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小康社会统计指标系统
时间:2022-09-09 03:49:26
导语:创建小康社会统计指标系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应在正确理解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数量标准。以便对全面小康社会进行评价和监测。
一、设计小康指标的原则
建立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临界值,要能够切实反映小康社会基本特征。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反映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要以反映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体,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发展速度。
2.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全面小康社会,是由于针对目前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水平提出来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社会。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体现全面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小康的衡量标准应是统一的。另外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差很大,应用同一个衡量标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
3.坚持发展进步的原则。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小康社会进程是一个动态进程,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眼光和态度来确定指标体系及临界值,从而合理把握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
4.坚持科学与可行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小康指标体系的科学和系统;但又必须考虑现实数据资料是否能满足需要,所以,应以中国现行的统计指标和相关的国际组织的统计指标为基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
二、小康指标体系的构成
我国现行的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是1993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包括了三个方面共11项指标。目前这个指标体系已不能对全面小康社会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应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我们经初步研究,认为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由四个方面16项指标构成。
1.经济水平。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第三产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2.生活水平。①人均可支配收入;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③收入的地区差异系数;④最低收入人口的恩格尔系数;⑤最低收入人口的蛋白质摄入量;⑥成套住房居住率;⑦森林覆盖率;⑧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人口素质。①人均预期寿命;②平均受教育年限。4.社会发展。①信息化指数;②社会保障指数;③空气污染指数;④形式案件立案数。对部分指标的说明:
一是第三产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但现阶段就业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缓解就业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第三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因此这一指标不仅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结构,而且又能反映人民生活的质量。
二是收入分配比较公平,不出现两极分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居民收入的差异主要来自城乡差距和不同区域之间差距。因此,可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和地区人均收入差异系数来衡量收入的差别。
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都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性。因此,应重点考虑最低收入人口的营养结构。四是成套住房居住率。由于我国住房条件差异很大,居住面积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居住条件好坏。因此用成套住房居住率指标更能准确反映住房质量。五是信息化指数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六是空气污染指数用于描述空气质量,从而反映人们居住环境状况。
三、小康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1.对单指标数量界限的确定,不仅要按一般性的确定原则和方法,而且要分析指标数量自身的特点,合理地找出其临界值。确定单指标数量界限时,一要以考察对象的最近一个时期为重点分析区间,以便能确切把握指标变动的特性;二要先定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的临界值。例如,GDP是小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或分析结果影响很大。对GDP的确定可根据十六大提出的要在20年内翻两番这个量化标准和影响因素的发展规律作综合研究。对其它单指标的确定,可在人均GDP水平的基础上,参照其它国家和地区水平及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
2.对综合指标的测算。由于小康生活水平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概念,要对其变动特点进行测度和比较,必须对多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因此,如何用科学简便的方法将指标数据的信息进行浓缩并对社会发展水平作出科学、客观、公证的评定是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3.专业性比较强的指标,例如信息化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等,可从相关部门获取。
- 上一篇:优化社会统计指标系统
- 下一篇:建立小康社会统计指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