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研究
时间:2022-10-08 10:56:27
导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高校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现状要求教学主体发生根本性转换。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下达、角色分配、课外准备、课堂展示和质量评价等环节,探讨课堂教学向课外转移的方法;建立了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三级层次监管机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主体;知识树;专题任务
1引言
我国高校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学主体的自主发展,长期盛行的传统教学方法也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虚假和盲目成分也是教学质量下降的因素,比如大幅缩减的课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多头考核导致学习任务被敷衍,教学参与度下降导致教学目标落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够以致学非所用等。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要求教学主体发生根本性转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实现。
2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首先盛行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界,是教师利用“行动导向”引导、刺激学员主动掌握“学习领域”而取得“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2]。本世纪初,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被逐步引入我国的中职、高职和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和开放性。随着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成为教改研究的热点。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在我国长期盛行,教学主体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转变,影响了行动导向教学效果。本文就《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基》)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下达、角色分配、课外准备、课堂展示和质量评价等环节,探讨课堂教学向课外转移的方法,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3行动导向教学过程
《大基》是我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计算机技术类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络技术基础和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数据库基础等。近20年来,我国高校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授课进度大大加快,《大基》学时压缩接近40%[3]。完整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知识树遍历)难以实施,课堂教学向课外转移成为必然[4]。教学过程如下:3.1任务下达。任务下达包括明确教学任务、公布教学内容及专题任务、建立并启动反馈机制、实施示范教学。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方法和阶段目标,是教学主体转换的指挥棒,引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范式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教学内容以课程目录或知识树的形式下达,应该详细至四级目录或叶子节点[5]。专题任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实用性要求而设定,重点体现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兼顾学员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关联教学内容。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启运包括联系方法的建立、反馈内容的确定和反馈效果的评价。示范教学过程作为课堂展示的范式,由任课教师负责实施,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疑难解答等环节。3.2角色分配。以生产任务形式下达的教学专题,包含成果展示的创意策划、文献资料的查找、专题文案的编写、演示文稿的制作等任务,分别由策划人、文献员、文案员、多媒体制作员在主持人的统一指挥下完成。专题任务要在2~3周之内顺利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只有紧密的团队协作(4~5人的团队)和科学合理的角色分配,才能在专题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的角色分配是课程教学转移的前提,既可减轻学习压力、拓宽课程知识的外延,又能锻炼沟通和协作能力。3.3课外准备。课外准备过程是课堂教学向课外转移的重点内容。专题主持人负责任务的分配、协调、质量评估和教学反馈,课堂展示结束后提交任务评估报告。策划人负责成果展示的创意策划,撰写授课教案,并协助多媒体制作员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任务完成后向团队主持人提交授课教案。文献员负责向文案员和多媒体制作员提供文献资料,并协助其关联专题任务和教学内容,任务结束后向主持人提交课程知识树与专题任务的关联报告;文案员和多媒体制作员分别负责授课讲稿的撰写和演示文稿的制作。专题主持人全程监督课外准备过程,是行动导向教学质量的重要监控者(一级监管人)。3.4课堂展示。课堂展示过程既是专题任务的成果展示过程,又是课程的正常理论教学过程。在专题主持人的导调下,首先由文献员讲解专题任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然后由策划人对专题任务进行操作演示,最后由文案员对疑难知识点进行剖析,并完成教学互动。课堂展示过程由多媒体制作员负责记录,裁判组(由其它专题任务的主持人组成,即二级监管人)对展示效果(题材内容、语言表达、艺术表现、课堂氛围等)打分评定。因此,课堂展示过程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效果的评估过程。3.5质量评价。行动导向教学的质量评价由任课教师(即三级监管人)完成,评价结果同时作为学员的平时成绩。因此,质量评价方法是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任务下达(占10%)、课外准备(占30%)、课堂展示(占40%)、反馈效果(占20%)四个部分。任务下达效果以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和分配时效为评判依据;课外准备效果以专题主持人提交的资料和任务评估报告为依据;课堂展示效果以裁判组的评分为主要依据,并辅以时间系数(课外准备的时间越长,系数越小)修正。反馈效果以角色分配时效、任务评估报告、课堂展示过程记录为依据。
4结束语
传统教学方法较难达成《大基》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本性转换教学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了三级(专题主持人、裁判组和教师)层次教学监管机制,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转移,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反馈机制不健全、角色分配不合理、课外准备过程敷衍了事、裁判打人情分等情况,强化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监管机制有望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实施学分制的利弊及弊端的克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4):142-144
[2]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11-14
[3]唐维.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07):216-217
[4]朱华清,成岳,洪燕.知识树的遍历在专业课教学控制中的应用.中国轻工教育,2010(05):53-58
[5]刘思敏,朱华清.采用知识树遍历算法的模拟教学及其质量评估.广州化工,2013,41(20):196-198
作者:刘思敏 朱华清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分析
- 下一篇:高职计算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