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诸多思考论文

时间:2022-04-06 11:49:00

导语:中资银行诸多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资银行诸多思考论文

南京爱立信事件”震动中国银行业

今年春天对于刚刚加入世贸后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并不轻松,3月份突然曝出的“南京爱立信事件”,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引起企业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3月21日,南京。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召开新闻通报会,有关负责人在谈到目前信贷货币市场形势时,列举了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离开交通银行等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申请贷款的例子。据称,其中涉及贷款金额高达19.9亿元。

4月12日,海南博鳌。正在这里出席“亚洲论坛”的央行行长戴相龙第一次对“南京爱立信倒戈风波”做出解释:第一,爱立信总部削减了贷款,所以它(南京爱立信公司)同时削减了在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贷款。第二,由于花旗银行开办了一种新业务,叫作“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中资银行还做不了。

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爱立信与南京熊猫集团联手设立的合资公司,十余年间南京爱立信抓住了中国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机遇,销售收入从最初的每年数亿元一路涨到2001年的135亿元,净利润达到6亿元,成为爱立信公司在亚洲最重要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南京爱立信公司不仅是江苏省的利税大户,也是众多银行争夺的黄金客户。

十几亿元的贷款业务一夜间流向了外资银行决不是一件小事,中资银行的震惊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个优质客户,更主要的是由该事件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对银企关系的反思。

什么是“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南京爱立信事件”的焦点是在“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上。据介绍,为了转移应收账款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南京爱立信公司向中资银行申请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就是由银行买断其应收账款,全部承担信用风险。由于国内保险公司无法对银行买断的应收账款提供债权保险(国际惯例应由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分担此项业务的权利和风险),中资银行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于是爱立信公司就转投承诺提供买断性服务的外资银行。

什么是“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呢?实质上,它是保理业务的一种。保理业务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通俗地说,就是企业把货物或劳务赊销给客户,然后把应收账款的所有权转让给保理商(银行),由保理商(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并向客户收取账款。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对销售商有利的现金、信用证等结算逐年下降,赊销日益盛行。赊销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上升,而通过保理业务,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把应收账款迅速变为现金或银行存款,进行扩大再生产或其它投资,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先机。由于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销售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信用风险问题,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球保理业务量已达5000亿美元。

“爱立信”事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南京爱立信事件”暴露出中资银行在保理业务方面的弱点,同时也反映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整体实力方面的差距。

通过对中外银行的公司理财业务的对比,可以看到它们在业务品种上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别是服务。中资银行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受金融政策和自身条件所限,产品开发乏力,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外资银行则是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点量体裁衣,提供企业所需要的金融产品。

另外,中资银行从事的还大都是存贷等传统业务,新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在9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超过99%。1997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只有69%,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达到31%。其中,结算性服务(结算、信用卡等)收入占21%,管理性服务(保管、等)收入占20%,咨询性服务(财务顾问等)收入占19%,而表外业务(担保、承诺、衍生工具等)收入占39%。我国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限于前两类且极其有限,后两类基本不存在。

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战鼓已经敲响,按照我国承诺的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中国将于入世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尽管距完全开放还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但外资银行凭借着自己的网络优势和综合化服务,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早已向周边地区的客户展开强势营销,向企业和个人开展外汇业务。中资银行应致力解决自身在经营和管理上的问题,推出新产品提升竞争力。一些中资银行的经营观念还很落后,手里有什么业务就机械地提供什么业务,不能按照客户的需求去积极地开发新项目,缺乏qy的竞争产品,甚至有的老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因此,当务之急是及早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以提高中资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