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业史三次投资分析

时间:2022-07-11 10:47:58

导语:黑龙江工业史三次投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黑龙江工业史三次投资分析

1引言

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其近现代工业建设历程丰富,成果显著,为国家迅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黑龙江工业史上的大规模投资开发,有三个历史时期。

2中东铁路的修建与旗地开禁的民族资本投资

20世纪以前,黑龙江地区尚被清政府视为满族龙兴之地,没有开禁,有的只是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旧式作坊,1897年中东铁路动工修建,至1903年建成通车,带来俄罗斯与中国关内人口流入。“中东铁路修筑过程中,曾雇佣20万—30万来自华北地区农户充当苦力。仅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的建筑工人在1900年已达6.5万人,随着铁路和城市建设高潮到来,建筑民工多达17万人。”[1]190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全面开禁,招垦移民。其间中原灾荒,人口流入,据清政府1898年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人口约2000人,到1922年,哈尔滨人口已达38万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移民潮的涌入、交通发展与消费能力的增加促成了外资与民资投建的新式工厂和工坊的发展,包含了酿酒、制糖、卷烟、油坊、面粉食品加工、亚麻纺织等工坊,形成了黑龙江近代工业基础,其中榨油、制粉和酿酒构成了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日俄战争以前,俄国的在华投资5亿多卢布,75%集中在哈尔滨。道胜银行随中东铁路工程队来到哈尔滨,控制金融信贷。据统计,哈尔滨铁路附属地内各种企业1967家,规模较大的几乎均为俄国企业。”[2]移民带来资本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尤其制粉业发展迅猛,生产能力曾居全国第二位。但受到外资兼并收购竞争等影响,随着日本势力的不断渗透,奉系官僚资本、其他民资等又受到日资的垄断和盘剥,至伪满以前,开始走下坡路。总的来说,第一,除车辆厂、船厂、运输类工业和电力、能源产业以外,食品是最主要的,基本没有重化工业。第二,受东北地区消费、移民、战争等因素影响,投资带来的新式工坊不仅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张,更主要在工艺设备、技术和组织上是具有近代工业的雏形的。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政策成为这一时期工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形成黑龙江工业史上的的第一轮开发热潮。

3伪满时期的工业

伪满时期的日企投资形成了黑龙江最初的重化工业,从接手中东铁路开始,由初期的“满铁”到后来分化出的电报、矿业、航空等各行业垄断公司(会社),日资控制了东北,构建了殖民地经济。根据日本1942年提出的五年计划,日资对东北的投资总规模在178亿元左右。仅“日产”的投资规模就达到129亿元。伪满实行经济一体化的管制经济政策:1932年关东军提出经济统制政策,1933年伪满国政府经济建设纲要提出重要产业的军事统制原则,1934年日本内阁通过伪满《经济统制方策要纲》,规定将日满经济作为同一组织体系。1937年的重要产业统制法规定,国家不仅直接投资,而且实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伪满时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齐齐哈尔商户从1939年至1941年倒闭1521户,占原有的63%。[3]但另外,日资除了兼并原有的消费类轻工业外,增加了重化工业,重视工业基础建设。形成了电力、煤炭、化工、水泥、飞机修理等为主的军事重化工业。煤、电、铁、铝等产业产值迅猛增长,伪满后期东北形成重化工业基地。在黑龙江,形成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和齐齐哈尔、鸡西等几个重要的工矿业基地。但殖民地经济在工业布局上是失衡的,日资企业以盘剥、掠夺和消耗为主,重产出不积累,以人力换资源,形成典型的资源掠夺型投资开发。

4中共东北局战后经济的恢复与朝鲜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工业布局

自1945年10月起,中共就派延安、晋绥老区干部到沈阳陆续开展接管工作。恢复必要的军事工业、工矿业、运输业与纺织业。在北满地区加紧恢复一大批工矿企业。战事比较稳定的哈尔滨、佳木斯、鸡西等恢复和建设国营工业。夏秋攻势以后,航、空电子等一批兵工厂陆续内迁至黑龙江,恢复生产以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地缘位置上背靠沙发(苏联),远离前线,一大批辽宁东北局企业北迁至黑龙江,同时,新中国争取国家经济建设的苏联援助与南厂北迁交织在一起。根据作者统计,“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委托设计、装备引进、技术转让(一般是无偿提供)和配套的人才政策,在北满基地基础上建成的重工业项目,在黑龙江完成实施的有22项。这些项目与其他限额以上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4.1从时间上看,苏联援助稍微早于朝鲜战争爆发。早在1949年8月,援华帮助设计的苏联专家就来到中国,志愿军入朝是在1950年10月。南厂北迁就在1950年10月。1950年当年即签订了援助协定并派第二批专家来华指导飞机修理设计工作。1952年8月就中财委编制的“一五”计划征求苏联意见,1953年5月15日签订新一批援华工业项目,就此形成156个重点项目的基本格局。这些项目在“一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至1960年所有黑龙江苏援22项投资均已建成投产。4.2从分类上看,南厂北迁与苏联援助具有交叉关系。这些企业有些是南厂北迁没有接受苏联援助的,有些是援助新建的,有些是援助改扩建的。苏联援助并不仅针对黑龙江,而早期主要是集中北满。而北迁的工厂也并非都接受了苏联的援助,相当一部分工厂比如哈尔滨电机厂都是北迁来的,只是后来才接受苏联援助,参与改扩建工程,哈尔滨轴承厂是1950年瓦房店轴承厂北迁的,1957年开工的苏联援助的扩建项目。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苏联援助被朝鲜战争打断,改为北迁新建的,如北满特钢,本是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前就确定的援建项目,是应中方要求苏联帮助建设的本溪二钢厂,尚未投建之时决定北迁,选址在富拉尔基。北迁的有些企业并没有接受苏联援助,有一些仅仅是技术援助或者列入限额以上工业项目,比如大庆油田、鸡西矿务局等。而苏联援助的也并不局限于纯重工业类项目,比如友谊农场、佳木斯造纸厂等。而有些工业项目的确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实现了从无到有,比如特钢、中国一重和101有色金属制造等。总的来说,解放战争与朝鲜战争环境下,依托苏联援助的新中国工业布局促成了又一轮黑龙江工业投资。

5结论

黑龙江工业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工业投资,均使用了外资,都配合了一定的人口政策,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形势,且都受到国际形势深刻影响,第一次投资建设了铁路矿业等基础设施,第二次投资实现了重工业的从无到有,第三次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今天黑龙江的工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人口卷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关蕾.清末至日伪时期哈尔滨酿酒业发展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姜念东.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吴冠男 单位:哈尔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