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研究

时间:2022-11-13 04:53:01

导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存问题,探讨开展导生制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导生制教学中教师、导生、受导学生的角色定位,从前期准备、课堂实施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导生制教学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

“导生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AndrewBell)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其本质是学生教学生。随着中外教育界对其研究与探索的深入,导生制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教学辅导型;二是学生活动型;三是制度建设型;四是技能训练型[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计算机专业大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对夯实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辅导型”导生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实践,以期起到破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改革的正向作用。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班级内生源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学情差异较大。以笔者任教的2019级物联网1班为例,全班共计学生60名,其中普高生27名,职高生33名。职高生在职中阶段普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堂参与度比较高,但是易产生自满、懈怠的情绪,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更高的期待;而普高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为主,计算机类的课程较少,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沉默,参与度也不高,课程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讲起。导生制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而且经实践检验可取得良好收效。其优势有如下几点:第一,生源优势。职高生由于职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经过教师提前选拔、培养和培训,可以担负导生的职责,起到助教辅学的作用。这样课堂上就相当于有了多个“小老师”,他们可以担负起对学生上机练习的管理和辅导任务,及时答疑解惑。第二,年龄优势。由于选拔的导生与受导学生是同龄人,较之传统的师长制,受导学生更乐于接受导生制这种朋友式的引导和交流[1]。第三,小组优势。导生制教学中,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名导生一般负责4~6名受导学生,相较于负责整个班级教学的教师,他们可以快速处理受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将一些共性的问题整理反馈给教师,教师可对某些薄弱、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第四,多赢优势。导生制锻炼了导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且激励受导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劲头,实现了多方共赢。

