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时间:2022-04-06 09:12:00
导语: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大难题,为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创造条件,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拓宽就业前景;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
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制。2007年教育部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就业状况成为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级指标。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超过60万的大学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首超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在这个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日趋严峻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向高校教育及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目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那么高校应如何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一、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先失业。同时高校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协调不同专业之间男女生性别比例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对一些市场有需求同时适合女性的专业,如英语、音乐、美术、旅游、服装、心理咨询、护理、财会管理、教师等专业多开设。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尝试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择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例如增加必要的“成功学”“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修养”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开拓她们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她们的修养,培养她们的自信和气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此外,在招生宣传中重视对就业去向的介绍,供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时参考,并对女考生的专业选择及时加以引导,以尽量减少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二、明确目标,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女性能力的培养
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永远是竞争成败的第一要素。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势才能应对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才能适应这样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因此,女大学生要获得求职就业成功,就必须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一,增加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和社会中进行打工式学习,使女大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找准定位、锻炼能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实践经验。
第二,以社团为依托,培养女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其增加阅历、锻炼能力。
第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辩论赛、文艺表演等,给女大学生一个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
三、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拓宽就业领域
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合理性,如果女大学生自身存在着认知偏差,那么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会真的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因此高校应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传统思想、错误认识和不良心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她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方向,提高就业针对性。
女大学生普遍在感性思维、交往能力、语言运用、忍耐力、感知能力等方面优于男生。适于从事服装设计、文字整理、编辑、翻译、医疗卫生、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等工作。
据有关数据统计,女性在教育、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金融领域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业女性职工占54.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女性职工占19.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女性职工分别占0.8%、0.5%。
因此高校应因势利导,鼓励女大学生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错误思维和对自身的认知偏差,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单位,自尊、自信、自信,获得择业成功。
四、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高校服务功能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为此高校应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教育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根据不同年级设定不同内容和工作重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防止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应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进行择业技巧教育,使她们掌握就业技巧、礼仪,提高求职能力;掌握推销自己的方法,能够恰当地自我推荐,提高择业能力。就业指导过程中还要渗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职业生活必备的品质。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试,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二)引导女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要引导女大学生做好角色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要引导女大学生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和自主创业。实践证明,到西部、中小城市去发展的女大学生的前景、潜力和机遇远远高于在大城市就业的同类女生。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女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高校要引导和鼓励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精心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各个项目,持续地关注已经下基层的女毕业生,特别要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使她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三)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女大学生是当今女性中最有创业条件和潜能的群体,自主创业在解决了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别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岗位。女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一条利己利人的光明之路。
首先,高校应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教师可以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多留心、早准备,有效地把握相关创业知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锻炼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
其次,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课堂、报告会、橱窗、广播、校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现实中创业者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创业讲座,邀请一些女性成功人士谈创业体会和经验,激发她们的创业热情;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设计大赛,渲染创业氛围,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她们主动创业。总之要通过宣传以达到激发创业欲望,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目的。
再次,可以配合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有关部门,引导和指导她们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并设立创业资金,对她们的活动予以资助。
(四)强化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大约有20%左右,而女大学生在孤独、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
一般而言,积极稳定的良好心态,不仅可使毕业生在择业期间保持健康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毕业生在就业后顺利适应环境,尽快做出成绩。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她们认清自己、正确定位,纠正认知偏差,做好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高校要把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作为工作重点去加强,包括引进一些测试学生工作能力等问题的电脑软件,组建网上心理论坛、开展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训练提高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坚持个体咨询工作等都是良好举措。
(五)加强对女大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目前,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把目标放在正在忙于找工作的毕业生身上,他们利用毕业生期望值高,急于找到好单位的心理,欺骗、敲诈毕业生。用人单位甚至提出一些诸如喝酒等无礼要求,同时一些单位还存在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面对类似事件,女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软弱臣服、忍气吞声的态度,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面对所遭受的就业不公平待遇无所适从、逆来顺受,不知道《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权益的有关规定,不会利用合法的途径去争取自身的合法权利,结果失去了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公平机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有必要掌握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为此高校应重视法律类相关课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优化教育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并鼓励女大学生就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同时高校要尽可能地在女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在大学校园内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增强她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另外也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使女大学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她们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增强她们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学生个人和学校的一大难题,为此高校应当及时认清形势,顺应市场,坚持“就业为先”的原则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推介工作,积极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女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差别教育[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5(3).
2、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R].教学[2006]8号.
3、郭启炜,李永龙.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12).
4、张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1).
5、李军花,唐晓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7(3).
- 上一篇:贷款利率调整影响论文
- 下一篇: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