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启示论文

时间:2022-04-07 11:07:00

导语:企业国际化启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国际化启示论文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企业国际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根据邓宁的投资周期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特点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企业国际化经济发展水平

2004年以来,中移动、联想、中兴、华为、南汽、TCL等大企业纷纷开始吹响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的号角。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制造型企业也在用代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国际化之旅。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企业国际化,而揭示这种规律的理论就是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于1981年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InvestmentDevelopmentCycle)。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并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年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为较小的负数。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同时,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方满意的区位优势,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流入也很少。

第二阶段,年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且负数值在增大,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市场扩大,投资环境改善,区位优势增加,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长有限,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年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数,但其绝对值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在此阶段,该国一些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增强,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该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上升。

第四阶段,年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

该理论动态地描述了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是紧密相联系的两个过程。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如何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是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那么,首先,我们要判断我国处于哪个阶段。从表1的统计数据来看,1994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400美元,为474美元(人民币3923元)。1994年~2005年人均GDP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人均GDP约为13944元,按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8.07计算,折合成美元约为人均GDP1728美元。因人均GNP与人均GDP差不多,故本文将两者等同看待。由此看来,我国总体上处于邓宁教授所分析的第二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于利用外资较少的阶段,但考虑到中国人均GDP已处于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对外投资开始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市区的人均GDP已超过2500美元,进入邓宁所分析的第三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已进入第四阶段。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资报告》,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投资管理司最新公布数据,采用商务部统计口径。

人均GDP是以历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为人民币)与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得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

三、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全国进入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阶段,也将使中国跨国公司迎来一个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是说,再过十几年,中国将彻底变成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1.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政府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多边、双边经贸谈判磋商,通过签订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等,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为止,仅有《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和《关于境外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进行产权注册办理委托协议书公证的规定》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法》等相关法律仍然没有制订出来。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3)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政府应尽快建立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成立全国性的为跨国投资提供信息而后咨询服务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建立对外投资保险系统,扩大国家双边投资保险协定的覆盖面,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包括政治、汇率、法律、罢工、恐怖主义、战争等的风险的预警服务,也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我国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

(4)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根据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我国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并已有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化。政府的扶持政策应将所有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企业作为其主体,才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

2.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近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典范。

(2)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例如美国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许多跨国公司,韩国则依靠现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应努力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但国际竞争力还尚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集团不仅“大”,更重要的是“强”。

(3)培养和利用国际化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要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海外我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为会员企业开展国外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咨询活动,提供国外的管理、技术经济情报。

按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中国,通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一定会日益加大,成为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秀玲: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为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8(2):55~65

[3]苏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11~312

[4]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