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综合性医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时间:2022-07-29 10:21:38

导语:三级综合性医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级综合性医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2017年-201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掌握居民死亡的疾病特点,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亡病例资料1035例,从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死亡地点及户籍区域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运用Excel2007和SPSS19.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03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病例663例,占64.06%。女性372例,占35.94%;死亡原因居前3位的疾病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总死亡病例的35.27%、26.86%和14.98%;患者的死亡原因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死亡人数921例,占88.98%;门急诊死亡人数114例,占11.02%。本县区内死亡病例908例,占87.83%。结论死亡原因居首位的疾病是肿瘤,死亡原因的构成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社会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关注,积极控制和降低疾病的病死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助于降低社会人群的病死率。

关键词:死亡病例;疾病构成;统计分析

死亡病例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科研价值,不同地区死亡疾病谱均有差异[1]。了解一个地区疾病死因的发展趋势,掌握居民死亡的疾病特点,对居民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对某院2017年-201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死亡病例1035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死亡地点及户籍区域等情况,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统计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上报死亡病例1035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中输入查询日期为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选择全部内容信息,查询2017-2019年某院上报的死亡病例数据,数据真实可靠。1.2研究方法数据中根本死因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ICD-10)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编码统计。数据运用Excel2007和SPSS19.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相对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性别构成统计

2017年-2019年某院上报死亡病例1035例,其中男性663例,占比64.06%;女性372例,占比35.94%;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死亡病例构成差异,结果为χ2=5.53,P>0.05,不同年份死亡病例性别构成统计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死亡原因疾病构成及顺位

2017年-201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死亡病例1035例,死亡病例按根本死因ICD编码降序排列前10位的疾病是肺癌(103例)、脑梗死(69例)、冠心病(64例)、脑出血(64例)、肺炎(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3例)、糖尿病(45例)、肝癌(40例)、胃癌(40例)、心肌梗死(37例)。死亡原因居前3位的疾病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总死亡病例的35.27%、26.86%和14.98%,见表2。

2.3不同死因年龄分布

死亡患者中39岁及以下患者的首要死因是损伤与中毒;40岁~79岁患者的首要死因是肿瘤;80岁及以上患者的首要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59岁以下患者因患损伤与中毒性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死亡病例大于60岁以上患者。不同年龄分段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不全相同。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段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构成差异,结果为χ2=199.32,P<0.05,不同年龄分段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不同性别死因构成不同性别患者死亡原因

统计,死亡病例数男性大于女性,男性和女性死亡病例中死亡原因居前3位的疾病均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这与总死亡原因疾病构成一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系统疾病男女比例偏差较大,男性患者明显大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死因顺位中损伤与中毒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较女性患者靠前。女性患者死因顺位中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较男性患者靠前。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构成差异,结果为χ2=16.99,P<0.05,不同性别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死亡地点及户籍区域

2017年-2019年死亡病例1035例。死亡地点统计,院内死亡人数993例,占95.94%;院外死亡人数42例,占4.06%。院外死亡包括家中死亡和来院途中死亡。住院患者死亡人数921例,占88.98%;门急诊死亡人数114例,占11.02%。住院患者死亡人数占多数。死亡户籍区域统计,本县区内病例908例,占87.83%;本市内其它县、区62例,占5.99%;本省内其它地市户籍病例44例,占4.25%;其他省病例21例,占2.03%。大多数死亡病例属本县区内患者,本市其它县区患者较多,主要分布在永登县、七里河区、城关区、安宁区。

3讨论

3.1死亡病例性别构成

统计2017年-2019年某院上报死亡病例1035例,其中男性病例占比64.06%,女性病例占比35.94%。男性死亡病例数高于女性,这与男女职业分工、劳动强度、社会压力,心理排解能力不同有关,男性的健康更需要受到重视[3]。有研究表明,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期望寿命高[4],这也可能导致男性死亡病例高于女性。不同年份死亡病例性别构成无显著性差异。

