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贸易关系对我国的启发

时间:2022-09-18 05:19:00

导语:投资与贸易关系对我国的启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投资与贸易关系对我国的启发

一、投资与贸易的传统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最初原因是规避国际贸易中的诸多壁垒。二战以后,各个国家为发展或保护本国经济设立关税,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设厂生产,目的是为了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制作用,形成关税引致的投资。这种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来代替商品的国际间流动。

20世纪50年代Mundell建立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所揭示的是,如果直接投资厂商通过实施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传统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也提出,国际间生产要素自由化流动将加剧国际贸易的萎缩。由此,至今仍有多人担心国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衰败而抵制投资自由化政策。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补关系与创造效应。二者互补和创造效应主要是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在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扩大贸易的规模。现实中制造行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才等的流动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贸易替代效应。

在实证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基础上,日本小岛清教授在1978年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思想的推论之一为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亦即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应发生于国内处于劣势,东道国尚具有相对优势或潜在相对优势的产业。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了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果,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国际分工导致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使得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国际贸易量的扩大;二是利润最大化动机使跨国公司不断在海外投资兴建、扩建、并购企业,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

二、投资与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新贸易理论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冲击,两大理论体系之间出现了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一般来讲,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效应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贸易替代效应的表现正在弱化。

(2)贸易创造效应。从投资国的角度来讲,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导致资本货物、中间投入物和技术与服务的出口,而这种中间产品出口的增加足以抵制制成品出口的减少,从而会促进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近几年,发达国家相互直接投资和贸易的趋势加强,国际投资的地理流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流向的相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创造效应。

(3)贸易互补效应。内部化理论可以充分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跨国投资和内部化交易可以使外部化的市场成本内部化,从而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提高投资国与东道国的贸易规模。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动的结果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家贸易的模式与格局,产业之间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模式被打破,国际贸易模式已经明显向产业内部贸易和企业内贸易模式转变。

(4)市场扩张效应。外国直接投资的发生,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东道国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加深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使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从而扩大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规模。

三、投资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我国投资与贸易关系现状。我国境外投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7360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10亿美元;从我国境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上看,截至2003年上半年,我国贸易型投资无论从数量还是投资金额上都占据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半壁江山。但是基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初级阶段,我国缺乏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实质要件,其投资和贸易关系主要表现为互补效应。

(二)我国投资与贸易关系的发展前景。从发展前景来看,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对外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表现在:第一,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等重要行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对中国企业是挑战也是契机。入世后,中国企业必须熟知国际市场规则,制订长远战略,整合结构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寻找发展机会。最后,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采取的策略。对外直接投资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策略必须“对症下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平均规模160.6万美元,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产业大多集中在贸易领域,非贸易型投资明显不足,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加工制造业。

2、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由于缺乏政府发展规划,企业对外投动机不明,随意性较强。部分国有企业受产权问题困扰,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3、企业资金、人才、信息的缺乏导致海外直接投资的失败。我国国有银行尚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在投资管理上的失效;信息渠道不畅导致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了解与把握欠缺,战略失败。

4、政府审批制度繁琐复杂,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欠缺制约了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审批制度的繁琐复杂导致投资最佳时机的丧失;同时政府缺乏对海外企业的辅导和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尚未形成配套法律法规框架来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等。

(四)建议与对策

1、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继续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从利于企业及时把握投资商机的角度设立相关审批内容,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组建专门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指导;改革外汇收付办法,允许企业内部合理调配使用自有外汇;充分考虑企业境外经营的独有特点,适当延长出口退税的外汇核销期等;为企业提供信息充分交流的平台;加强和完善海外投资的立法,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等。

2、从企业的角度上讲,进行海外投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投资规则,注意国际市场的动态,特别是对于关税壁垒的规避。对输入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地方政府的开放度、优惠政策、产品市场的开放度等进行准确掌握。

2企业要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引进技术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三可以为扩大投资规模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要尽量缩短投资回收周期。由于货币具有时间成本,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大投资的资本,所以企业在制定投资战略的时候要尽量缩短投资回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