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性质所有权说阐述

时间:2022-12-02 03:10:00

导语:股权性质所有权说阐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股权性质所有权说阐述

一、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观点简述股权是股东权利的简称,是股东基于出资而对公司享有的一定的权利,我国《公司法》也对于股东权利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股东享有表决权,选举和被选举权,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等。但是就股权的性质而言,在学说上却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股权性质所有权说,债权说,社员权说,股东地位说,独立新型权利说等等。但限于本文篇幅所限,仅对股权性质所有权说加以简要的陈述并评析。

持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学者认为股权属于物权中的所有权,是股东对其投人公司的财产所享有的支配权,在公司中并存着两个所有权,即股东享有所有权,公司法人也享有所有权,可称之为“所有权的二重结构”。股东认缴出资、持有股份并不是对股东所有权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和实现所有权。同时持此观点的学者也认识到所有权性质的股权与民法中典型的所有权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所有权中支配权是一种直接支配权,而具有所有权性质的股权则是一种间接支配权,由股东授权董事会对财产行使权利,本质上使得所有权的权能与所有权本身相分离。同时所有权的客体为有形物,股权的客体为公司。

二、对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简要评析就股权性质所有权说而言,其观点本质上是承认股东对其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笔者认为此种学说观点存在以下难以逾越的理论障碍:

首先,股权性质所有权说其实是在否认了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在股东出资之后,其出资财产都已经进行了财产转移。

例如,货币财产需要实际的出资,而非货币财产性权利则需要进行财产权利移转的登记。因此,实际出资财产或者财产权利的所有权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承认公司人格的同时,那么不可否认,股东的出资财产或者财产性权利已成为公司独立财产,其所有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第36条第1款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承担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该条款是对法人人格独立性的承认。我国《公司法》第3条第1款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该条规定也就承认了公司作为法人组织的一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同时,《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人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该条规定是对公司股东出资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强制性规定。联系上述法律规定,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公司的成立过程中,股东利用其出资共同组成了公司财产,从而获取的是公司股东的地位,对价的财产和财产性权利的所有权则归于公司。

其次,从整个公司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看,在大陆法系,股份有限公司最初被视为一种依契约关系结成的合伙,公司财产被视为合伙财产,为全体股东共有。因此,起初学者之所以会产生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学术观点,与当时人们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认识以及公司发展历史进程有较大关系。笔者认为,最初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具有合伙性质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将股权理解为一种所有权,但是在现代社会,公司已经完全摆脱合伙的影响和束缚,成为一种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组织,其本身拥有独立的财产,具有完全民事能力。所以,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在法律中明确了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拥有独立的财产。因此,如果采纳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观点,就无法解释公司拥有独立财产的法律制度,实质也否认了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第三,股权性质所有权说在理论上也无法解释所有权本身所具有的追及效力。众所周知,民法中的物权尤其是所有权具有追及效力,无论该物碾转至何处,所有权人都可以基于物权追及效力追回原物。因此,按照股权性质所有权说的观点,股东在出资完成之后,因对其出资物享有所有权,也就可以“追回”出资财产,向公司主张其所有权。但是这样的做法实质上是股东抽逃资金的行为,我国《公司法》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因此,股权性质所有权的观点显然可能会违背股东出资完成之后不得随意撤资的规定。

虽然在公司破产清算之后,股东有权对公司剩余财产进行分配,但是这种剩余财产分配权并不当然具有优先性.如若认定股权为所有权,根据物权优于债权的原理,股东应该优于债权人享有剩余财产分配权,但多数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承认这一点。我国《公司法》第187条第2款规定:“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从该条款我们不难看出,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权是在清偿了公司债务之后才可以由股东行使。因此,基于股权性质所有权说也违背了“物权优于债权”的基本原理。

最后,股权性质所有权说也违背了“一物一权”原则。众所周知,所有权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物一权原则,也就是说在同一物上不能存在两个互相排斥的物权。那么按照股权性质所有权所谓的“所有权二重结构”,即股东和公司都对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此处的所有权二重结构与共同共有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在共同共有的情况下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往往是基于各共有人之间的协议,但在“所有权二重结构”中,我们并不能要求公司与股东去协商处理对出资财产的使用,受益和处分。对于出资财产的使用、受益和处分是基于股东大会的决议,而该决议只能说是各个股东之间达成的共识,而并非是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共同意愿。),实质上就是一物之上存在两个所有权。这就与一物一权原则相矛盾。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所有权说在公司发展的历史初期可以解释股权的性质,但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理解不断加深,加上整个民法权利体系逐步构建,原有的所有权说也很难合理的解释股权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