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会统计指标系统
时间:2022-09-09 03:41:49
导语:优化社会统计指标系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美国社会研究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参与这场运动的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目的在于探索建立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弥补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足,借以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反映社会福利的提高情况,为研究社会与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数据。在美国社会指标运动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国家和国际性组织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在我国,比较正规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1981年国家统计局社会司开始组织力量,就建立中国社会统计指标体系问题进行研究。经2年的努力,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生活这个主题,从社会领域各个专业统计指标中,经过反复筛选和加工整理,于1983年提出了我国第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方案。这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家庭、劳动、居民收入与消费、劳动保险与社会福利、住房与生活服务、教育与培训、科学研究、卫生与环境保护、文化与体系、生活时间分配、社会秩序一与安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13大类。接着又组织力量进行了两次试编,并于1985年和1987年将试编材料汇编成书,正式出版了《中国社会统计资料》。我国第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制订,基本上是成功的,为加强社会统计工作,提高社会统计工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儿年我国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生活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上述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修订和完善。
二、(一)在设计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儿点:
l。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此“体系”应予以适当反映。
2.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休系”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来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
3。社会是由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组成的,“体系”应反映我国主要社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以之作为“体系的分类基础和各组成部分横向联系的纽带。
4。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体系”要把反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5。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有适当的反映。
(二)鉴于社会生活现象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复合体,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把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主要统计指标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广泛性。“体系”框架包括的范围要力求全面,能广泛地反映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价值量指标;既有绝对数指标,又要有相对数指标。
2。科学性。每项指标的名称,要有科学依据。大中小项目的排列顺序也要讲究科学性,一般应根据条件一结果,原因一结果,投入一活动一产出等顺序来排列,以便观察分析。
3.连续性。对一些重要指标,要列出分年度的资料,或者列出重要年份的资料,便于系统地研究社会间题,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
4.概括性。反映一个社会现象的统计指标往往有多个,这就要求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选择其中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概括性较强的统计指标。
5.一致性。为便于从各个侧面研究社会间题,同一指标的名称、概念、范围、分类和计算方法等要尽可能保持前后一致。
6.适用性。在设计“体系”和选择指标时,要根据社会需要,特别是考虑政府的需要。
7.标准化。为便于国际国内比较,所有统计指标,应尽可能采用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通用的名称、概念、范围、分类和计算方法,以进一步达到统计指标标准化。
8.可行性。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设计“体系”时,应考虑大部分指标能从现有各种调查统计资料的草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即可取得。
(三)在设计“体系”框架问题上,在我国曾有过各种主张,例如:(l)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按生存指标、享受指标和发展指标来划分;(2)按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来划分;(3)按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体、社会物质生活、政治与社会管理、精神文化生活来划分。上述儿种分类方法的共同优点是反映问题比较集中,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共同的缺点是在具体设计指标时,各组成部分的界限难以划分,涉及的范围较窄,搜集某些资料的难度较大。1983年国家统计局试行的方案,采用了目前国外通行的按行政规划部门划分的方法,将“体系”框架分为13大类。这种分类方法适合我国现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涉及范围广泛,各组成部分界限清楚,资料来源有保证,便于搜集加工整理。因此,在修订中,我们仍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而且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统计工作发展的要求,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补充和修改,把整个“体系”框架划分为15大类。这15大类的基本内容为:
1.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料、气候条件、城市面积、行政区划和自然灾害情况等。
2.经济条件,经济是基础,它决定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商业和财政收支情况等。
3.人口与家庭,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家庭是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和计划生育等。
4.劳动,这是人们获得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包括劳动资源利用、社会劳动者构成、人才流动、劳动条件和工人工时利用情况等。
5.居民收入与消费,居民收入是居民维持其家庭生活的重要源泉,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包括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居民储蓄、物价指数、消费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较、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等。
