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视个人投资偏好分析
时间:2022-11-29 11:20:15
导语:心理账户视个人投资偏好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从微观数据出发,以心理账户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个人资产配置情况,运用频次分析法发现心理账户影响着个人资产配置,接着运用stata软件分析得出不同的心理账户下人们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同,最后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这两个视角提出投资理财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可知,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66.2元,与2014年相比,同比增加8.92%;居民人均现金可支配收入20424.3元,与2014年相比,同比上涨8.94%。2014年个人存款507831亿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8.86%,金融债券共9843亿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47.33%。保费总额20234.8亿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17.49%。由此可见,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提高中,与此同时,对各种理财方式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那么面对众多理财产品,个人如何分配手中的资金才能使得收益最大化?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心理账户这一视角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开展
(一)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之后,发现学者们虽然已经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心理账户对个人投资的影响,但是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撑。为了更直接地了解个人心理账户与资产配置的情况,本文通过问卷来收集数据,探讨这一问题。为了探究收入来源是否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本文在问卷中设定以下问题:下面几个选项中,您更倾向于将哪种收入投放到理财中。本文根据收入来源的难易程度不同将心理账户分为固定工资、奖金以及意外收入三项。其中固定工资是代表着与投资者每日辛勤劳动息息相关的心理账户,奖金是代表着投资者付出一定劳动后所获得的额外报酬心理账户,意外收入则代表着投资者于偶然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报酬的心理账户。在讨论收入来源对个人资产配置的影响后,本文继续讨论不同心理账户对个人资产配置的影响程度,问卷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愿意将固定工资的多少投入到理财方面和假如获得一笔意外收入,愿意投入多少到理财方面。(二)研究开展。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与资产配置情况,本次问卷借助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发放统计,除此之外,部分问卷采取的是线下调查的方式,目的是尽可能地不遗漏部分网络使用不娴熟的人群的相关信息。最后共收到302份问卷。为了使研究成果更真实更全面,本次问卷不光涉及东中西部各个地区的人群还涉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三、数据分析
(一)收入来源对个人投资偏好的影响分析。在参与问卷调查的302位投资者中,仅有80位选择了用固定工资来理财,占总调查人数的26.5%,其余的全都选择奖金或意外收入。由此可粗略看出,收入来源对个人的资产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大家最愿意将奖金和意外收入用来理财。因为奖金和意外收入都属于原有资产之外的部分,理财收入也属于原有资产之外的部分,因而更可能被投资者放到同一个心理账户下,也就增加了选择它们的边际倾向。并且,工资是付出辛勤劳动挣来的,其中凝聚着人们的心血,人们抱着谨慎性原则,不愿意随意挥霍,在使用上有着自己严格的打算。(二)不同心理账户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分析。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意外收入与奖金收入对个人投资偏好的影响相似,在进一步整合归类后,本文将重点研究固定工资和意外收入这两个心理账户下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处的意外收入包括了上文的奖金收入。结果表明在固定工资中,超过一半的投资者不愿意将大部分固定工资投入到理财中,他们只愿意将收入的1/4甚至更少来进行理财。仅有6个人愿意将固定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理财。在意外收入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来投资理财(如表1所示)。接着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观察固定工资心理账户和意外收入心理账户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固定工资心理账户下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设为var1,意外收入心理账户下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设为var2,录完数据后对其进行T检验,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到变量var1和变量var2分别有302个有效样本参与了假设检验,Pr(∣T∣>∣t∣)=0.0000,远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两个心理账户下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存在着明显差异。由前文可知固定工资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人们收入来源中绝大部分是固定工资,投资者每个月的消费支出也多种多样,只有在满足了所有支出要求后,才能将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现实中,在扣除了各类支出后,固定工资中的剩余资金已经并不充裕,因此人们更看重这部分资金的保值性能,风险容忍度较低。理财产品虽然能带来收益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只愿意将固定工资的少部分用来投资。于是可以将其进一步引申为保值型心理账户。在该心理账户下,人们对资产保值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资产升值的重视程度,从而该心理账户下人们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意外收入是指在人们预期之外的资金,一开始人们在进行支出预算时并未考虑到这部分资金,于是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便较为灵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加富有,加上这部分资金获得较为简单,人们往往会希望自己通过这笔资金能获得更多财富,提高现有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将这笔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同理,我们也可以将其引申为升值型心理账户。在该账户下,人们对资产升值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资产保值的重视程度,因此,人们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大。由此可见,不同的心理账户下人们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同,在固定工资和意外收入两种心理账户中,意外收入用来投资的力度更大;在保值型和升值型两种心理账户中,升值型心理账户中对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302名调查者的问卷调查进行整合研究,分析了投资者的心理账户和资产配置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理财资金来源上,人们更倾向于奖金和意外收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下对于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同,意外收入心理账户下人们理财资金的投入力度要大于固定工资心理账户。(二)建议。投资者应正确看待手中资金。关于资金的使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理账户及心理预期,应提高对每一部分资金的认识,改善资金的支出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如果投资者的众多心理账户中更偏好保值型心理账户,那么建议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比如国债、保险之类;如果偏好的是升值型心理账户,那么可以在充分了解各类信息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些高回报的投资,比如股票之类。金融机构应推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财产品。各金融机构根据投资者及整体市场情况,研发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心理账户下的投资需求,优化投资者的理财方式,同时这样也能带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敏.个人消费者投资理财的行为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魏世勇,沈利生.基于心理账户的习惯形成[J].统计研究,2014(04).
[3]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王一童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 上一篇:交通设施项目投资分析
- 下一篇: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