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探讨论文
时间:2022-03-01 08:59:00
导语: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提高对虚假统计数据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是中央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体现了新时期统计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说明了统计工作的责任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党和政府制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服务,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国家统计法的颁布实施,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统计工作,不断改进统计手段,改革统计内容,促进了统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统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当前在统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统计数据失真,渗杂水分严重。(2)统计信息滞后,统计数据多数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统计,缺乏预警、监测。(3)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不够。(4)有些统计指标与实际使用脱节,统计数据互不对应,互相矛盾,解释不清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统计了数据的质量,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其危害性不可低估。
其一,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助长了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封建权欲思想的蔓延。
其二,在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地方保护主义和极端主义等歪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滋长起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成了“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恶性循环。有些人把弄虚作假作为求得名利官位的捷径,“吹而优则仕”。
其三,违背了干部任用原则,有些地方“以产值论英雄,以速度评政绩”,致使有些领导干部“荣辱升降,系于一数”、“政绩看数字,数字出干部”。
其四,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增加宏观经济决策的风险,甚至会导致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
二、剖析虚假统计数据的根源,努力做到依法统计规范管理
统计数据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利益主体的人为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和企业经营机制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各项配套政策和机制仍处完善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这种环境下,利益驱动是诱发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的根源。有些利益主体因受利益的驱动,从自身的政治仕途出发,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人为地虚报、瞒报、漏报统计数据。
二是统计部门的权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种经济成份的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增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复杂,统计指标也不断增多,统计涉及的单位面广,统计难度日益增大,但由于地方统计部门多数为政府的直属机构,权威性的折射面不大,无能监控和指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实填报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来源本身就存在水分。
三是统计人员的自身因素。一方面,在统计队伍中,统计工作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人才,统计专业知识底子薄,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掌握不牢固,面对错综复杂的统计报表难于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造成统计数据失真。另一方面,由于统计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虽然,国家颁发《统计法》已有多年,但在基层单位和广大兼职统计人员并非了解《统计法》,更不懂得依法统计的重要性。面对枯燥乏味的统计工作,往往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人为地随意填报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来源不实。
四是统计手段落后的因素。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专业统计部门自上而下均配了现代化统计设备,但在许多单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单位在完成各类统计报表时仍然采取落后的手工统计,这样就难于保证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判断手段,各专业统计部门在统计汇总数据时,经常性地以经验来判断其真伪,难于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
针对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虚假数据、失真数据屡屡出现,难以根除,必须充分发挥法制对统计工作的作用,依靠科学的统计手段进行治理。
一是加强《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加大依法统计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律意识,让每个单位和个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真正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明白如实提供统计资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做到依法统计,不出假数据,确保统计数据“完整、正确、统一、及时”。
二是建立起一套评判统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在对统计数据真伪性的判断上,提供一套科学的、直观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三是加快推进统计制度改革。要尽快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大力加强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努力实现统计手段的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统计制度改革,以良好制度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四是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为统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各方面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行使统计调查权和监督权,作为统计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配合,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篡改编造等违法行为,特别要严防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为追求政绩、名利,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暗示、纵容、干预或者强令统计部门搞欺上瞒下的不法行为。对违法的统计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确保单位和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
五是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要从稳定和加强统计队伍的目标出发,不断吸收一些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要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要求”,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对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统计干部,要按照干部管理要求,积极选拔使用,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基础理论、方针政策、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在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中真正倡导起高尚的统计职业道德,坚持原则,排除各种人为干扰,树立起忠诚统计事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以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三、创新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统一、及时,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统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求真务实,积极开展统计调查,深入研究和探索统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加强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研究水平。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根据党中央对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规划,以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建立起新的统计工作运行机制,拓宽统计工作视野,突出服务重点,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地开展统计工作。在当前,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紧研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价,二是要针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人才战略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三是从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提高统计信息的开放程度。使统计部门真正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信息的主体部门,能够及时提供具有量化特点的咨询意见和对策建议。
(二)推广科学的统计技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数据质量。为了抗干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制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技术。抽样调查技术的科学性、抗干扰性以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优越性,早已为世人公认,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统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抽样调查方法的推广,规范操作程序,降低非抽样误差,提高数据质量,如完善规划以下工业、限额以下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劳动工资、科技和社会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要大力推进网上调查、联网直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统计信息的迅速生产和及时工作逐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统计资源的采集与社会共享。
(三)强化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和信息服务。统计工作要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客观上要求各级统计部门要切实抓好月报、季报、年报工作,及时提供和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如实反映社会经济变化的动向和趋势,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满足各级领导机关、宏观调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同时,统计部门还要加快建立统计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共同研究建立快速预警系统,提高统计对突发性重大社会经济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快捷和优质的服务。
(四)开展国际统计信息交流,利用国际统计信息,为改革开放服务。要针对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国际经济新形势,充分利用我国参与国际统计机构组织的有利条件,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统计改革与建设服务,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化竞争做好必要的准备。
- 上一篇:烟草财务股长述职报告
- 下一篇:法院系统创新型机关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