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服务保障体系探索

时间:2022-11-22 03:09:53

导语:多媒体服务保障体系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媒体服务保障体系探索

摘要: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现状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以软硬件建设和服务保障为切入点,介绍了我校在多媒体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期在多媒体教学建设与服务方面给各位教育技术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服务保障;教学设备;管理模式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及现状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方式和过程,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第一,能够使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关注和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不断增多的矛盾。第三,能够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有效互动。[1][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媒体技术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载体。作为全方位展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主要场所和载体,多媒体教室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的窗口,它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3]目前多媒体服务保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多媒体教室分布在不同的楼宇,由于设备众多、配置各异、使用频繁、维护人员少等诸多原因,故障率较高,已然成为师生反馈问题的一个焦点;第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服务保障的功能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传统的以“计算机+投影”为核心的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如何完善多媒体教学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优质的支持环境与服务,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服务保障体系的确立

多媒体教学服务保障体系主要指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的服务保障条件,涉及软(硬)件的投入建设、为保障多媒体教学提供管理与服务、多媒体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界定。为保障教学服务的系统性、专业性,学校成立了公共教学服务中心,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与服务机构,它承担着全校公用多媒体教学基本保障条件规划与建设,以及教学设备技术保障与专业服务工作的任务。多媒体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为保证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建设与服务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其一,多媒体教学主要服务于师生,最初的需求肯定来源于师生,学校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将师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建而建,不能盲目建设;其二,一定要做好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兼顾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备及技术层面上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核心设备选用统一品牌或必须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避免在短期内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频繁升级而造成较大的资金浪费,同类设备实现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其三,一定要考虑便于管理与维护,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依靠技术来解决,工作人员不能陷入繁杂、重复而又缺少创造性的工作,技术解决不了或者解决成本过高,才考虑通过人、通过管理来弥补。同时,避免陷入利用技术的误区,技术、设备都需要人去维护和使用,采用不恰当或者不成熟的技术,不但浪费钱,而且耗费人力资源。经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集设备智能控制、教学直录播、互动教学、可视化评价、教学视频资源云存储共享、电子监考、教学服务信息(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综合保障服务系统的特色架构。按照功能和业务可以划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教学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系统、未来教室系统、可视化教学评价系统、标准化考场系统、教学信息系统、语音广播系统。这7个子系统在应用中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满足了全校各种类型、层次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需要[5]。为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多媒体教学服务的满意度,我们以“主动服务教育教学”为主线,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维护模式、加强任课教师培训等为着力点,转变以往多媒体教学服务模式,在物力和人力的约束条件下,人、技术、设备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使师生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服务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软硬件建设

