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内地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15 10:54:00

导语:台商投资内地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台商投资内地分析论文

一、台商投资内地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商陆续对内地开始投资,成为内地非常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50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内地累计吸收的境外投资中占5.6%,排在第五位。

截至目前,台商对内地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一)对大陆投资规模偏小

来自商务部的外资数据显示,台商对内地投资的平均单项规模仅为61.49万美元,而美国为105.37万美元,欧盟达到216.51万美元,全国外资平均规模为133.84万美元。台湾经济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台湾对内地累计投资比重高达52.952%,尽管内地吸收了超过半数的台资,但是台湾对内地投资的单项平均规模只有154万美元,而台湾对中南美洲的单项投资规模达1059万美元,对亚洲(除内地外)为390万美元,对欧洲为355万美元。

(二)投资动机逐渐从成本推动型向市场扩张型转变

对外投资动机可分为成本推动型和市场扩张型。如果是为了运用海外生产资源,寻求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以海外生产取代原有的生产就是成本推动型。如果投资目的是扩大海外市场规模,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就是市场扩张型投资。最初,台湾对内地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建立向欧美出口的生产基地,以及利用内地对外资的相关优惠,属于成本推动型投资。随着内地内需市场的扩大,台商对内地的投资逐渐呈现出占领当地市场的倾向,市场扩张型投资日益增加。

(三)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投资热点不断北移和内移

台湾对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前五大投资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台湾经济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这五省的累计投资分别为170.59亿美元(占31.08%)、146.58亿美元(占26.7%)、80.84亿美元(占14.73%)、44.03亿美元(占8.02%)和38.17亿美元(占6.95%),合计480.21亿美元,占台商对内地投资总额的87.48%。目前,台商对华南地区和福建的投资步伐明显放缓,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发达而广阔的经济腹地、内外市场的连接、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再加上当地政府积极的引资政策,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重要地区。以2007年为例,台商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总额为59.72亿美元,占比达到59.8%,而对广东,福建的投资比重仅分别为19.8%和3.9%。

(四)投资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且高科技投资比重日益提高

根据台湾的统计,截至2006年,在台湾对内地的投资总额中,90.51%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和8.85%。2007年台湾对内地投资的前五大行业都属于第二产业,分别为电子零部件、计算机通信及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力机械器材及设备制造修配业、塑料制品制造业和基本金属制造业,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4.3%、16.9%、10.5%、5.9%和5.2%。

目前,虽然台湾对内地投资依旧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投资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如电子零部件在台湾对内地投资中的比重从1991年-2006年的年均14.45%上升到2007年的24.3%,高了近十个百分点。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造投资比重从15.3%上升到16.9%。同时,金属制品制造业的比重从7.35%下降至5.2%。

二、内地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对台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贸易结构。而长期的经济外向型发展模式又使得国内资源的配置包括能源、土地、劳动力等向对外经济部门倾斜。此外,由于劳动力过于廉价,环保约束几乎没有,中国在赢得世界工厂美誉的同时,也付出了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破坏等高昂的代价。这就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因此,国家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集中出台了大量宏观调控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税率、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港澳台企业又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宏观政策的调控明显恶化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同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对它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一)订单大幅减少,销售明显萎缩

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台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的传统优质客户开始采取延长付款期,把低价订单转向越南、老挝等地的措施。同时客户的违约率也显著上升,据中国出口信用公司提供的数据,一些地区的违约率上升了200%。例如,在台资比较集中的江苏省,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加工贸易进口环比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6.5%、28.7%、17.7%和25.9%。2008年底,很多港澳台企业订单数相比2007年高峰期下跌了三四成,且短期化趋势明显,订单量从三个月减到十几天。

由于订单和销售量的萎缩,导致部分台商企业出现撤资、减资,如江苏省2008年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利润汇出为3.86亿美元,利润汇出占吸收外资的比重为1.5%。东莞2008年关闭外资企业865家,2009年1-4月关闭外资企业239家。

