邀请了18位博士生来蚌埠市实践。此外,蚌埠市还成立了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此中心的功能是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开展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创业等,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对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生活等需求实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蚌埠市发放市级党政领导干部与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卡,15位市级党政领导先后与30位高级人才确立了经常性、制度化的沟通协调关系。2015年,蚌埠市成立了16个院士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9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建立了15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60个蚌埠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引进2000多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从而为蚌埠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健的人力资源保障。
1.4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并重提升企业承载能力
坚持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努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国家级高新产业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等载体快速发展。如今,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初具规模,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建成,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蚌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苗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蚌埠大学科技园二期完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蚌埠市科技企业产业园区总面积为18万m2,已有3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在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全市积极打造“三环六轴三带”城市发展框架,围绕城市发展轴、功能环、产业带,统筹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规模与结构布局的提升,以最终实现蚌埠市的经济增长。建成淮河唯一集装箱码头、安徽省唯一铁路无水港和皖北唯一保税物流区,实现海关直通关,对外开放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皖北地区的黄金口岸。
1.5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围绕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蚌埠市大力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截至2014年,蚌埠市累计为75家企业办理了专利质押贷款,总量达5.0亿元。蚌埠市积极探索专利保险之路,2014年共为48件发明专利办理专利执行险。蚌埠市积极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昌盛电子、佳先化工、雪朗生物三家高新企业成功上市;今上玻璃、双环电子、海华化工等39家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国私募股权市场交易。蚌埠市搭建企业融资新干线,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提升融资效率。总之,蚌埠市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各种方法,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开拓渠道。
2目前蚌埠市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实力不强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较弱。2014年,蚌埠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4.7亿元,只相当于同期合肥、芜湖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18%与29.7%。二是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看,2014年,蚌埠市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是221件,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是18件,而同期合肥、芜湖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分别是672件、597件,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分别是66件、41件。三是从创新效率水平上看,2014年,蚌埠市人均GDP为35542元,只相当于同期合肥、芜湖的52.5%和55.5%,而蚌埠市2014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却是同期合肥、芜湖的1.11倍和1.05倍。
2.2创新投入不足
一是R&D经费支出水平不高。2014年,蚌埠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比同期合肥、芜湖分别低0.5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二是从财政投入上看,2014年,蚌埠市地方财政科学支出同比增长5.5%,比合肥、芜湖的同期增长速度低6.2个百分点和24.7个百分点。2014年,蚌埠市地方财政科学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是3.7%,低于同期合肥、芜湖地方财政科学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0.5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
2.3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所下降。2014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并出台了“1+6”政策,设立总额为10亿元的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16市自主创新工作,取消原对合芜蚌三市各1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支持方式由对合芜蚌“戴帽下达”改为全省16市竞争择优,致使省里支持蚌埠市试验区建设的资金大幅缩水。此外,蚌埠市也对自主创新的政策和资金进行了调整,政策支持面有所收窄,资金支持方式增加了借转补和股权投资等,支持企业创新的强度有所下降。二是存在“政策歧视、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部分园区热衷于上大项目,引大企业,对中小创企业的引入热情不高,在政策解读方面做的也不到位。虽然发了文件,登了报纸,上了网站,但缺乏深度解读和操作引导,没能和企业双向互通。同时,近年来省市出台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数量多、间隔短,在实践中又没能全部落实到位,企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政策疲劳”或“政策麻木”。不少企业家对政策兑现信心不足,因而对出台新政策兴趣不大。另外,所修订政策未能做到前后衔接,缺乏连续性,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三是创客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弱。目前蚌埠市创客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团队大多仅能为入驻企业做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诸如提供工商登记、税务登记、项目申报,以及与有关部门对接的牵线搭桥等。而在提供创新改进、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增值服务方面能力较弱。四是风投体系缺失。虽然蚌埠市成立了数家风投公司,但风投公司多考虑到资金的安全和效率,仅投于风险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造成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人问津。
2.4个体创新能力弱
一是从人力资源看,2014年,蚌埠市工业企业R&D人员8112人,而同期合肥、芜湖工业企业R&D人员分别是43822人和24511人;2014年,蚌埠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543人,而同期合肥、芜湖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分别是1885人和872人,差距明显。从企业情况看,蚌埠市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9.5%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32%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全市仅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居全省第7位。全市尚无发明专利年授权量突破30件的企业,与芜湖奇瑞200多件专利年授权量相比差距较大。蚌埠市每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均来自驻蚌科研单位。近年来蚌埠市先后引进一批包括德豪润达、大富机电等在内的重大项目落户,助推了工业经济发展,但这些项目多以生产型为主,存在“研发空心化”问题。
