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10-13 02:44:34

导语: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

自1999年中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考参与人数和录取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因此应届毕业生人数也存在着逐年递增的情况,大学生就业总体上来看呈现出需求增大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转型,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较大的变化,对劳动力的个人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分析与对比中国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1.大学生劳动供给基数大且逐年递增

1999年,全国大学生参与高考人数仅为288万人,录取率56%。2008年,中国高考参与人数达到实行高校扩招以来的最高,参考人数1050万人,为1999年的3.65倍。伴随着参考人数和录取率的增长,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27人,预计2015年也将会有近70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2.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偏低

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工资待遇以及离职率等方面。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呈现出中等偏低的状况,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为56%,基本上与2012年55%持平。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只有69%。近年来大学生工资待遇走低,据相关报告显示,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048元,其中本科毕业生3366元,而高等教育成本却不断上升。同时,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而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据《经济日报》显示65%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仅9.3%的大学生能坚持两年以上。

3.就业结构不平衡,供需矛盾显著

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供给总量绝对大于需求量而造成的供给过剩,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和供需矛盾显著。就业结构的不平衡主要是学历和专业结构的不平衡,大学毕业生人数和考研人数持续增长,大专人数持续降低。与此同时,根据《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已有数据显示,工科类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学和管理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主要为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根据已有研究显示,我国高端和低端人才的招聘难度大,但是终端人才的供给严重的大于需求。并且多数大学生比较偏好国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门。从地理区位上来看,多数人愿意前往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供给过多的状况,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城乡劳动供给差异也较为显著。

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根据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衡量。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的描述到,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可以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

1.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在职培训活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的活动、劳动力迁移。总的来说,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处于整体偏低的状态。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364.72亿元,比上年的27695.97亿元增长9.64%,占GDP4.3%。美国的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保持在占DGP7%左右,而美国的GDP几乎是中国的3倍多。与此同时,个人教育需求难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在职培训投入少,目标不明。按照2011年之前的数据显示,在对28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中,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2.2%(职工人均教育经费仅49.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很多培训目标不明,其突出表现为大量的培训内容无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无明显的作用,存在着大量资源浪费的情况。劳动力流动量大,但是发展受限。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健全、行业限制以及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形成,大量流动的劳动力发展受到了限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

2.中国大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指作为个体的人为了接受各种教育而由家庭和本人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基础教育投资、技能培训投资两个大的方面,同时着两个方面有存在着一些具体的详细内容。目前大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①结构性差异明显。通过对近2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发现,不同地区、院校、专业、年级的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呈现出来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11”“985”高校高于一般高校、非理工类专业高于理工类专业等特点。同时,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即大一和大四年级的人力资本投资总体数量低于大二、大三年级。②投资总量偏少、两极分化明显。中国大学生的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绝大多数都为基础教育投资,虽然中国教育经费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4%,但是还是为学生减免了部分的费用。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技能培训投资所占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较小,在近对近2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人均仅仅占到了月生活费的12%。并且不同水平的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综合排名在前10%的学生高出了综合排名后10%学生近34%。③投资的范围单一,目前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教育投资,缺乏技能投资,而且很多学生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忽略了未来收益,投资仅仅局限于“眼下”。④人力资本含量偏低,缺乏实用性。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速度与日俱增,知识、技能更新迅速,对于劳动者的要求越来也高,但是高校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与知识更新速度。所以,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和技能存量低,并且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由于中国大量高校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不少专业所学内容相似度较高,出现了大量的浪费,且与实际所需相差较大。3.大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对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关乎个人的终生收益。然而,从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来看,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且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低。以上问题的造成是多方面的,国家教育投资的偏低、高校教育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以及学生本人无法正确进行合理投资都加深了上述问题。并且大学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对于其能否顺利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影响重大,解决大学的就业问题最主要的方面是学生方面,而学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有对其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就业状况,其实也体现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谢小青(2007)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促进》中提到,个人就业能力决定于个人的特征,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这些个人特征的形成决定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因而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着个人就业能力。所以,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加其人力资本含有量,同时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次是人力资本含量与职业素质模型的匹配度对于就业供需的影响。劳动力的供需,不仅仅是供给绝对数量与需求绝对数量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例如,目前劳动力市场呈现的结构化供需矛盾即高、中、低三个层次人才出现招聘难易难的特点,就是因为大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无法与高端以及低端的职业素质模型相匹配,而所具备中端人才所需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者偏多。

四、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伴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提升,该问题越发的显著,“毕业即失业”现象也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群体中最大的一部分,其严竣的就业形势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缓解该问题,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就业主体学生这一根本因素上进行解决。因此,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出发,文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如下建议:

1.提升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主动性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大层面上其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此,中国学生的相似度极高,缺乏特点,而且存在着发展滞后。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素质能力多方面发展,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对自己进行投资,不仅仅完成国家和所要求的投资,还需要利用大学阶段充足的时间进一步的完善自我,提升就业能力,符合社会需求。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

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造成的就业困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盲目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投资浪费,并且无法提升其就业能力,不利于就业。所以,大学生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适合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通过合理的规划,对自身进行有效地人力资本投资,提升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存量。

作者:王紫 夏烨春 单位:北京信息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