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工业投资推进经济发展

时间:2022-08-29 11:04:19

导语:增强工业投资推进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增强工业投资推进经济发展

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地区国民经济的根基。以工业投入为主的实体经济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结构。在大力倡导做实业的当前,如何加强工业有效投入,从根本上扭转工业有效投入不足的不良倾向,对浙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工业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处于不断提升发展过程之中,但依然存在明显不足。规模排名节节后退。2006年和2010年,全省工业投资规模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四位、第八位,呈现出节节后退的态势,并开始明显落后于经济总量第四位的排名。“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额19620亿元,仅为山东的47%、江苏的70%、河南的79%和广东的97%。工业投资规模相对兄弟省市低,关键是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速9.7%,分别比河南、江苏、山东、广东低23.4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42.2%下降到2010年的37.2%。投资结构持续固化。多年来,工业投资仍主要围绕纺织、轻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扩张,投资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除了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得到较快甚至过热的扩张外,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严重缺乏。2006年,全省工业投资额前十大行业分别为电力、纺织业、化学、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专用设备,2010年新增非金属矿物,替代了纺织服装,其余行业排序仅略有不同。而同期的江苏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重点,聚焦政策、加大力度,形成合力进行重点扶持,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江苏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88.3亿元,占当年工业投资的比重已高达26.7%。

投资效果明显落后。工业投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上。从2006年到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分别为2.52、2.29和2.66,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低0.31、0.42和0.26。从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兄弟省市横向相比看,浙江滞后两年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小,2008年浙江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两年)仅为广东的51.8%、江苏的68.2%、山东的95%。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本质上,浙江工业投资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于工业经济母体自身内在的素质性、结构性和资源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首先是大量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自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也没有根本改变。其次是浙江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等原材料工业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是土地、能源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其中工业用地的制约作用尤为突出。从全省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看,自2007年以来工业投资规划用地面积增长缓慢,从3.52亿平方米增长到3.7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仅为2.2%;从实际征用和购置土地面积看,2006年以来处于下降状态,从2006年的7262万平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5771万平方米,年均下降5.6%。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浙江工业用地极为紧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明确工业投资重点方向

“十二五”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发展既要承担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任,又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再创浙江工业发展新优势,为实体经济大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投资领域上,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迎合世界技术革命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以形成浙江经济新增长点,尤其要重点投资和发展省政府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和资本三种手段改造、提升一批浙江“有文化、有历史、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特点,打破制度性障碍,突破“弹簧门”和“玻璃门”,引导民间资本重点投资矿产资源、能源、生产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投资规模上,要更加注重加快扩张。

短期看,工业投资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没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工业经济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产出和发展。要抓住三大国家战略等重大战略机遇,尽快制订出台鼓励工业投资的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工业投资的扶持力度,保证工业投资总量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上,要更加注重软性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加快工业的硬性投入,通过土地指标倾斜、信贷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扶持等途径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更要注重软性投入,切实加大人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大购买品牌、企业重组、营销网络等市场开发性的投入,提高投资有效性。投资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内涵集约。以切实提高投资项目效益为核心,增强工业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投资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联合并购等各种间接投资方式,实现投资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投资管理上,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引导浙江高度活跃的民间资本进入新准入领域投资,实现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推进投资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效能。

切实优化工业投资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工业有效投资,重点是要优化投资环境、调整投资结构和加强要素保障,增强工业投资的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优化投资环境。一是优化配套服务。深化以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审批环节,完善项目的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积极采取旁听、听证、网上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群众参与程度。二是夯实落地基础,不断优化工业投资的硬件环境。要加快推进浙江交通运输服务、能源供应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的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准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优化工业园区布局。

调整投资结构。一是加强投资引导,制订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加强工业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并及时做出准确、适度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健全投资信息制度,建立判断产能过剩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系统,及时对产能过剩产业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信息等。二是突出投资重点,优先引入和实施能助推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产业链补链项目以及上市企业募投项目等优质项目。三是转变投资方式。深入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整合、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并购弱势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加快发展一批知识密集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开展差异化投资。四是推进技术进步,推进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在制造业中的广泛使用,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重点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医药、建材、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要素保障。一是加强用地保障。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积极开展滩涂围垦造地、低丘缓坡改造用地、土地整理、复垦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加工业用地的供给。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在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等区域加快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挖掘工业建设用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支持企业开展“零土地”招商和“零增地”技改。优化工业建设用地管理,在实行土地招拍挂的基础上,把土地供给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优先向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率高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配置土地。二是加大资金支持。改变“补贴一点、贴息一点、奖励一点”的传统扶持手段,以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创新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加强政银企对接,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各类基金组织,推广高科技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金融保险,采用保险方式分散科技项目投资风险。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吸引在外浙商回归反哺,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工业投资领域。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和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留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专利和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创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四是优化能源供应。优化电力结构和提高运行效率,加大电力、热力等能源保障力度。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大节能降耗投入,重点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为优质工业投资项目腾出能源和环境指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