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协调解决经济增长失衡论文
时间:2022-05-21 04:31:00
导语:促进协调解决经济增长失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扩大内需应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得到大力提升;扩大内需应将缩小贫富差距纳入宏观布局;扩大内需应把搞活中小企业作为关键着力点;扩大内需应与促进降耗环保工程建设并行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风暴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投资与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面、相对于投资与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把攻克当前困难与追求长远效果结合起来运作、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目标、实现分配权力平等,包括起点机会平等和过程参与平等、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市场力量、扩大内需的直接目的是保经济持续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防衰退、促就业、保民生是当前第一要务。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立足长远,追求更大战略利益,则须以促进协调发展为基轴,着力解决好经济增长中的各种失衡问题。这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切实保证。
【关键词】中小企业扩大内需贫富差距消费需求节能环保
正当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开始进入调整期时,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风暴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面对各种新旧矛盾集结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举措。这对纾缓困难、防止经济衰退无疑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我国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乃经济长期高速运行内在比例关系失衡的集中反映。故扩大内需,借助需求总量的扩张,切实调整好发展中主要经济社会关系至为重要。有鉴于此,以下四个方面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扩大内需应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得到大力提升
投资与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面,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首先要处理好的重要经济关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投资活动的根本目的无不是满足消费需求。依据这一原理,投资以消费为中心,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保持协调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铁定原则。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需求增长中,大多数年份投资需求的增长都远高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拉动最为强劲,相对于投资与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2009年1月20日,中国经济导报载文登载了一组教据,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1978年与2007年均为39.4%。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倾向。这种经济增长格局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使高投入、高耗费、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改变;二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过剩的生产品只得向海外寻找市场,势必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而这两大问题都可能形成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梗阻。
为应对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确保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应实行以提升消费率为基点的扩大内需政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在这九字方针中,“调结构”是切入点,而“调结构”首先应调整投资率与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分配结构,把提振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多年来,举国上下集中资金搞建设,我国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今也该作一个战略性调整,使公共资金的基建投资率大幅降低,实现社会经济运行主要由生产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并行驱动的转型。既促使社会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生产及生活的共同外部条件,以缓解公共建设资金的紧张;又切实缩小消费与投资在增长中所形成的差距,同时填补因世界性经济衰退而失去的那部分订单,吸收外需持续减少而形成的过剩需求。从而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促使国内经济尽快复苏。
根据我国国情,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把攻克当前困难与追求长远效果结合起来运作,并将切入点放在消费模型金字塔的中低层,即占人口绝大比重的消费群体,使人们有钱消费,有钱敢于消费,敢于借钱消费,着力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为此,应考虑提高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尤其要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给优抚对象、低收入者、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增加生活费补贴,以提高社会有效消费需求;对生产经营民生消费品的企业实行减税,以推动降价,鼓励消费。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拓展商业保险市场,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保险产品,让居民统筹安排好一生的消费;要加强商品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以刺激消费。要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从长远应把“藏富于民”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战略,改变我国国民财富分配结构,使居民财富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同时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按年征收综合个人所得税,以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等减税措施,实现国民财富由财政收益向居民收入的转化。通过上述措施,来提高最终消费率,使消费与生产投资形成协调的比例关系,既减少历史性消费欠账,改善民生,普遍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最直接和最持久的拉动力量。
二、扩大内需应将缩小贫富差距纳入宏观布局
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目标,也是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战略任务。国家发改委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年度报告》显示:2000—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5倍上升至9.2倍,行业最高人均工资与行业最低人均工资之比由2.63倍提高到4.88倍(若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行业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已达10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由1:2.79扩大到1:3.22。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还会消蚀广大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同时,贫富差距拉大对扩大消费、提高社会消费的经济贡献率十分不利。因为少数富人集中了大多数财富,虽然他们也能带动消费,但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其对消费的贡献会下降;而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其消费倾向大大高于富人,却因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难以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另外,受多层次消费水平的制约,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将使生产力布局难以达到最优,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为此,扩大内需应把控制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纳入战略规划,在扩大内需的决策上体现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关注公平的原则,使扩大内需成为保经济增长与缩小贫富差距的粘合剂。
“没有天生的穷人”。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既要进一步破除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非合理的二元体制安排,实现分配权力平等,包括起点机会平等和过程参与平等;又要利用非市场方式对市场机制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状况进行有效地调节,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以更多地补偿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不足。
