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园风险投资的问题与战略

时间:2022-09-18 04:55:00

导语:农科园风险投资的问题与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科园风险投资的问题与战略

一、现状:

(一)特点:

1.领导重视与扶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京郊农业现代化发展,市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市政府设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协调指导小组,各区县也组建了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市园区协调指导小组领导下,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并提供科技服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按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聘用,并实行定期调换,以保证管理队伍精干、高效,市政府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有较大规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北京市农委统计,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和高效农业区,其中市级30个,区(县)级401个,总投资50多亿元,占地规模15.1千公顷。在30个市级园区中,采用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已形成政府、上市企业、国企、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农业科技专业户、农业科研院校投资为主体的产权明晰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其中,较大的园区有投资累计超过15亿元以上的小汤山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它既含有上市的中国蓝田总公司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的国际高科技农业蓝田园区、也包括农业部农垦公司、北京市农林各局、昌平区政府所属机构建立的现代农业企业;与之类似的园区还有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由十一家国有和集体企业组成的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开始投入3.5亿元建立的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有有个人投资上亿元的具有年出栏20万头“绿健”现代化养猪场等。

3.各园区以引进国外现代设施和新品种为主要内容,发展高科技农业。

全市各园区都定位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兴建大量性能优良的保护地生产设施为标志,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日光温室群,还有从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引进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目前,北京引进的国外电脑调控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已达到100公顷左右,。目前各园区的产业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优良种苗生产、无公害工厂化蔬菜栽培、花卉与果树种植、三高农业、特种动物养殖、观光农业以及生物制药等。各园区还建有配套的园艺产品保鲜贮藏库和精加工车间,设施条件基本具备接受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园区管理委员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朝来农艺园现有26栋普通日光温室,5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1999年又新建一栋面积为4ha的荷兰智能型连栋温室,生产的特菜产品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直销大中超市、政府食堂和宾馆饭店。

4.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北京市的大部分园区都寻求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都在设法提高员工素质。它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如北京锦绣大地公司从成立起就积极招聘科技人才,到2000年为止,已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现有员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员116人,占员工总数的50.2%,科技人员中博士、硕士有10余名。1999年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5.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社会效益明显。

由于北京的气候条件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耗能较大;北京的农产品劳动力生产成本高,而农产品售价又较低;受政府行为影响大;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各园区比较重视发挥园区的展示、精品生产、休闲观光功能,力图形成自己的特点,社会效益明显。

6.北京有相当一部分园区管理已企业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已与国际接轨。

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和大型农业企业,比较注重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园区工作。不但使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也现代化。

7.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现代园区狠抓农业科技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北京市政府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中,把农业科研当作科技进步的源泉、推进科技革命的核心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措施,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中试和开发,增强科技术储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攻关22项,开发新项目56个。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的上档升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温室工程,转化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二是重点推广10项农业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三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种植业结构消费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如粮食作物小麦京411,京冬8号、中优9507、高赖氨酸玉米、甜玉米、紫玉米,爆裂玉米,早稻247号、巴西陆稻,以及蔬菜和水果新品种,如樱桃番茄、太空五彩椒、太空茄、泰国胡芦、帝王菜、红叶生菜、日本色翅瓜、门头沟的京白梨、密山的鹤首瓜、顺义的新世纪梨等。

8.各园区比较重视一产与二产、三产的结合,互相推动,发挥产业的互作效应。

有相当一批现代园区在建立一批现代农业设施的同时,也建立一批相当数量的别墅,进行房地产开发,使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使园区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种作用,发挥园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此外,一些大型的园区开始注意发挥园区的技术市场功能,。如锦绣大地园区积极承担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博览会和技术市场交易会、学术交流会,以技术的“制高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二、园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园区缺乏总体规划,有一部分园区定位不准或重复,示范的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京郊各区县及其所属乡镇政府都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看作热点发展项目,但对建设此类园区的目的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的理解,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园区的规划和布局上全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实际,竞相攀高,贪大求洋。大部分园区都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造价高昂的现代化农业设施,然而在引进这些设施时,对北京的经济状况和气候特点缺乏充分研究,对这类温室在北京推广应用的可能性缺乏正确的预测。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产出的效益却较低。有的园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脱离实际,具体实施方案很不完善。

(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

从已建成的园区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建设项目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产业结构雷同。几乎所有的园区都建有大面积的日光温室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这些温室无疑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农业科技可示范的项目很多,如果各园区都把温室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不仅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面狭窄,而且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尤其是重复引进国外智能型温室。在产业结构上,园区普遍缺乏有特色、有竞争实力的产品,目前,大部分园区都把产业重点放在特种蔬菜生产,这很不利于它们在市场上求生存和发展。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它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杀价。当产品供过于求,特菜也不“特”了。如樱桃番茄,正常情况下,平均价格为10元/kg,前两年因种的太多了,市场滞销,价格曾一度降至2元/kg。

(三)园区建设选项不准

有相当一部分园区建设选项不是根据京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它们示范的高新技术往往游离于京郊农民和农村经济之外。园区无法发挥其示范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更无法让京郊农民接受、消化这些现代农业科技,并以此提高生产力。

(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本市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虽然其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园区的运行未能遵循市场机制,受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很大,县、乡政府直接委派干部常住园区,参与园区的决策工作,但他们并不属于园区的工作人员。园区作为现代农业企业,其生产却未能以市场为导向。往往只是我生产什么卖什么,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五)重展示,轻实效