3找准着力点提升蚌埠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也曾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鉴于此,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上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应当把关注点放在“确定创新环境中障碍的确定与排除”上;应当是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与服务者,积极为自主创新营造相对优良的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当搞清楚政府、企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有形之手”配合“无形之手”,最终推动创新的实现。
3.1打造蚌埠特色的创新环境
1)努力营造适合创新者的栖息地。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在选择栖息地时追求的是经济收益和生活方式的平衡,他们需要能激发创意和灵感的生活方式。蚌埠市区周边皆是山,稍加设计就是理想的登山、野营之地。8.5km2的龙子湖环湖道路稍加改造,便可成为跑步爱好者和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的天堂。以淮河路商业圈和万达广场商业圈为中心,精心打造,就有丰富多彩、健康的夜生活可让青年聚集。未来随着蚌埠到南京、上海城际列车的建成,蚌埠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打造国际花园城市、运动城市并不是空中楼阁。2)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公平平等的机会。要制定政策、健全服务,为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实现个人价值消除障碍,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资源市场与人才市场,建立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市场机制。3)打造便利城市。建设发达成熟的基础设施,解决诸如交通堵塞、环境噪声、垃圾围城等“城市病”。创造能让市民表达自己诉求和想法的沟通与交流环境。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蚌埠市的决策者与领导者们应当勇于、乐于并善于走进社会,与社会大众平等而有效地沟通,直接听取市民的诉求和想法,努力打造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平台,使城市各阶层、各群体沟通流动能够便利。还可借助媒体、各类文化场所,开展正式或非正式的文化活动,为市民打造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平台,促使市民拓展视野,探索未知。4)打造蚌埠的亲和力。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千城同面”问题,应从蚌埠的历史文脉出发,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印记的城市建筑,使城市镶嵌更多的历史符号、文明印记,让城市散发出浓厚的文化味,让人愿意亲近、主动融入。更多关注文化教育设施、运动休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更多关注普通市民的居、行、玩、游、教、养(老)等民生需要,以体现决策的公平性和城市公共资源使用的平等性。同时,要去除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既得利益心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3.2培养蚌埠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培育与炼就是拥有持久创新动力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蚌埠的创新文化与精神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磨合,支撑要素包括革新、开放、忧患、多元、宽容等。1)革新。革新指的是改革与创新。为塑造“革新”文化,城市品格中就要包含“敢创”“敢试”的革新意识,整个城市应当充满创业的激情与欲望;要鼓励蚌埠人树立“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革新精神,要形成“鼓励改革、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要尊重和支持创新活动。2)开放。只有开放的资源市场与人才市场,蚌埠市才能连续不断地聚集创新能量。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市民、企业家还是创业者,都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为观念、文化与技术的交流提供自由的时空。随之而来的开放的市场与开放的思想也会促使市民朝前看,力争创新。3)忧患。2015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在蚌埠市调研时说,蚌埠市要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再接再厉、鼓足干劲,继续朝着“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奋力冲刺。目前,蚌埠市在“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道路上,前有强手,后有追兵,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危机充满警惕。只有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使蚌埠人始终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推陈出新,蚌埠和蚌埠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屹立不倒。4)多元。蚌埠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多样性,使蚌埠成为兼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而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因子,吸引优秀人才为蚌埠的建设与创新添砖加瓦。5)宽容。要让“海纳百川”成为蚌埠城市文化的一项基本特质。既崇尚成功,也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树立尊重、支持创业、创新成功者,同样尊重、支持“屡败屡战”的创业、创新者的新风尚,为创新创造宽容的氛围。
3.3发挥政府职能
1)健全财政支持机制。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体、金融机构等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技经费评价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落实高新技术企业R&D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科技政策决策机制及开展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整合各类创新投入资金,保证科技资源的有效投入。2)通过金融创新辅助支持科技创新。根据资金需求的规律,建构“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以资金市场、资本市场融资为主体”的投融资系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新环境。建立完善的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与高科技担保公司,开发面向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产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充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总数。支持并扶持小额贷款公司,逐步形成以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公司为主体、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辅助的多层次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发展。积极引进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3)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与措施。制定措施以深化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鼓励以知识产权作为资本投入,探索期股期权,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期权授予、技术入股、股权分配、分红等多种方式的奖励与激励。要建立企业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共赢性产学研联合体。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与奖励制度。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科技企业的聚集。
3.4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引导与扶持。要采用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资金、财政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大R&D以及技术改造的经费投入,成立并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扩大其为企业的服务面。2)提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一系列创新资源的融合力。要重点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蚌埠市范围内进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深化蚌埠市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3)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开拓企业经营者的视野,增加企业经营者的见识;培育有坚定信念和有开放、宽广胸怀的企业家队伍。毫无疑问,创新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题词与关键词。蚌埠要发展,要成为安徽省的GDP大市,必须充分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契机,树立“自主创新促城市发展”的理念,确立并彻底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争取创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者:江春晖 单位:蚌埠市委党校
- 上一篇: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探讨
- 下一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