(一)教学网络系统。教学专网的建设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数字化、集中化、智能化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对多媒体教学保障环境的建设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整个公共教学区教学网络共有信息点2600多个,承载着可视化多媒体教室、未来教室、IP广播、标准化考场、常态化录播、信息等全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数据交换与传输,接入网络中控、网络摄像机、投影机、计算机、编码器、IP音箱、IP电话、读卡器以及服务器等各类设备2600余件。(二)多媒体教室系统。在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之前,主要采取以普通中控为核心的设备控制模式,实现对某个单独教室内设备的集中管理与控制。该模式下工作人员无法掌握所有教室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当出现并发性故障时,工作人员需要奔波于各个教室之间处理突发故障,顾此失彼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构建了一套以多媒体网络中控为核心的可视化多媒体教室集中管理系统,具备IP语音对讲、设备自助(动)开启、资产管理等特色功能,实时监控所有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运行状况,并将对其集中控制管理,设备远程状态监测、诊断,实现了教学设备的集中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未来教室系统。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需求,我校建设了高清录播教室、微课录制教室、智慧教室等多种新类型教室,构成了我校的未来教室教学系统,为我校探索一流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高清录播教室该录播(教室)系统包括音视频采集系统、图像跟踪定位系统、导播系统、非线性编辑子系统、资源共享系统。采用3机位专业摄像机,可采集教师、学生、全景以及电脑VGA画面,还采用图像定位识别和侦测技术进行自动跟踪教师和学生画面,支持自动录播、人工导播、远程导播等多种录制模式。高清录播教室的建设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和编辑,将学校的优秀课程转化为可共享的精品数字资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手段和方式。2.微课录制教室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6],但对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对微课在“录制场景、专业设备、技术支撑、平台支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如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独立完成。为此学校建设了微课录制室,配备双机位高清摄像机、微课制作主机、无线扩声系统、触控一体机、视频监控屏及室内灯光设备。教师一键即可完成设备、灯光等录制环境开启,可以满足多种授课类型的微视频录制,经后期编辑上传到资源应用平台,完全可以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需求。3.智慧教室(研讨型教室)对教室空间环境进行全新定义与设计,室内空间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装修,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装备取代现有的传统教学装备,固定桌椅变成了灵活多变的可自由拼接桌椅。我校的智慧教室由双轨教学系统、智能交互系统、直录播系统、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灯光及装饰系统等五部分构成。双轨教学系统是一种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课堂教学平台,它除自带传统电子白板的功能外,最突出之处在于其具有双轨展示功能,即通过建立内在的逻辑关联,实现多种教学资源同步双画面呈现,图文并茂,音视频自然跟踪播放,达到促进学习者大脑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激活的目的[7];同时也方便教师按照课堂教学的不同需求,实现基于双轨展示的多种教学模式,如“PPT+板书”“PPT+视频”“PPT+交互活动”等,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智能交互系统是建立在内部无线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交互智能终端(iPad)建立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轻松实现课堂教学中主、客观题的互动应答和交互结果的生动呈现,为教学补救和教学进度调整提供参考。直录播系统的建设标准是每间教室配置3套专业摄像机和跟踪系统,拥有专业级拾音话筒和数字音频处理器,系统集录制、直播、存储、音视频编码、视频资源统一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为同步产生优质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奠定了较好基础,能重现师生学习现场,增强教学效果。设备智能控制系统从教学创新的角度出发,运用物联网技术,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需求,对教室内的设备、灯光、窗帘、空调、新风系统等进行个性化控制,实现一键开启和关闭,使教室设备的使用更人性化、节能化。灯光及装饰系统根据人体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以及直录播环节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对新建智慧教室内的吊顶、墙体、灯光、地板等进行了整体改造;同时,为便于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将室内的固定桌椅改成了可拼接式活动桌椅,改变了传统教室内的生态布局,使教室更明亮、更人性、更时尚、更实用。(四)可视化教学评价系统。为加强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减少教学工作中各种教学事故的发生,实现教师的教风、学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校建设了一个常态化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教室端的变焦摄像机、编码器、拾音器、VGA采集器和后端的录像、存储、数据库、流媒体等服务器集群以及大屏显示系统、教学评价平台构成。系统可实时巡查上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形成了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的视频督查,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也方便学生通过视频回放和下载,共享课堂视频资源,有利于自主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五)标准化考场系统。学校建设了380个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电子考场,包含五大业务系统:考试综合业务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并能够与省级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考务指挥中心互联互通,任何一个考场图像都能传输到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教育考试院。该系统全程服务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课程考试等场景的教室全过程监控与录像,有效防范了各类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了考试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为选拔各类人才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环境。(六)教学信息系统。建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室公告(查询)系统,教学楼大厅电子屏、公众号、手机APP,可以及时为师生传递教室使用信息,师生可以快速了解教室上课及使用情况,方便学生查找自习教室。教室门口安装了智慧班牌,用来显示当前教室状态、课程信息、考试信息、室内实况等。智慧班牌与教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改变传统的课表张贴模式,实时更新教室使用状态。智能考勤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点名的课程考勤方式,通过刷校园卡实时进行课程、班级出勤情况查询,并通过APP实时推送到教师手机里。室内监控摄像机实时接入班牌,教务查课、考试巡考时,只需要刷校园卡即可实时查看教室的情况,免去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一切不必要的影响。(七)语音广播系统。教学区打铃系统是维持和确保课程教学秩序的保障系统之一,同时也是各类考试指令播放的重要渠道。随着课堂教学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的应用,传统的打铃系统根本不能满足各类个性化语音广播的实际需求,如考试期间在不同考场或时间段播放不同语音指令。因此,学校构建了一套基于校园网的IP网络智能语音广播系统,每间教室配备有一只有源智能音箱,构建点到点的语音广播结构,可以轻松实现定时广播、实时广播、任务定制广播、点到点广播、智能分区广播、拨号对讲、寻呼讲话等功能。智能分区广播能实现多音源多套节目同时播放,节目的套数可保证不同的区域在同一时刻收听各自的广播内容,以满足不同教学或考试的需求。

四、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管理与服务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管理存在设备种类多、分布地点散、使用对象广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在教学设备管理方面,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确保教学设备(系统)管理的有序性、完整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学校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使用指南与管理条例》《多媒体教学设备应急保障预案》《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校在核定相关编制时,对于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人员多设定为劳务派遣性的临时编制,由于临时编制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容易出现“招不进、留不住”现象。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新型教育技术和教学装备的不断引进和使用,目前的人员结构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和技术素养上与本职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仅能维持在完成常规设备管理和简单技术维护的水平上,不利于我校整体工作的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不断提高设备智能化管理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坚持“按岗定人、人尽其用”的原则,合理调整了内部人员分工,并发挥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类激励政策导向的辅助作用[8]。同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落实内部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相继开展了系列培训专题活动。另外,力求在学校资金和人事政策方面取得支持,合理调整专业管理队伍配置结构和规模,建设并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支撑有力、保障有序”的专业化保障队伍,有效提升教学设备技术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三)创新多媒体教学设备维护模式。建立、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设备维护保障模式和机制,对提高教学设备技术、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9]为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学校稳步推行了按划定区域进行分区个人承包模式对教学设备进行维保,采用“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此外,与设备供应商与集成商在技术服务层面上进行深度合作,实行了联合服务模式和驻场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模式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与设备供应商的协同合作机制,在有限时间内排除设备出现的复杂性故障,尽快恢复设备正常状态。驻场服务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引进的高新设备和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平台等的维护与检修,采取以驻场服务为主、自行服务为辅的教学设备维护新模式。专业公司选派专门人员常驻现场进行专业维护与检修的有偿性、专业服务模式;学校配备专职人员配合驻场专业人员做好技术辅助工作,了解和学习新的相关专业技能,以便在驻场服务到期后全面接管维护与检修工作。(四)加强任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能不能操作和使用设备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要去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改变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真正利用新的教学设备、技术平台以及各类资源实现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能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仅仅成为一个PPT演示的高级场所。在推进和实施教学信息化和变革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也无可替代,因为教学信息化条件的保障和完善只是一个基础,没有应用则将使前期的建设工作失去意义。传统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操作能力的培训,仅能保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真正要想让多媒体教学系统发挥功能,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一套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培训运行机制,为教师的执行力提供充足动力和必要压力,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使广大任课教师能够将信息、设备、技术、理念、技能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合于教学全过程。

作者:张凯 杨再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