二、明确导生制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导生是连接教师与受导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导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机练习的效率,教学中要明确角色定位,让导生制教学高效开展。(一)教师。1.知识的传授者。在导生制教学中,教师采用“网课自学+精讲多练”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示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自主练习。2.教学的主导者。在导生制教学中,教师不可陷入“放羊式教学”的误区,觉得放权给导生后就可以放任不管,而是更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监控和小组学习的引导,及时掌握各小组学习情况,平衡学习进度,起到教学的导向作用。3.导生的培养者。首先,教师要做好摸底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导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计划;其次,采取网课先修、集体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向导生进行预先讲解;再次,多多关注导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困惑以及辅导中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为导生解决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后,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导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4.学习的评价者对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既要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导生所辅导的小组进行评价,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结合,以提高小组成员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二)导生。1.教师的“先锋军”。导生,其第一定位是学生,由于课前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所以他们领先于受导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然后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再以自己的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同学。2.受导学生的“小老师”。导生在课堂练习中发挥“小老师”的辅导助教作用,对小组的受导学生具有督促、管理和检查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小组学习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取得归因于他们提前接受了教师的教学培训,但这不是绝对的。3.受导学生的学习楷模。正所谓“德高为师、行为世范”。要做一名优秀的导生,道德品质要高尚、知识技能要过硬,否则难以服众。导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小组成员学习的楷模,引领整个小组的学习进步。因为导生与组员都是同龄人,比教师更具备共情能力,更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4.受导学生的激励者。青年学生求胜心一般都比较强。导生的进步会良性刺激受导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情感上的激励作用更强。5.学习的主体导生不能因为接受了教师的提前指导而懈怠自身的课堂学习,要在辅导同学的同时进一步筑牢自己的知识基础并精进自己的技能水平。(三)受导学生。1.学习的主体。受导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导生制教学中,如果受导学生不参与、不配合,教学收效就不理想。教师的主导还有导生的助教辅学都是为了使得每个层次的受导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取得进步。2.导生的后备军。导生与受导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受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进步较大且具备辅导他人的热情和能力时,也可申请成为导生。通过教师的培训、考察,评估合格后成为一名导生。所有的受导学生都是潜在的导生。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生制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1.导生的培训选拔。(1)导生的遴选机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若想实施导生制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导生的遴选。遴选导生的过程很重要,应保证宁缺毋滥。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班级中有当导生意向的学生递交申请,教师和所在班级辅导员对于递交申请的学生先进行第一轮遴选,然后集中对通过一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遴选———上机与说课测试。上机测试可以筛选出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说课测试则可以选拔出不仅做得出、更能讲明白的学生。通过两轮遴选,确定导生名单并进行公示,力求做到导生遴选过程公开、透明。条件成熟时,可将导生的遴选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建立导生资源库。这样既可以增加导生数量,缓解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又可以确保选拔出高素质的导生。同时,在导生数量增多的基础上,分组数量随之增加,从而解决组内成员多,导生辅导难以兼顾的问题。(2)教育培训制度导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作用相当于教师管理之下的“小老师”。所以,导生的教育培训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职责教育,要让每位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具备奉献精神;二是知识技能及规范教学培训,教师向导生提前传授课程内容,并制定基本的规范操作方法和讲解语言,让每位导生掌握;三是纪律教育,导生需要遵守纪律,耐心解答同学的问题。(3)流动机制导生队伍要想永葆先进性和积极性,必须要有流动机制。导生要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学习上自律与勤勉。而最初未能通过遴选的受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同样可以加入导生队伍。同样,最早成为导生的学生,若辅导效率低、水平不高则直接流动退出导生队伍,由更能胜任的学生来担任。畅通的流动机制,确保了导生资源的质量。2.小组构成。首先,在开始进行正式的课程教学之前,先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测试,将受导学生按照考试表现和测试结果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力求使各组成员的计算机水平相差不多。其次,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导生不易控场;但是每组人数也不能太少,否则可供分配的导生数量不足。因而,小组数约等于班级总人数(除导生外)除以导生的数量,并且每组中强、中、弱学生各有一定数量,以保证组间差异不大。最后,分配导生。导生分配对小组学习十分关键。根据上述办法将受导学生分成小组后,既可以由导生和小组成员进行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小组特点进行直接指派。每组的导生要相对稳定且在组内具有一定的权威,以保证小组内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课堂实施1.课前在线学习课前,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超星课程资源中,让包括导生在内所有学生提前进行在线预习。教师要监督导生对自己本组成员的预习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确保所辅导的小组成员初步掌握本次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导生获得学生对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练习项目,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2.课上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抛出学习任务单,目标明确,靶向性强,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围绕任务操作,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精讲知识要点和操作要领(控制在15分钟内);最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3.课上小组学习。第一,明确目标、任务。导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中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向小组成员进一步阐明任务,引导学习。第二,任务引领,自主实践。给受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操时间[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第三,导生导学,沟通合作。学生自主实践后产生的疑问,在学习小组内解决,可以向导生或其他同学请教,促使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若仍有不能解决的难题可以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促进小组间的互相帮助;若仍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请教。第四,交流问题,分享心得。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大都已经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内容。导生要记录好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随后由导生组织组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第五,共享成果,强化提升。教师听取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汇报以及疑难问题解决办法,全班共享学习交流成果。其后,教师要补充相关学习内容,强调演示共性的疑难问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三)效果评价。1.对受导学生的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完成一次学习任务,就提交一个实战作品。导生制教学中,导生根据提前设计的“过程性量表”,对组内成员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初评;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再次评价;最后还要对小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各项评价结果共同形成学生的平时成绩。2.对导生的评价。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要不定期地对导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视[3]。第一是导生的自评,对标职责,导生对自身工作情况做出评价。第二是根据导生的教辅能力、耐心和责任感等方面设计带分值的量表,由组员对导生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第三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导生具体工作表现给出总体评价。通过三方评价的结果,全面衡量导生的工作情况,评选出优秀导生,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使得培养出的导生“能做事”“留得住”。结语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来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导生制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师,导生制教学有效实现了小组教学,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提高了教学效率[4]。对于学生,导生制教学使生生间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激发了学生对标先进的学习劲头,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大有裨益。对于导生,导生制教学提升了导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总之,教学辅导型的导生制教学是对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项有益补充和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45-48.

[2]新浪博客.“导生制”:撬动课堂改革的杠杆[EB/OL].(2011-12-08)[2020-07-21].

[3]邹亮,纪国明.“导生制”在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23-124.

[4]陈慧.“分组-导生”制在服务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2018(2):80-81.

作者:王奕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