3.2死因构成顺位

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居死亡原因前3位。死亡原因构成顺位统计,居首位的疾病是肿瘤,疾病排序为肺癌、胃癌、肝癌和结肠癌。肺癌仍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癌症死亡的首因[5]。这与吸烟、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农药化肥大剂量使用、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各种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有关[6]。吸烟是与死亡风险相关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在中国,不仅在男性中,尤其在农村居民中吸烟率也较高[5]。应提倡积极戒烟,预防癌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排第2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要死亡疾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锻炼等原因引起的肥胖等,促使循环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使循环系统疾病年轻化,同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7]。应该积极提倡合理饮食与运动锻炼,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鼓励定期体检,关注个人健康状况。排第3位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间质性肺病等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8]。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高达8.2%,COPD急性加重是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9]。2014年COPD监测被纳人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为制定COPD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10]。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积极规范的治疗,有效预防和减少急性期的发生。死亡原因居前3位疾病累计构成比达到77.10%,占总死亡人数的绝大多数。社会和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助于降低社会人群的病死率。由于交通事故、跌倒等引起的损伤与中毒性疾病也占较大比例,应该受到人们关注,遵守交通安全,预防跌倒、中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3.3死因年龄构成

死亡病例年龄在60岁~79岁所占比较多(40.19%),其中60岁以上死亡病例816例,占78.84%。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关,老年人整体免疫力水平较差,器官功能下降,且患病后预后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因素威胁着老年群体的健康[11]。死亡病例的构成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社会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老龄人群的健康关注,控制和降低疾病的病死率。<20岁年龄段死亡病例8例,其中4例因意外事件死亡,3例因肿瘤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死亡人数达5人,其中2人因疾病死亡,3人因意外损伤死亡。社会和家庭都应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提倡安全实践活动。同时也应加强监护人的安全监管教育。

3.4死因性别构成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原因统计,男女性别在死亡病例中死亡原因居前3位的疾病都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与总体顺位一致。男性患者死因顺位在第4~第5位的疾病是损伤与中毒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这与女性患者死因顺位第4~第5位的疾病相反。男性患者死因顺位在第8~第9位的疾病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女性患者死因顺位在第8~第9位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不同性别死亡病例在死亡原因顺位构成存在差异。不同疾病男女性别构成,男性病例多大于女性病例,可能与吸烟、饮食、运动等不健康的行为管理因素有关,社区及健康管理机构需重视并加强男性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健康行为管理意识。

3.5死亡地点

该院是区域内唯一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危重患者和急诊救治的主要任务。从死亡地点统计分析,大多数死亡病例来自住院患者,门急诊死亡人数也相对较高,门急诊死亡病例主要疾病谱为交通事故、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应加强门急诊医疗管理工作,提高门急诊医疗质量。死亡病例户籍区域统计大多数死亡病例属本县区内患者,其次是本市其它县区患者,主要分布在永登县、七里河区、城关区、安宁区。该院救治的患者区域性比较明显,还需要加强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扩大救治区域。

参考文献

[1]初慧中.某大型三甲医院2010-2016年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34-135.

[2]欧文静,乔文莉,贾少博,等.2010-2017年某综合医院住院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病案,2018,19(12):66-67.

[3]赵霞.2009-2016年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7,24(2):157-158.

[4]余杰,杨飞云,陈余盛,等.平阳县居民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2018,30(6):626-628.

[5]顾秀瑛,郑荣寿,夏昌发,等.中国预期寿命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互影响:基于人群的聚类分析[J].癌症,2019,38(1):23-33.

[6]朱双红.2008-2017年某医院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8,25(4):310-311.

[7]陈万青,孙可欣,郑荣寿,等.2014年中国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8,27(1):1-14.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专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4):1041-1057.

[9]吴林,尹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5):486-487.

[10]方利文,包鹤龄,王宝华,等.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内容与方法概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5):546-547.

[11]林桂玲,蒋圆圆,霍海英.2008年-2017年广西某医院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国病案[J],2019,20(6):52-53.

作者: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