6,住房与生活服务,居民住房与生活服务设施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居住情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设置情况,交通通讯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发展情况等。
7.环境保护,这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包括环境系统人员与设施配备情况,各地区三废污染处理情况、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情况、排污费征收、使用和污染赔款情况、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情况等。
8.社会保障,这是解除居民因生、老、病、残、死等原因而带来的困难的贡要保障。包括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情况和人均社会保障费用等。
9.教育,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包括各级各类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数、校舍面积、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学生巩固率、升学率以及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等。
]0.卫生,这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延长人民寿命的重要事业。包括医疗条件、医疗防治活动、营养与健康情况等。
11.文化,这是记载人类历史、鼓舞群众斗志、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事业。包括居民文化生活条件、文化活动情况和文化生产成果等。
12.体育。包括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情况和体育活动成果等。
13。社会活动参与,这是反映社会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组织和活动情况、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群众团体组织和活动情况等。
14.社会秩序与安全,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队伍建设情况、司法工作情况、社会治安情况、青少年违法犯罪处理情况、劳动教养情况和社会收容遣送情况等。15.生活时间分配,从人们一天的生活时间分配中可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包括人们在一天24小时内用于工作、上下班、睡眠、吃饭、购买商品、家务劳动、业余学习和参加文体活动、社交活动的时间等。为了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看法、意见和要求等,以便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依据,我们设一计了一个社会生活问卷调查,即主观指标调杳,作为附录1附在15大类之后。为一j’进行国际对比,以便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找出差距,明确改革方向,我们还设训‘了一套国际对比指标,作为附录2附在15大类之后。三、修订后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简称新“体系”)同原有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简称原“体系”)比较,主要有以下儿点变化:
(一)新“体系”的大类从原有的13大类增加到15大类,大类的名称也作了一些调整。为使名称更加简炼,把原“体系”中的《劳动保险与社会福利》改为《社会保障》,把《教育与培训》改为《教育》,把《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改为《社会活动参与》。原“体系”把卫生与环境保护合在一起,文化与体育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毕竟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为便于研究社会问题,我们把它们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类,分别单列出来。原“体系”把科学研究列为一大类,考虑到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经单独制订,为避免重复,新“体系”已将科研一类删去,为便于研究社会问题,增加了《经济条件》大类。
(二)新“体系”和原“体系”大类排列顺序,大体是按社会条件、社会结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顺序排列的,但新“体系”排列顺序更为合理。原“体系”把环境保护与卫生合在一起,排在《科学研究》后面不尽合理,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改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可《住房与生活服务》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新“体系”中把它排在《住房与生活服务》后面。《生活时间分配》是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所以以新“体系”,把它排在最后。属于社会生活问卷调查,,了国际对比指标,尚属初创阶段,原“休系”没有这两项内容,资料来源缺乏保证,同时内容尚不稳它,所以在折“体系”r},暂作为两个附录,挨将来资料积累多了,指标比较稳定了,就可将其并入15大类之‘蓄,。
(三)新“体系”与原“体系”在指标数量方面有增有减,增减相抵,净增200多项。增加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主观指标、反映特殊人群(如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的指标以及为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研究人口、教育、环境、居民收入和社会治安等重大社会间题的需要而增加的指标等。减少的指标,主要是科学研究指标以及其他一些难于搜集而意义又不太大的指标,如原“体系”中按年龄分组的职工平均工资指标等。总之,经过修订,社会统计指标的内容更全面更适用了。
四、为了搞好统计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出来后,应及时利用“体系”的资料,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积极开展综合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各级综合统部部门搜集和占有了大量的社会统计资料后,但统计分析工作没有跟上,统计资料利用程度不高,因而影响了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社会统计分析工作是当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把社会统计分析开展起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选题。有些同志感到选题难,不知分析什么问题,其实需要研究的社会问题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有两大类:一是面向全社会的间题。如人口、婚姻与家庭、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消费超前、住房分配、市政建设、营养健康、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间题;二是针对特殊群体的间题。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等。由于我们的力量有限,首先需要侧重满足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可围绕当前党政领导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间题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间题来选题。分析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如逐渐归纳出一些属于经常性分析的间题,可按计划进行,组织力量密切注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分析。
2.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很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现象比较复杂,各种分析方法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好地揭露社会现象的本质,把问题分析得更深入、更全面。
3.写作。统计分析的内容,一般要求做到有数字、有情况、有分析、有间题、有建议。一篇好的统计分析必须是具备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做到如实反映情况,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强。
- 上一篇:经济社会统计指标系统结构
- 下一篇:创建小康社会统计指标系统
精品范文
9优化设计