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时间:2022-04-06 04:33:00

导语: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完善的股票期权市场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利用外资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是作为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促进生产要素存量的增长,提高我国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其二是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伴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直接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其三是利用外资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贸易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提升,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利用外资历经1979—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与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阶段、1992—1997年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与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时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2745项,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5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01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额3059.2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我国投资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利用外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我们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GDZJ)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国家预算内投资(GJ

YS)、银行贷款(YHDK)、利用外资(LYWZ)、企业自筹和其他投资(ZCQT)作为解释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1396301,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081个百分点。从各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在各解释变量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78。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变量。(3)199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866。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国家预算内投资,但低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与其他投资。由此可见,1990年以后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说明1991年以后外资流入的高速增长,使利用外资对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加强。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从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变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各种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亿元,名义增长3.79倍,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长相对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4倍)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减弱:1993—1996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783.79亿元增加到2712亿元,增长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从302.55亿元增加到1536.28亿元,增长5.08倍;国内配套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由481.24亿元增加到1175.72亿元,增长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资流入增长下降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下降,1998年出现绝对数量减少,但国内配套投资仍然有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1175.7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亿元,增长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直接拉动作用并未因此减弱,而是相对增强。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内配套投资(包括除利用外资之外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GNPT)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外资作为解释变量,以1993—199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192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1922个百分点。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

利用外资在增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看,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的,这一作用体现在工业

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所致,国有经济成分中增加了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这部分产值在以前年份中统计在其他经济成分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时期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呈逐步增强趋势。

1978—1985年期间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集体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个体经

济和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间,个体经济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拓宽,虽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规模仍相对较小,1990年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长已成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间,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对工

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别提高12.53个百分点和10.78个百分点;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几乎全部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单位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带动。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

为主的新时期,利用外资也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1998年减少了51亿美元,但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当年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6.07%,按不变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29.67%。

从1995年以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看,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从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相应年度工业产值比重,且从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其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进一步说,外商投资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规模扩张对整个经济规模发展的贡献。

为了准确度量外商投资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对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我们以工业总产值(GYZCZ)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业产值(GYGYZCZ)、集体经济工业产值(JTGYZCZ)、个体经济工业产值(GTGYZCZ)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WZGYZCZ)为解释变量,以1990—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造成不显著的原因估计与1995年前

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的统计口径调整有关,1995年以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中加入了增长较快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使其相对下降趋势减弱,影响了其与工业总产值负相关的显著水平。将国有经济从解释变量中剔除后,回归效果明显改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或弹性为0.1016,低于个体经济的0.2164和集体经济的0.3798,但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表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体经济工业产值,而个体经济又高于集体经济。同时,常数项的T值均高于各解释变量的T值,由此推断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综合贡献要显著高于其他经济类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本节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变化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受外商投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1991年以前税收增长落后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1991年以后,由于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资速度加快、税收监管工作加强等,税收增长快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

(一)不同时期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

1982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623.1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78.4亿元,集体经济133.41亿元,个体经济11.33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只有0.03亿元。到1985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增加到119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到868.78亿元,集体经济287.17亿元,个体经济27.32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上升到14.43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虽然增长很快,但其规模相对有限,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间,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但受扩大利用外资税收优

惠政策的影响,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经济税收增长低于其他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方面。随着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口活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04%,到1999年,已经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5.82%提高到45.47%。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对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利用外资在我国技术贸易中具有重要地

位,在我国1979年以贸易方式引进技术中,与利用外资直接有关的合作生产、合资技术许可、合资技术入股和独资技术许可等只占技术贸易总额的0.09%,1985—1990年期间这一比重提高到9.22%,1991—1996年期间也高达3.55%(数据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和1999年版数据计算整理)。其次,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转移直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1989年以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已超过技术贸易额,其后二者差距随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不断拉大,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接近技术贸易额的3倍。虽然我们难以确定FDI的技术含量,不能以简单的金额对比确定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的大小,但有两方面的数据均可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其一是1987—1995年期间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额远高于同期我国技术贸易中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进口额,特别是1991年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后,二者的差距不断拉大,1995年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额达到184.7亿美元,而关键设备和成套设备进口额只有112.45亿美元;即从设备进口看,外商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要远超过单纯的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其二是从最近进行的对207家英、美、德、日等国公司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参见汪星明主编《技术引进——理论·战略·机制》第2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的外国公司对中国进行技术转移的目的在于进入中国市场,34%的公司对中国转移的技术是先进技术,其余66%的公司只转让成熟技术。由此可以肯定,以进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欧美投资,在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熟技术,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外商投资企业对协作企业的技术援助和培训等技术转移也对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技术对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