扩大内需应切实发挥在分配方面的协调功能,给最广大民众带去更多公平利益。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倾斜,把中央政府所规划的在今明两年集中投入的公共资金以及所动员的社会资金,较多地分流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加快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这些地区的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同时,吸引外部资源流入和更多企业尤其是产业群迁入,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提升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共同进步,使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在总体布局上,应考虑将扩大内需安排用于投资的公共资金,更多用作扩大社会民生需求,如增大文化教育、公共生活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安全体系以及解困房、廉租房等方面的投入,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安排用于消费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作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社会贫弱群体享受更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使低收入者和无经济来源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从而把社会各阶层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并为广大民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使扩大内需的过程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
三、扩大内需应把搞活中小企业作为关键着力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户,达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专利产品中67%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完成的,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50%的税收是中小企业上缴的。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市场力量。当前,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搞活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应当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经改制后大多属于私有企业。尽管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但因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远未落实到位,较之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和申请政策性项目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据调查报道,全国中小企业生存年限一般超不过5年,平均寿命仅2.9年。中小企业数量频繁减少,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失业人口增加,而且也降低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由于中小企业70%是流通企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下游,惟有中小企业搞活了,才能激活上游企业和大型企业,促使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回暖。我们不能再片面强调“抓大放小”,对企业应实行平等保护政策。要像刺激股市、房市一样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使扩大内需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生态的助推器,以形成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错位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扩大内需的大战略下,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措施化,并着力提高执行力和监控力。为扶肋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随时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经常倾听中小企业的呼声,及时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作一次“体检”排队。对那些诚信度高、经营项目市场需求看好、能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企业,在投资、财税及金融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应通过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介入政策性项目开发,以扶肋中小企业开拓更广阔市场;应考虑对中小企业免征1—2年的所得税,使其充实自有资本,以扩大经营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近些年来经营业绩突出、并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应准其发行企业债券,以弥补内源资金的不足。对管理规范,持续经营效益好,且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中小企业,应鼓励它们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为现代企业,促使其做大做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担保公司的发展,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金创造良好条件。各大银行应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部,尽可能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又扩大银行自身经营业务。可以认为,随着上述一揽子措施的全面上路,中小企业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
四、扩大内需应与促进降耗环保工程建设并行
扩大内需的直接目的是保经济持续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前提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过去较长时期里,一些地方未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总以为自然资源无处不有,取之不竭,在提升经济业绩的背后付出了透支资源和自然生态严重退化的巨大代价。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许多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都处于紧缺状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并持续推动生态革命进程。
当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务必强调安全效益,把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防止突击花钱,盲目投资,形成又一个短线操作的“”,警惕因急功近利为进入另一个高速增长而陷入“污染”怪圈。必须从长远入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科学、协调、可持续的经济调控理念。切实处理好保增长与降耗减排之间的关系,把扩大内需与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要通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益。
以扩大内需为契机,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关系。必须推行资源安全防护战略,健全和完善资源法规制度,形成资源利用“红线”,控制资源用量,限制“三废”排放总量,规定资源利用达标率。在扩大内需新上项目的审批上,严禁放宽条件降低要求,避免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项目再扩大规模。对各类保护区和主要生态功能区的项目严加控制;对耗能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重已亮黄牌的制造企业加强监管,在规定时限内不达标者坚决淘汰。扩大内需应使必要的公共资金分流于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为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基础条件;要努力突破制约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的技术瓶颈,加大该方面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投入,提升降耗环保科研能力和环境监测能力;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节能循环控制”技术,选择有示范意义的产业给予重点支持,以发挥引路作用。在财税金融政策上,要扶优助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积极采用降耗环保替代技术,帮肋制造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以促进绿色制造产业的发展。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使命。应当吸纳公共智慧,引入公共监督,扎实推进,不断扩大成果。
扩大内需作为提振经济的“驱动器”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肩负着现实所赋于的多重任务,既要作解决当务之急之谋划,更要把协调各类经济社会关系纳入总体考量,为实现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研究,2007(7).
[2]吴敬琏: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09-01-20.
[3]汪伟: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N].新民周刊,2008-12-22.
[4]李培林等:中国网民对两会热点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09-03-07.
- 上一篇:区退管办年度工作总结
- 下一篇:中学创建无烟学校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