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类宏观经济学教学思考

时间:2022-08-07 10:33:09

导语:统计类宏观经济学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统计类宏观经济学教学思考

1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验课程设置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相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而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行为及其后果。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宏观的、用于分析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是总体的、长期的,因此在分析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概念和统计工具。对于数学系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运行趋势的预测,可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所能接触和感受到的统计学的最重要的使用场景之一。高校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等。除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内容,现在大学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普遍设置有经济学实验课程。在宏观经济学实验课程中,通常利用可以获得的宏观经济数据,如GDP、CPI、城镇登记失业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运用相关工具软件加以运算和分析,以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一定律或者论断进行验证,增加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规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规律的理解,提高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能力。

2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得国民收入以稳定的、合适的速度增长,避免经济波动,其相关的问题包括在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与通过膨胀问题等。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加以测度,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失业率等。这些指标和变量之间有没有关联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动,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进行分析,而是要用总量分析方法,不难理解,这些宏观指标的获得依赖于统计手段和方法,这些指标的释义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依赖于统计手段和方法。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身是一门工具科学,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国民经济核算、人口统计、生物统计、医疗统计、社会学统计等。统计学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3数学系统计学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

思考相较于经济、管理等专业而言,宏观经济学在统计专业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切入点是不相同的。由此可知,将针对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到数学系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是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找到宏观经济学与数学系统计专业之间的契合点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首先要能够很好地回答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之后才能针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而顺利地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对于高校在校学生来说,最耳熟能详的统计学的应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即经济统计这一方向。GDP、CPI、PPI这些缩写和词汇,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的新闻浏览和社交媒体使用当中,都会经常接触,甚至会自发围绕其展开一定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对于大多数有志于经济统计学的学生而言,宏观经济学就是解释和说明其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的一门课程。这一准确的定位,很够很好回答学生“为什么要学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数学系下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设置,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预期。数学系的学生相关经济理论功底较弱,同时利用经济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弱,但运用数学模型及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较强。实际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案例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强调实验、建模和计算机软件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对于数学系下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搭建、教学方法等,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以下思考和建议,总结起来为八个字原则:承前启后、横向拓展。承前启后体现在与前后序课程和知识点的平滑衔接和过渡上。前序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学科,后续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等。在课程的安排和知识点的梳理方面,尤其要重视数学系统计专业学生知识储备的特点,即较强的数理逻辑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以及扎实的统计学根底,体现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横向拓展体现为重视宏观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结合,重视利用经济运行现实的命题和数据,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小课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展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述原则体现为以下方面:(1)重视导言课。导言课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如同文章的第一章节,精彩与否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其重要性不可低估。通常,导言课要着重说明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用少量经典而又贴近生活的例子,向同学们说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导言课要给学生画全景、画前景,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也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言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作业,推荐一些背景阅读和延伸阅读的文章和书单,甚至是有用的网站,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很有好处。(2)重视各种素材和案例的综合利用。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宏观经济和统计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接触,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指导学生阅读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一些年度统计公报,如经济普查公报、工业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等。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讲解国家统计局的一些数据解读,比如CPI/PPI数据解读、工业生产数据解读、投资数据解读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利用统计工具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在课程设置中,我们至少会安排三分之一总课时进行案例教学,采取堂前预先布置阅读任务,堂上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学生演讲展示,堂后撰写小课题报告的方式,针对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往往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重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取长补短,进行头脑风暴,交换知识和观点,有助于对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把握和理解。(3)重视实验课和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经济学实验课程是经济学理论课程的有机补充,对于数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来说,一定强度和难度的经济学实验,对于加深对宏观经济原理的理解,发挥知识和能力特长,培养一定的学术兴趣,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受到的训练,是让数据讲话,往往不满足于普通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对理论的描述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定性的分析和预测,而是希望发挥学识专长,运用擅长的统计学知识和工具,对宏观经济学的现象或者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验证。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强调的是专业知识面的宽度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但是几乎没有考虑去开发和利用经济学实验这一门课程。而在当今实验课程在高校中的作用性越来越得到认可,而数学系统计专业本身的优势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数理功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经济学实验课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实验课选择的课题和内容的难度,较普通文科专业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更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于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工具软件的教学。Eviews预测分析计量软件在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4)重视向后续学科的过渡和铺垫。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会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宏观经济学掌握到什么程度?”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宏观经济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兴趣点和将来的就业前景,在于将统计学的知识和工具,应用到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分析和预测中,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畴。从知识体系搭建的角度,我们将宏观经济学定位为从统计学出发,迈向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的一级不可或缺的阶梯。我们在导言课中就会向同学们讲解说明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本专业的学习路径中的前后向科目,其中也会简要地提到统计学与宏观经济学更紧密结合的另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作用存在某种期待的结果,它把数理统计应用于经济数据,以使数量经济学构造出来的模型得到经验上的支持,并获得数值结果。

4结语

在数学系下统计学专业开展宏观经济学及其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对统计方法和实验的重视和以及对统计软件的深入掌握,是发挥数学系统计专业学生优势,突出数学系教学特色的重要的要素。采取重视实验,案例优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背景和编程能力,方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识与动手能力俱佳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康爱香.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

[2]欧阳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

[3]薛绯.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8).

[4]刘战平,陆远如.试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09(15).

作者:周燕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