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2-04-06 09:48:00
导语: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构建。
关键词:高职教学;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高职会计人才定位,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会计学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加之近些年来会计改革步伐加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39项会计准则),而现在高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时是在传统会计准则框架内进行的。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导致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多,感到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用人单位感到寻才难。不难发现,高等学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如下问题。
(一)综合模拟实习内容多、时间短、适用性差,实验效果不佳
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时间短,每人要完成100多笔经济业务,制作100多张记账凭证,同时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而且要编制3张会计报表。由于经济业务多,模拟实习时间短,学生不堪重负,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甚至个别学生互相抄袭;即使有些学生勉强完成,一旦要学生对会计实验进行总结,却讲不出所以然来,对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还有一些学生拿到实验资料后,紧接着就编制记账凭证,忽视了建账、审核、记账等一些重要环节,完全忘记了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此外,由于会计业务多,时间短,使一些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畏惧心理,不利于今后会计素养的形成。另外,会计实验资料涉及的行业单一,大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尽管工业企业是典型的制造业,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供产销过程、成本核算过程、报表编制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于变化了的行业环境反应迟钝,职业判断能力差,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自学和摸索才能达到相关行业的职业要求。
(二)课程单项实验过分依赖会计软件,学生动手能力差
为了配合各门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与会计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软件。这些软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所谓的“无纸化”作业,在电脑上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也无须文字的输入,即鼠标指向哪里,这里就会出现几个备选答案,指定一个答案双击,答案就到了指定位置;若不想做了,可以放弃,答案就出来了。另外,值得说明一点的就是,学生完成实验无法保存,这样就导致学生无论是否完成实验项目,教师都无法监督的情况。这种软件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学生不会手工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甚至连如何开具支票学生都无法做到,造成学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实验中涉及的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多,结合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验证性和认知性的实验项目上。而且这些载有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资料中已事先写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即可完成。这样的会计实验教学,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显得不足,难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事实上,我们要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通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学习,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成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管理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四)专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锻炼
专业实习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尽早知道哪些知识更有用。但是因为无法联系到接洽的实习单位,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专业实习难,甚至被迫取消的情况。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有12项)中选项最高的是“缺乏专业实习”,有62.4%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不可否认,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五)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
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另一方面课程开设不能突出重点,学时少,不够深入,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深、专业知识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补量的本应该在学校完成的知识,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受教育者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而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
(二)素质教育: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
(三)拓宽专业: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四)课程整合: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五)“产、学、研”结合: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产、学、研”结合是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研”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大量产业实践中培养的,而产学结合是其实现途径。
三、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BTEC思想在会计教学活动中的恰当运用,是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
BTEC(商业与技术委员会)最初成立于1986年,由英国两大评估机构即商业技术委员会(BEC)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EC)合并而成。BTEC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运用、科技的应用、设计和创新等通用能力;教学评估的方法是以课业(综合性的大作业)为主,以等级代替分数;通过严格的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监控体系保障办学质量。
(二)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资格考试热潮已经波及大学校园。某权威网站的调查显示,CPA、ACCA被列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十大证书之一。这对高校教育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对此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动于衷,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仅不会淡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可以优化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由此可见,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考取各种会计资格证书,实际上是来自于一种就业的压力。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如果能把会计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提供便利。这样可能就会出现,学生毕业时就拥有一本或两本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因此,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而且能够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三)改进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具体的事例,把复杂的理论问题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还要通过案例向学生提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当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案例教材。
(四)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
考试命题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J].会计之友,2006(7).
2、毕劲.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4、黄淑珍.实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我见[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杨晓丹,李雄飞.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 上一篇: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论文
- 下一篇:新金融会计准则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