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06 09:10:00
导语: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他受到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4R原则。一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二是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三是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指在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毒化和资源化,实现再循环。四是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传统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循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以智能经济、知识经济为主流的崭新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成为界定财富的最新标准。至此,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已由传统的自然资源范畴扩展和囊括到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行业。我国的高等教育既具有社会资源系统的属性,又具有经济资源系统的属性。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称为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其具体内容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循环经济原则,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同样具有4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就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消耗,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再使用原则(Reuse),强调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投入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最大效益。同时,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再循环原则是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监控,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到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学计划的指定,全过程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一方面包括高等教学所投入的各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的浪费;再思考原则(Rethink),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及时调整战略,不断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49位,较上年下降了3个位次。(9月26日《国际金融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连续3年下降,这和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缺少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2005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人才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根据这一体系,中国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队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人才队伍上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人才潜力,得益于中国劳动力数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使用环境,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第二,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也很严重,没有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在校内资源方面,表现为很多地方不顾地方实际,建设大学城,专业设置方面贪多求全,有经验的教授上课的很少。学校的产品——培养的人才资源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我国人才浪费严重,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三,有利于缓解上学难、上学贵的情况。据测算,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专业每年生均成本一般是在10000~20000之间,而财政拨款、学杂费等收入来源生均收入只有7000~11000元,还有一定的教育成本无补偿来源。现在,很多大学生上不起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费太贵。统计表明,每个大学生每年学费在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用、生活费用,每年不少于10000元。而去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却不到3000元。同时由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出现经费短缺,这使得乱收费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教育乱收费。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三、发展高等教育循环经济的策略和措施
一是在投入层面,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要挖掘新的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投资渠道,继续大力提倡多渠道办学,要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的规模,提高投入效率。有学者提出,改革国家对高校投资拨款体制,实行模拟资本金制度。资本金制度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规模、历史投资水平等因素,确定一个资本金的投资基数,每年以此基数为基础,再经过对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考核结果,确定以后对各个高等院校的投入比例。可以结合教育部各个普通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进行,以此作为今后对高校投入的重要依据。此外,应该倡导多渠道投资,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来源,如发行教育债券、发行教育彩票、设立教育基金、用调节税收的手段鼓励向教育捐资集资、吸收外资等。现在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未对外资开放,其它社会力量办学还存在各种障碍。为此,应该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措施,给各种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便捷渠道。
二是在资源使用层面,要加强教学教育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改革目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主要取决于高校内部的分配与管理机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巩固成果、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尝试,但在现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下,高校各要素(教学、科研、后勤、基建、校产、行政办公、人员费用)的运作和资源占用与传统机制没有本质的差别,缺乏效率考核和导向,没有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高校内部争资源,市场经济意识淡漠,无成本概念的现象比较严重。统计表明,高校内部资源真正用到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比例不高,很多资源被行政费用、人头费用挤掉。因此笔者认为,第一要精简机构,特别是一些行政服务型机构,严格控制人数和经费总额。第二将有限的经费向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倾斜,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投身与教学与科研第一线;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第三在资源的投入方面应该有科学规划。使得投入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进行专业设置,避免贪多求全的情况发生。改变那种“校园越大越好,学生越多越好,专业越全越好”的落后观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监控,对于不顾自身具体情况的盲目扩张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三是在资源循环层面,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力争使得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率。高等学校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学校本身具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包括校舍、运动场地、图书馆、实验室等,软件包括师资队伍、声誉、学校文化等方面;第二类是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资源,这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于第一类资源,应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鼓励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平等协商基础上,高校之间共用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间选课,学分互认,鼓励教师到不同高校兼职,兼职收益归己,同时鼓励学校和社会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与社会协作,进行课题研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对于第二类资源,也就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资源的循环。全社会应该树立大人才的观念,从全社会的角度认识人才所发挥的作用,避免人才浪费。为此要加强配套制度改革,要取消户籍限制,使得户籍制度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障碍。目前虽然各地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离理想的户籍制度还有很大距离。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一些非国有、小型企业、农村工作,主要是户籍制度的问题。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更科学的户籍制度推动人才合理配置。要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的实践中,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方向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价值。
四是再思考层面。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因此,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不断思考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大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理念,结合我国实际,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特点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绝不能照抄国外的经验。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应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科学地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创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05(1).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陈治亚,孟祥泰,左惟,刘奇伟,龚北辰.从制度视角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4、刘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管德明,秦旺锋.高等教育多渠道投入方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6、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7、戴世英.高等教育投入及其效益统计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8、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权益性金融归类影响论文
- 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