(二)融资难度加大

事实上,在内地投资的台商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因此,稳定的消费市场、流畅的资金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随着内地经济的转型,要素低价优势不断减弱,企业成本接连上升。而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经济疲软,外国进口商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台商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非常紧张。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两岸金融开放的不足和合作的缺失,决定了台资融资渠道较少,融资难度较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台商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到目前为止,内地与台湾之间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不少措施,如中央已出台了惠台十项措施,明确强调,支持内地的台资企业发展。内地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信贷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中小企业等。这些政策措施相应缓解了台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产业转型升级是出路

总体而言,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地域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且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样的一些特点使得台商在大陆经济转型中面临较大冲击。首先,大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要素资源的低成本状况难以为继。其次。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先前基本上是以大量土地投入换取外来投资的发展模式,这些地区已无多少可供使用的工业用地,这点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三,因为台资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严重。因此,对投资内地的台商而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问题,台商投资内地要么进行产业技术升级,要么在空间上进行转移,如近年来台商对华北、西南地区投资明显增加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就显现了其空间调整的迹象。三、金融危机后港澳内地投资的新形势

未来,台商投资内地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一)从投资模式看,台商投资内地已由试探型向长期型转变

台商投资内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从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更多的将转向“内销与外销”相结合的模式。

(二)从空间布局看,重点区域将保持,同时将加快北上和内移的趋势

未来的台商投资区域分布大致为:长三角将继续凭借发达的经济、突出的区位优势、坚实的高科技基础、丰富的国际资本、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以及台资产业集聚(如昆山的电子产业链、无锡的光电产业链等),仍将是未来台资高科技产业布局的主要区域,而珠三角和闽东南将继续保持台资传统产业的优势。从目前形势看,虽然台资北上西进势头不减,但在相当时期内,珠三角区位优势、综合实力和已经形成的台商投资产业链将使它继续保持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同时中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和巨大的内销市场也将不断吸引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台资企业投资。

(三)从投资领域看。制造业依旧是重头。但服务业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由于内地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再加上台商在内地投资的相关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因此,未来台商投资内地的领域依旧会集中在制造业。随着内地对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重视、对台商服务业的不断开放以及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台商的影响,未来服务业将会是台商投资内地的重要领域,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如物流、商贸、金融、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

四、对策建议

台商在内地的投资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取胜。一旦内地政策或国际经济出现波动,企业生存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想彻底改变现状,根本出路就是转型升级,而这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企业从微观方面共同着力。

(一)国家宏观层面

从2007年开始的宏观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从出口导向逐渐转向扩大内需,从而相应减少鼓励出口的政策,同时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切都给台商企业在内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客观上要求这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应对危机,中国已经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到了首要位置,近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使经济拉动主要从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同时,为缓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危机,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清除体制政策障碍,搭建内销平台和渠道,这些又为台商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从目前来看,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设计,助力台资企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在通过各种措施积极促进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

因此,台商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在制造业产业链之间变动,即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多关注台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给与更多的政策优惠,如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创新自主品牌等。当然,引导台湾资本更多投入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在出台转型升级政策时要重点考虑的。

2从长期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仍是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制定促进台商企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以及加工贸易方式转变政策时,应考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应按照新企业新办法、老企业提供相对长的过渡期(如五年到十年)的宗旨逐步推进,以免对就业造成太大波动。

3建立创新的融资制度,为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更优惠和更有保障的融资支持。

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争取更多优惠利率贷款。相关部门应联合内地、台湾的金融机构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惠的资金贷款;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为长期积极融资创造条件等。

4通过国家统一协调跨省之间的产业转移。

充分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建立起相应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企业微观角度

从企业本身来说,转型升级更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在现有的形势下,更应该积极借助政府转型升级的政策东风,实现企业质的转变和飞跃。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创新不但指研发和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提升技术产业化水平。其次,提高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走产品多元化道路,及时跟进最新研发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产品升级。第三,创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提高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实现产品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

2转变思路,用“内外销两条腿”走路。

港澳台企业由于市场销售过多依赖欧美市场,国际经济的波动对其影响非常大。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体现在转变思路,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在国内的宣传和运营,并以品质优异、成本导向与服务第一为销售策略,采取各种营销方式,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国内的市场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