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财务黑洞调查论文
时间:2022-04-06 11:59:00
导语:民企财务黑洞调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以为在年底会“多收三五斗”的某中小企业老板,没想到会失算。在不久前财政部组织的对152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中,该企业由于利润不实,面临被处罚的危险。
这是财政部及驻各地财政监察办事处连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第5年。与往年的例行检查不同的是,本次检查中,民营企业成为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列的财政部重点选取的调查样本。
知情人士直言: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是人为制造的,是装出来的“糊涂”。原因很简单,“账越清楚,违法行为越是一清见底;账越混乱,越好蒙混过关。”
会计“功课”花样繁多利润缩水逃避税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杨涛分析:民营企业财务的最大问题在于整体管理水平的落后。比如部分家族企业和乡镇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一而足。
一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告诉记者: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从主观上分析只有两个,一是夸大利润,例如某些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告;大多数企业更多的是缩小账面利润,从而逃避税收。而达到这两个目的的会计方法总体来讲就是两个:一个是“注水”,一个是“缩水”。
“在技术上较为容易操作的领域在所得税这一块。”新疆一位民营公司会计坦言。由于近年国家加大对增值税的监管,偷漏增值税风险很大,操作也更为复杂,因此在增值税账目上铤而走险的不多。而千方百计将企业从盈利“做”为亏损非常常见,通常的亏损额度掌握在1万元至3万元左右,因为数字较小可以减少税务部门的注意。
该人士对记者详细解释:所得税的基本公式是(收入-成本)×33%=所得税,所以如何降低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成为减少所得税缴纳额度的关键,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会计的基本“功课”。
较为普遍和简单的做法是虚增成本。例如一个只有50人的企业,伪造80人的工资;另外,由于办公用品、礼品、交通费、招待费等都可以被纳入成本,于是在员工中广泛征集各种票据来增大成本也是常用的手法。
更为隐秘和安全的做法是真票假开,这需要在关系较好的企业或个人之间进行。例如,甲方需要17万元的税票来缴纳增值税,但甲的供货方正常渠道下的税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时到账,甲方就会找关系较好的某企业(乙方),在双方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乙凭空开一张17万元的税票给甲方,帮助甲方抵掉当月需缴纳的增值税部分。然后,甲方私下将17万元归还乙方。表面上看,只是17万元一来一往,事实上,甲方不仅将当月的增值税部分冲抵,而且意味着这17万元税票背后100万元的虚设成本费用凭空在账面上发生了,甲方可以少交因此抵消掉的100万元利润所应缴纳的33万元所得税,而乙方也往往可以得到大于17万元的“回报”,可谓“互利互惠”。
杨涛对记者分析,企业借助财务管理漏洞谋求不正当利益的主要手段还有以下几种: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利用一次性所得抬高收入,不记录或不适当地减少负债等。比较典型的如银广夏公司从1998年到2001年期间,累计共记录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0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而郑百文公司上市前曾经采用虚提返利、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方法,虚增利润1908万元,为上市装点门面。
造假违规成本过低会计监管呼唤司法介入
记者一位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朋友承认,针对不同的监管部门,绝大多数企业都有好几本年度财务报表:一本是针对税务部门的,为了减少税额,以亏损或微利为账面特征;一本是供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股东分红的真实账目,是极小范围内的“绝密文件”;此外,报工商的是注册资金全部到位,报股东的账目是盈利,报银行申请贷款的账本是利润丰厚……
这种企业财务“公开的秘密”的直接后果——据相关调查,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完全可信,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完全可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加过数次会计信息检查工作的人士直言:蓄意制造假账的企业,往往进出的账目非常完善,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举报,往往很难在账面上查出问题,因此,会计的监管难度相当大。
业内人士分析:企业造假账的违规成本过低,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相对于动辄几十万元的逃税金额,区区数万甚至几千元的罚款显然不能对造假者构成任何威慑。
此外,中国目前90%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有限责任制,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损失,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
- 上一篇:财务信息门户解决论文
- 下一篇:企业预算控制模式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