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存在一种现象,即重展示、轻实效。现代农业科技园是人们探索京郊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演场地,勿庸质疑,它有窗口的作用,而且不少园区还有接待游客的功能。然而,园区的根本目的不在展示,而在探索。现在多数园区把精力和工作重点都花在园区的展示上,似乎把一些外型好看,造价高昂的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建起来了,农业就自然会迅猛发展。对如何利用园区的先进设施给园区创造良好的效益,则想得很少,或想不到点子上。有的园区设施远远超出目前京郊农村和农民所能接受的程度,成了中看不中学的形象工程。

(六)缺乏配套管理体系

目前各园区对生产中的管理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加上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生产技术,因而产品质量普遍比较好,如它们生产的特种蔬菜产品一般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但有的园区产前和产后服务与管理工作还很脱节。产前对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计划何时投放市场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产后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考虑很少。虽然多数园区都建有产品贮藏加工车间,但目前主要只是做一些蔬菜、果品的临时贮藏和蔬菜净菜包装工作,农产品的产后深加工工作亟待加强。

(七)硬件建设多,软件建设少

从各园区的调查结果看出,它们在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很大,有成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群,有智能型日光温室,有配套的产品贮藏加工车间、办公区、休闲观光区,园区外有隔离墙,内部水泥路平整,纵横交错。从硬件看,已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特征,然后,园区的软件建设却很滞后。这一方面表现在员工素质上,有些园区(县级以下)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而生产者文化素质更是普遍偏低,一般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信息网络建设上。网络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有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还没着手开展信息网络建设,这使园区很被动,既难以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也难以把握市场。

(八)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体系

总体上,本市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在重视依托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多数园区还专门聘请了一些资深而有成效的科研人员当顾问。但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对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园区在建设初期对农业科教单位的依托关系还比较强,当园区投入运营后,这种关系无形中被淡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作后盾,园区很难生产出独具特色,并在市场中极有竞争力的产品,园区作为现代企业,也就难以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立足。即便当前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必然缺乏后劲。当市场变化时,难免措手不及。

三、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建立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宏观协调工作,建议由北京市科委、农委、教委、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一个相应的办公室或例会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下设大田种植、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果木林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土肥栽培、植保防疫、农业项目评估等9个分组。编制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二)做好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农业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建立一些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基地。

第三,建园注重适当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

(三)明确农业科技园的主攻方向。

农业科技园建设,要紧密围绕21世纪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农业技术产品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和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目标,立足北京的高科技优势,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和配置园区的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农业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宽松的环境,形成适应北京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成为教育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促进北京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

农业科技园主要在三个对接上狠下功夫。一是做好科技的对接,使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与干家万户的农民进行对接。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做到新产品先到园区试验,新技术先在园区推行,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二是做好信息的对接,通过农业科技园的信息传播,使农业信息与分散的农户进行对接。一方面,搞好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园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中心、交流中心,通过接受信息咨询、印刷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训服务。园区科技人员要建立完善巡回指导服务制度,及时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农民到示范园区学技术、学实际操作,把示范园办成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田间学校”。三是做好市场对接,使干变万化的市场与农户对接,农业科技园区应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五)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在选择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如科技示范项目的示范性、风险性、带动性和产业关联性。一是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二是优先选择能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强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三是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广、使用成本低、吸收劳动力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四是优先选择能利用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劳动力就业、产品有广阔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的项目。目前,北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首选项目有: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高新技术。

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设施园艺及现代化集约种养殖技术。

生物疫药与生物农药技术。

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高效低污染复合生态肥料技术。

动物胚胎移植技术。

饲料添加剂技术。

农业信息及网络技术。

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技术。

(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园稳步发展。

北京农业科技园区除享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外,同时从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1.农业科技园在平等竞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先承担北京重大农业科技中试、推广计划项目,北京各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园参与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2.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北京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享受北京高新技

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3.放宽经营政策:如经营种子、种苗、配合饲料、加工产品、农牧机具等。

4.在投资、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对北京指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产品投产之日起免征3-5年的增值税,对出口创汇的免征5-10年增值税,允许企业提出25-30%前利润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不作为当年的纳税基数。

5.农业科技园在其技术成果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凡能形成相当创

汇能力的,按照北京有关规定,优先给予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七)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创新。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也可以是“民间兴办型”,还可以是“民办官助型”,甚至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建立具有“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今后应采取有效政策积极发展民间兴办和民办官助类型的科技园区,以调动社会各个层次大力兴办农业科技园区的积极性。

(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园能否正常运作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否能形成,关键在于必须拥有一批能吸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北京市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有利于科研人员有序流动,公平竞争,相互协作。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创办经济实体、科技企业,加速科技体制和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农业科技园创办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探索设立“技术股”、“创业股”,在分配制度上要“加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可采取特殊贡献“分红”、特殊津贴、年薪制及利润分成等办法。还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农业科技园或同农业科技园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办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九)加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1)尽快建立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园区管理方法。

(2)加强园区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论证工作。

(3)把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落到实处。

(4)北京市应建立农业科技园区考核监督机制,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牌子应可以流动。

(5)尽快建立农业园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国内外、市内外、区内外与园区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

(十)加强农业立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按照北京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规划,尽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技术推广体系及相关政策、奖惩等规章制度和安全防卫、保密、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北京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北京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农业科技园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形成有利于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和发展的开发环境和激励机制。

(十一)加强技术力量的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一是对没有强有力技术依托的企业,应限制其入园立项。二是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采用高工资、高津贴等手段,吸引高科持人才人园,对于园区紧缺的人才,可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公开进行招聘。同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员、根据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到园区做兼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三是进行产权体制改革,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技术成果入股,吸引科技成果主动进入园区企业进行开发。四是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开发应用性技术的资金投入,园区内的企业用于应用性技术开发的经费比例不低于企业收入5%。五是加强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即可利用现有的农业高等院校为农业科技园区代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也可通过多种途经培养农业科技园区急需的管理人才,还可通过农校、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形成造就一批农民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